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近40年书法硕士论文的考察
2021-01-28朱海林
⊙ 朱海林
新时期的书学研究进入了“学科时代”,为了解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的发展状况,本文对近40年的书法硕士学位论文(扩招后则主要是以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为例)进行剖析,以期基于一些客观的描述而提出若干探索的思路。
一、近40年书法硕士论文中书法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基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据统计原则,本文数据收集的范围与对象如下:以“中国知网”为主,“万方数据”为辅。数据的收集遵循以下原则:一、高校的规模较大,有七年以上的连续性招生,是国家培养书法硕士研究生比较成熟的高校;二、高校的地区与类型分布也是一个考量因素,其数据统计的信息和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在一些高校的美学或文艺学专业下,有不少研究书法美学的硕士论文,从中选取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我们抽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的书法硕士学位论文,从时间和论文数量的角度做了统计,统计的起点为2003年,目的是比较扩招前、后的情况。
通过对数据收集与整理可知:这10所高校的论文总数近1045篇(中国美术学院141篇、中央美术学院53篇、中国艺术研究院80篇、南京艺术学院109篇、南京师范大学98篇、首都师范大学394篇、吉林大学75篇、西南大学60篇、山东大学20篇、山东师大15篇),具有一定的规模。2003年,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的论文总数为12篇,而2017年10所高校的论文总数达到150篇,其增加幅度达12倍以上,这充分说明书法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
经过对论文选题分析,可知书法美学的论文数量不多。10所高校1045篇论文中,书法美学论文的情况为:中国美术学院16篇,中央美术学院8篇,中国艺术研究院14篇,南京艺术学院10篇,南京师范大学11篇,首都师范大学16篇,吉林大学5篇,西南大学11篇,山东大学20篇,山东师范大学15篇,共计126篇,占论文总数约12.05%。为了统计数据符合实际,我们在知网检索了其他高校书法专业,例如,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书法美学论文总计约76篇,与10所高校的书法美学论文数量加起来约为202篇。总体来看,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书法美学的论文数量增长幅度却不大。
2.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的选题倾向
从上表的数据看,扩招后的200多篇书法美学硕士论文,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在选题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呢?为了获取其中情况,笔者以书法美学为方向,设定了偏重于应用的“创作思考”和偏重于理论的“理论认识”及“书法及其他”三个指标,通过对这10所高校、其他高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了解其中的情况。
书法美学硕士论文选题倾向表
上表的数据统计表明:其一,从书法美学的论文数量来看,学术型硕士的数量多于专业型硕士,分别是102篇与83篇;其二,在“理论认识”和“创作思考”的选题上,从总体上看,专业型研究生的选择是后者多,而学术型研究生则明显偏向于前者,说明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在书法美学选题上有“趋异”的倾向。
专业型研究生的选题类型较多,从选题角度来看大多数是一些研究书法风格的论题,这既属于书法史的范畴(大多数论文是从这个角度研究的),也属于书法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范畴。书法美学理论体系大致包括书法美学理论与书法美学史,书法美学理论又可具体分为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书法美学技法三部分。书法美学理论是把书法美学内在逻辑作为分解对象,具体来说其研究对象,有书法的性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审美问题、美学范畴问题、美学技法问题、美学文化问题以及美学原理问题等。此类选题如《形象与象形——中国书法艺术特征之解读》(中国美术学院2004届选题)、《何绍基、赵之谦行草书风格比较》(南京艺术学院2010届选题)、《唐代小楷书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届选题)等,但其中多数研究书法风格的论文处于感性层面,细检一些论文内容很多浮于表面而形成书法审美描述的碎片化,这是没有真正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研究书法风格,因而表现出理论功底欠缺的现象。
相反,学术型硕士论文的学理性则较强,多数论文都能依托传统书论,以中国哲学或美学等视角来展开书法美学思想或观念的探讨,这属于书法美学史的研究(其中一些论文也属于书法理论史中观念的研究)。书法美学史则是把书法美学观念的历史发展作为分解对象,将其细化为更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书家美学思想史、朝代美学思想变迁史、范畴史、原理史、技法史、文化史,等等,例如《尚逸——宋代书法的重要审美趋向》(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选题)、《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届选题)、《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届选题)等。但通过检索我们发现此类论文模式多为“xx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或“xx书法审美或风格比较”,说明硕士生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诚如朱以撒所说:“如果回首考量书法美学研究的一些论文,还是会感觉到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方法也比较固定、简单,甚至有些机械。”另一个现象是“书法及其他”的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从采集的选题样本看,主要是篆刻风格与审美、书法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论文,如《秦印界格篆刻章法审美探析》(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选题)、《书法审美与格式塔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2005届选题)等。
