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2021-01-28杭荣华蔡昌群
杭荣华 胡 鸿 蔡昌群
(1.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应用心理学本科是应用性特色鲜明、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 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九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和独特的办学模式[1]。 相比于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时间较短。 在办学早期,多数沿用师范类院校的办学模式,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应用性的价值和特色,尤其是在医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色[2],亟待改革。 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医教协同的大背景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医学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并将其转化为培养和就业优势是改革关键所在[3]。
1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文献检索和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的教学、科研、应用培养目标相仿。 这些看似“大而全”的目标,实际表现为“大而弱”,造成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低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结果,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匹配,成为制约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4]。因此,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医学院校这一基本前提,以应用性,适应社会需求为总目标。
在突出应用性和适应性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有关学者研究,可以预见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心理卫生预防与保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而这些方向均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为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医学院校必须调整培养方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校内课程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践环节的质量。 其中,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校外实习实践质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践基地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保证
医学院校的实践基地多为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建。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最佳平台。尽管课堂练习、实验室演示等教学性实践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与实践基地中的教学训练仍有天壤之别。 在实践基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面对真实的患者(来访者),有助于学生表达共情和积极关注,而不只是机械地训练专业技能;通过现场观摩老师与患者(来访者)的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通过学习带教老师现场诊断、评估和咨询、治疗技术,有助于学生整合既往学习的理论,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2.2 实践基地是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良好渠道
通过对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以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据调研,国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高校设在医院的实践基地对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的人才需求较多;设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实践基地对心理健康教学、团体心理辅导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而设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实践基地则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宣传人才的需求较高。因此,高校要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相应的改革。 另外,因高校实践基地直接参与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2.3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实践阶段是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虽然学校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更实际、更直观的实践平台。 实践基地被证明是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研究表明,在实践基地中,学生们通过在临床教师指导下的实战,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而且在突发事件处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自我反思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等方面也能得到提升,因此,实践基地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心理健康人才。
3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建设形式,轻建设内涵
应国家教育部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各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均加大了现有实践基地的建设,并利用各种资源新增了很多实践基地。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和合作单位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忽视了基地的内涵建设。 因此,一些实践基地在挂牌后疏于建设,各项跟进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有的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甚至并未接收见习生和实习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2 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缺失
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在管理机制方面,包括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机制。 在指导教师管理方面,聘用原则和标准不明确,缺乏针对指导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无法激发指导教师带教的责任意识,不能调动指导教师带教的积极性。 在学生实习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缺乏请假制度、考核制度等,导致管理松散。在运行机制方面,由于缺乏基地建设的保障机制、联合运行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基地缺乏资源和人员保障;高校和合作单位在培养学生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管理效能低下。 管理评价机制中只有描述性的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评价,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
3.3 忽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部分实践基地的教学中一味强调实践,矫枉过正,忽视了理论和科研,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与实践脱节,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学生培养成了“技术工人”,与职业教育目标无异,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目标。 实践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强化理论和科研,以科研促实践,真正做到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 另外,在应用心理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受益的不应只是学生,还应有教师、群体和社会。而高校教师缺少参与实践基地活动的积极性,不能把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丧失了服务地方建设的机会。这样实际上局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作用。
4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皖南医学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实践基地为例,尝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一些对策。
4.1 争取各方支持,重视建设内涵
基地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要争取高校和合作单位的支持。皖南医学院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和实验教学资源,合作单位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提供实践场地、设备等方式配合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需要,切实解决实践基地建设中的实际困难。
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明确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 该基地的目标是: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发挥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和合作单位医疗资源的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应用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 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
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以联合培养应用心理学全日制本科生为主,培养应用心理学辅修学位本科生为辅。 培养方式包含:聘请合作单位导师作为本科生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聘请合作单位导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项目合作:双方相互作为项目支持方,联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并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单位其他老师参与全日制本科生和辅修双学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对教师和医生进行各自所需的培训等。 合作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方面积极发挥自身在理论和项目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方面的优势;基地则在现场示范、诊断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双方根据友好协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在双方符合知识产权框架内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推动双方专业和学科发展。
实践教育基地人员培训合作:基地整合合作单位心理培训中心、心理测量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病房等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的优势,实现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
(1)双方共同培训员工。基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训教师的实务技能,侧重培训医生的理论和项目科研设计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2)培训学校各学院学生管理干部、各年级辅导员。提高他们对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基本的预警能力,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能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服务能力。
(3)培训学校心理委员。 提高他们对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与同学的沟通能力,开展团体辅导的能力。
(4)为本地区高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心理机构培训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才,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4.3 强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高校与医院双方充分协商,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可操作的双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管理机制上,建立校、院负责人为组长、专业负责人和合作单位学科负责人任常务副组长、成员为双方带教老师参加的定期会议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人员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 运行机制上,分别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导师共同组成本科生导师小组,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同时监督社会实践和专题实践研究的完成;合作单位导师主要负责社会实践和专题实践研究,同时参与理论教学;校内外导师小组协商确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专题实践研究题目等。 基地高级职称人员承担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任务。
明确指导教师的聘用原则和标准,切实保障导师的质量。 同时,还制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兼职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还应完善管理过程中的协调和监督机制。
4.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
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检验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机制。 院系专业课老师、实践管理小组及实习单位老师共同进行大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总结本科生的实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形成一种学生实践教学与监管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根据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实习大纲,具体化、细化实习大纲。 确保实习内容的规范化[5]。 在实习环节上,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根据实习计划有效落实实习各个环节。
改进考核机制,加强考核管理。 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实践基地成立应用技能考核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考核时要兼顾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此外,要建立学校跟踪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制度,以及实践教学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完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大学生实践教学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4.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导师开展培训与交流。 基地带教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享有和学校专职教师同等权利,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地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其外出开展学术交流。 其次,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基地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对在带教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资和精神奖励。 再次,利用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优势,对合作单位本科生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的方式:双方互聘人员开展教学和实务工作;对现有人才开展短期培训;双方联合举办学术讲座、项目汇报和项目论证等,对双方导师在理论和学科发展方向、科研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本科生培养过程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共同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保障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质量。最后,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4.6 以实践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实践基地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实践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引领地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作用。
目前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服务地方建设的意识不足,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完整。 高校教师除了教学科研的工作之外,服务地方建设、给地方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责。 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发现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及时完善教学过程。 而且,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会给实践基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加速实践基地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医教协同大背景下,医学院校应正视存在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6],采取各种应对策略,加大实践基地的改革,促进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心理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