而扩招前的论文(见附录1),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来探讨书法美学是一特色,但数量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书法美学热”影响下,学者们或以西方各种理论(抽象说、表现说、符号说、线条说等)为视角,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研究书法。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从当时的书法硕士论文便可窥知一二。比如《试论书法艺术的抽象性与表现性》(西南师范大学1990届选题)以抽象说、表现说的角度来论述书法艺术,《神采:张怀瓘的审美理想》(南京师范大学1997届选题)结合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来阐述张怀瓘的“神采”审美理想。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近40年以来,书法美学学科尚处于初步阶段。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书法美学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与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不成正比,表明其学科影响力的薄弱。书法美学论文数量的不足,导致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其理论研究自然薄弱。虽然有一部分书法美学研究的论文与书法史、书法理论史等领域有重叠(真正的书法美学论文数量并不多),但硕士论文中书法美学的研究已客观存在,而且在美学或文艺学专业下书法美学论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说明书法审美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二、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研究薄弱的原因
通过对近40年书法硕士论文中书法美学论文的分析,其结果反映了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研究的薄弱,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学术风气的转变与理论研究的难度
20世纪80年代,书法美学曾盛极一时,学者们以西方各种理论视角探讨书法,学术思想活跃,理论争辩色彩非常浓郁,很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书法美学因此成为显学。之后,书法美学却逐渐走向沉寂,这既有书法理论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因,同时也有书法美学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期的原因。比如对于用西方美学原理去机械地套书法现象,多有削足适履、一知半解的弊病,且多数学者认为书法美学是一门“空疏”的学问。而源于乾嘉学派,注重史料钩沉梳理、碑帖考据的书法史学,成为当下书法学术研究的主流。至今,全国性的一些学术研讨会多以书法史论为主角,而书法美学的研究论文依然处于弱势,约占13%。
书法美学理论的难度高也是一方面原因。李泽厚认为书法和美学“联系不密切,似乎说明用西方美学原理来解说中国的独有艺术,大概还不是件容易的事”。陈振濂说明了具体原因:“美学是逻辑思辨之学,是西方式的立场,从概念到概念,此因彼果,需要缜密的演绎推理归纳能力,入门较难不易措手。”研究者除了要具备书法史学的理论与书法技法的能力,还要对西方美学的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了然于胸,将两者融会贯通是研究书法美学的基本要求,这是颇具难度的。面对如此之难的书法美学,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弃难从易,选择了书法史学等研究领域。从检索的论文选题来看,高校的书法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受书法史学的学术风气影响,且有丰富的史料可依托,故多数人选择了书法史学类题目。
从硕士论文分析,有以中国美学或理论视角研究书法美学问题的现象,这说明此类研究生对书法美学题目的“历史”内容比较熟悉,有足够的文献材料完成论文的撰写。其多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讨论。一是从儒、释、道文化研究对书法美学、书法艺术的影响,即书法美学文化(这与书法理论史的研究也有重叠)。书法美学文化史是书法美学观念形态存在的外因与根据,如《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山东大学2010届选题)、《八大山人书法禅意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届选题)等。二是从中国美学的角度研究书法美学观念,如《汉唐书法创作论之“兴”》(南京艺术学院2009届选题)等。三是以传统书论等探讨书法审美观念,或是研究书法风格美,比如《疾涩论》(西南大学2013届选题)、《徐渭书法风格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届选题)等。这些论文在史料、书家、书学著作等方面选择余地很大,相对从西方理论视角入手而言难度小一些。就写作难度而言,综合性的、以西方美学为视角的论文题目无疑要超过中国美学或理论的题目。而且综合性的选题往往都是大题目,如《唐代书法美学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选题)、《两汉书法艺术之美学探微》(四川师范大学2017届选题)等。以西方美学视角研究的论文,引入西方美学的一些原理和研究方法,须抓住美学的若干核心内容,在熟稔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还要在中、西方美学原理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书法美学理念的变迁,所以难度高。从检索的论文选题来看,如《康定斯基形式主义与书法的审美比较》(湖南师范大学2006届选题)、《生命美学视角下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书家的三重生命——以明清浪漫主义书风为例》(广西民族大学2015届选题)等。此类选题给硕士生导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这些论文运用西方美学或理论来研究书法美学,是值得鼓励的。
2.师资力量的薄弱与教学、生源质量问题
在学术风气与书法美学理论研究难度的影响下,研究书法史学者多,而研究书法美学者少。据调查,目前高校的师资情况不尽相同。一、多数高校缺少或没有书法美学的专职教师。通过对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加以关注发现,浙江大学的陈振濂、福建师范大学的朱以撒、南京艺术学院的樊波等培养了一些书法美学方向的硕士生,但总体上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二、书法美学师资存在结构性的缺失。书法美学专业方向在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立,其师资结构尚待完善,最终导致书法美学学术实力强的高校数量极少。
教学与生源质量也是其中原因。一方面是书法美学教学问题。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相比,对于思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的美学课,往往不是书法硕士生的强项和兴趣所在。例如,受意识形态异化或西方理论影响,某些书法美学观念生硬不通、枯燥无趣,与书法创作以及硕士生的生命感受有距离感,导致硕士生对美学理论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生源质量整体不高,导致学生学术研究的发展后劲不足。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文化基础薄弱,这一问题也遗留到研究生阶段。在专业型与学术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生文化素养不足、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从扩招后的书法硕士论文可知:部分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题目偏大、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不严谨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文化储备与理论水平不足的硕士生,面对难度高的书法美学往往回避。
3.专业设置与课程的忽视
师资的不足直接影响招生与课程设置。一是专业设置上忽视了书法美学方向。导师的研究方向往往决定了学生的研究方向,从7所高校2017年的招生方向来看,仅南京艺术学院一所高校设有“书画美学”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系)。大部分高校的书法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硕士生把书法美学作为研究方向则有很大的偶然性。二是课程设置的形式化。从7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有的高校并未开设书法美学课程,多数高校把书法美学相关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课程名称的目的性不明确,如“艺术美学”或“美学”等。其课程设置多停留于表面,影响了书法美学的教学开展,使多数硕士生忽略了该方向的研究。
4.教材的不足与滞后
书法美学专业的招生与课程的忽视,影响了教材的更新。据调查,目前书法美学相关书籍约有百余种,笔者遴选了1980年至今有代表性的著作30种,发现其中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教材的不足,只有陈振濂《书法美学》《书法美学通论》《书法美学教程》(修订版)等一些教材高校比较常用;二、著作的滞后,最近十年出版的著作并不多,只有尹旭《中国书法美学史》、毛万宝《书法美学概论》等一些著作。目前教育界对书法美学的相关概念、术语、逻辑、推演、归纳、论证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并且,书法美学受西方理论的影响,部分著作存在问题,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西学范畴的挪用不恰当、儒学的误读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硕士生对书法美学的学习与研究。总体而言,书法美学教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书法美学教育停滞不前。
概而言之,由于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学术风气的转变、理论研究的难度、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的不足与滞后、专业设置与课程的忽视、教学与生源质量等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书法美学研究的薄弱局面。这也说明书法美学学科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关于促进当代书法美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总体来看,大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书法美学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书法美学思想或审美观念、书法美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而思辨色彩浓厚的书法美学原理、具有“论”带“史”的美学观念或思想的硕士论文则不多,只因这需要硕士生具备较深的哲学功底、取舍史料的功底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这关系到书法美学方向硕士生培养过程的思考,根据统计所涉及的材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应当深入思考。
1.加强师资建设,调整课程、教材
基于当前书法美学教育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方面,选拔优质师资,加强师资梯队建设。书法美学方向的导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陈振濂认为还须具备两方面的造诣与学养:“首先是绝对谙熟书法本身从历史到技法的理论,以免使自己的立论成为外行,成为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其次是绝对谙熟西方美学的原理与方法,避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地去肢解本来逻辑严密、体系井然的美学体系。”这是遴选导师的基本标准,书法美学专业须建立一支以资深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导师队伍,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书法硕士生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突破书法美学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是学科的生存之本,是专业的生命线。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以解决乏味无趣的书法美学理论问题。在保证书法美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导师的讲授应深入浅出,强调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并调动硕士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结合书法作品或创作谈美学问题,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
课程与教材是书法美学教育的重要方面。第一,书法美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化、结构化与开放性。书法美学以哲学、美学为基础,首先应重视书法本体的研究,以美学的理性思辨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因书法美学与书法史交叉、思辨与史料(书法文献学)交叉,以及诗、书、画、印一体综合的人文传统交叉,这就要求强调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另外,目前书法美学理论受西方一些观念的影响,所以应适当学习一些西方理论,以更好地把握书法美学的研究,与时俱进地运用前沿理论研究书法美学的学术问题。建议在本科、硕士阶段设立必修课,同时还应以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等方式提升书法美学的教学水平。第二,强调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深入性。例如陈振濂提出“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以书法美学理论先行指导书法创作,这是一个典型案例。目前教材或著作需要以书法本体为逻辑生长点,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发掘,以统摄书法创作与理论两个方面,进而推动书法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全国优秀的书法美学教师与权威专家,编写一套统一、高质量的教材。
2.注重西方哲学、美学的训练
就书法美学学科的建构而言,有效借鉴西方哲学、美学是捷径。从美学学科的视野审视书法美学,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分支。书法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注重书法艺术特点的同时,应以美学专业的要求来培养书法美学硕士生。这是由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意象思维、诗性思维和德性思维是其主要特征,逻辑性上的明晰性与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性,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缺失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传统书论亦是如此。所以,硕士生应加强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和西方艺术等方面的理解与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以培养硕士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演的思辨力、构建学术理论体系等学术能力。借鉴美学原理、审美范畴、美学史等经验提高书法美学研究的水平,借鉴西方现代美学,如现象学、符号论美学、图像学、接受美学等来研究书法美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将为书法美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并推动其发展。同时,中国书法对西方美学、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应该有所选择,防止一知半解地分析或以西方的模式套用于中国书法美学研究。以西方美学或理论观照本土书法美学时,应重视书法的本土性与文化性。
首先,书法美学方向的学位论文不能只是限于罗列现象或者个人感受,而应立足于书法本身,运用美学的手段、方法探讨书法美学理论问题。所以导师对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加强硕士生学术论文的训练,对学生在写作中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不同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加以引导,方能保证硕士生的论文质量。其次,针对书法美学理论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科研成果。这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涉及书法史,书法文献学,诗、书、画、印一体综合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哲学、美学方面的学习与思考,以此为中心展开培养,为书法美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人才培养的一个量化标准就是硕士生具有发表相关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的能力。因此,书法美学的人才培养不仅应注重学术基础,而且对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也应加以重视。
3.重视学术研究方法,必须强调创新意识
从书法美学硕士论文中可知,其研究方法有考据、校雠、分析、综合、实证、思辨、注解和解释等方法。书法美学理论的研究偏重于分析、综合与思辨,书法美学史的研究则以上方法都可能用到。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谓“思辨”亦称“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与知性思维不同的思维类型,它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法或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这种研究方法注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揭示事物发展内部的矛盾性,在具体运用时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密的论证,以层层逻辑推进对学术问题进行彻底的本质追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等方法。”所以分析、综合也属于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是比归纳与演绎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方法。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方法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硕士生掌握了辩证思维等方法,势必将书法美学研究推至更深层次。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后,应顺势打造具有书法美学特色的专业。
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意识,应以包括选题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新观点、角度是否新颖、是否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是否研究新的领域等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有问题意识,即硕士生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该问题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哪里。“选好了写作题目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论文题目就是问题意识的彰显,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定位。其次是研究视角,如以西方哲学美学视角为主,或是以中国哲学美学视角为主,或是中西结合的研究视角,都能探讨出一番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体现出创新意识。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辩证思维的方法,也将为硕士论文提供创新的路径。最后是研究内容,例如书法美学史中书法美学范畴的研究还有深入的余地,在书法美学理论中书法美学原理、书法美学文化、书法美学技法三个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故而,书法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强调论文写作中的创新意识是必须的,并且硕士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虽然知识积累得不够、难以全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等成为硕士生的短板,但是学生只要有提出“真问题”或新观点的能力,以及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等——具有创新的意识,作为导师就应当予以鼓励和具体指导。
4.重视学科建设,引导学术风气
建议在某高校开展试点工作,以优质的生源、优秀的师资、完善系统的教学法、高质量的教材、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套,打造以书法美学为特色的专业方向,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树立标杆作用,形成示范效应,以推动这一专业的发展,如此,也有利于书法美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另外,书法美学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套制度完善的学科评估体系。学科评估体系主要针对生源选拔、学科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学生的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与监督,真正做好书法美学人才的培养。当然,书法美学学科正在建设中,很多方面并不完备,其学科评估体系应当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推动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
书法美学学科需要国家层面的关注,方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一是书法美学学科的建设须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确立其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这对学科的建设将有所推动。进而逐步在硕、博阶段开设书法美学方向,并在相应的政策、经费、就业等方面予以扶持。二是将书法美学纳入考试范围,以传承文化血脉。在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考试中,建议各高校在考卷中增加书法美学内容权重,这将对提高生源质量、选拔优秀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学术界也要倡导研究书法美学,因为书学研讨会的专题化和细化,亦是书法学科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例如“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已经对弱势的书法美学有所重视,这将有利于书法美学理论研究。再如,1994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书法史学、美学学术研讨会”、1995年在安徽蚌埠召开的“全国首届书法艺术与道家美学学术研讨会”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美学与其他书法学学科的交流。建议中国书法家协会等组织定期举办书法美学与其他书法学学科的专题研讨会,以推动书法美学的发展。
结语
经过对近40年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可知:在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研究呈边缘化的趋势,表明目前书法美学学科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学术风气与书法美学理论研究的难度,师资力量与专业、教材、课程设置,教学与生源质量等诸多因素对书法美学教育发展形成制约。就此状况,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对研究生培养层面的思考,只是提高书法美学教育水平的一个方面,更多、更广的有效措施有待于各个高校书法管理者对于书法美学学科的重视,并且研究书法美学对丰富中华美学、助力书法理论批评、提升书法鉴赏力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美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书法界的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书法美学应该会得到更多学人的重视和研究,书法美学教育将得到一定的发展,其学科影响力将日益凸显。
【附录1】扩招前1981—2003年书法硕士(书法美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表
【附录2】扩招后十所高校 2004—2018年书法硕士(书法美学研究)学位论文选题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3】一般高校 2004—2018年书法硕士(书法美学研究)学位论文选题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