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21-01-27何秋洁姜雨欣陈国庆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温江区功能区成都

何秋洁,姜雨欣,陈国庆

产业功能区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8年,成都市委发布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了东南、西北、中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2019年,温江区也根据成都市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全面增强温江区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健康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决定。而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也成为了温江区发展与成都全局发展的重要诉求。

协同理论由Haken(1992)(1)Portugali J, Haken H. Synergetics and cognitive maps [J]. Geoforum,1992,(2).首次提出。协同理论强调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在一个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这也是子系统协调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经过多年的研究,协同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协同共享、协同学习等机制(Duranton and Puga,2004)(2)Gilles Duranton,Diego Puga.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2).。Camagni等(2016)(3)Roberto Camagni,Roberta Capello,Andrea Caragliu. Static vs. dynamic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patial context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behind urban growth[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6,(1).通过分析动态集聚经济的作用,得出不同类型的协同外部性将呈现差异化的动态互补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业产业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协同发展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孙贤国等(1999)(4)孙贤国,陈艳.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分析[J].地理研究,1999,(4).引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念,自此协同发展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浪潮。戴宏伟(2004)(5)戴宏伟.“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将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并就京津冀的发展新方向提出建议,即要推动京津冀的产业结构优化。李萌等(2006)(6)李萌,张佑林.“长三角”经济过度竞争与制度创新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提出市场一体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对此,区域之间应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市场的协同发展,进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王兴明(2013)(7)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基于集成的观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3,(5).在全面分析协同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产业协同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跨产业、产业主体和企业间协同。刘玉浩等(2018)(8)刘玉浩,池仁勇,施佐利.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J].上海科学管理,2018,(5) .提出,产业间的协同聚集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否则会阻碍二者共同发展。

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协同发展的研究有很多,但其大多是从单一的产业协同角度或市场协同角度对区域协同进行分析,而对区域协同发展多维度路径的研究仍然缺乏。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的发展现状及其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旨在梳理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发展概况,并为促进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一、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建设现状

在协同发展理论方兴日盛的背景下,温江区作为成都市的重要地区,率先进行了健康产业功能区的建设。温江区注重建设三医两养项目,将医疗、娱乐、休闲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三医包括医学、医药和医疗项目,两养项目分别指旅游项目和康养项目。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温江区在医疗和健康服务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三大健康产业园的建设(9)王道明.以健康产业功能区引领温江发展[J].当代县域经济,2020,(1).。

(一)三医两养产业链发展现状

1.医学研发产业链发展现状

瞄准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三医创新中心等载体优势和药明康德等龙头项目的集聚效应。近年来,温江区致力于布局生物药研发、基因编译、细胞治疗、生物组学、医疗信息学等前沿领域。首先,针对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温江区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医药企业引人才、抓研发,多措并举壮大创新型医药企业集群,众多医药企业在医药研发领域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如2020年1月10日,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额前列腺手术,即微创等离子技术,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效果,在该领域内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时该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其次,在抓企业研发的同时,温江区也聚焦于科研机构医学研发:借力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不断强化对中药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未来趋势领域的基础研究;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应用生物组学、医疗信息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基础。

2.医疗应用产业链发展现状

瞄准以影像分析、辅助诊断等为代表的医疗人工智能和以高端、特色专科医疗为代表的价值医疗,近年来,温江区致力于加快医疗应用产业链布局。2018年,区政府实施新一轮医疗服务改革:首先,重视本土医院的发展,做大做强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八一康复中心的优势专科,积极探索以康复专科为特色的价值医疗;其次,加快与海外价值医疗机构的长效合作,组建优势学科团队,实现资源互通利用,例如,通过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温江区建立了肿瘤精准医疗平台,充分发挥我国与国外在肿瘤医疗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使得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从而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除此之外,区政府聚焦医联体打造,截至2019年,温江区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与省第二中医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均完成医联体建设,其目的在于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效率、推动跨院医疗信息系统对接并构建持续完善、多层级的医疗服务体系。

3.医药制造产业链发展现状

瞄准以生产智能化为代表的医药工业4.0,近年来,温江区致力于加快医药制造产业链布局。目前,医药制造产业链布局聚焦于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针对中医药制造领域,温江区依托四川省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政府的合力,探索新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医疗知识经济圈建设进程,全面提高该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发展壮大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食品等优势中药产业。根据规划,到2022年温江将建成中西部健康产业龙头,届时,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针对医疗器材领域,温江区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园区,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支撑和设备支持,园区大力招引技术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目前包括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创医疗公司等相关领域领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继落户园区。2020年3月,该园区成功建立了联东U谷康复辅具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共斥资35亿元,打造了集养老监护和医疗器械为一体的产业化项目。

4.康养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

瞄准以业态多元化、服务定制化为特点的全程健康服务,温江区致力于加快布局康养旅游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高端医美、中医保健产业、都市农业,促进医养结合。首先,对于高端医美,温江区促进医美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以医疗美容服务为主题的文创旅游产品,大力引进韩国东洋整形等国际医疗美容机构和专科医院的技术,发展医疗美容、医美旅游关联产业。其次,对于中医保健产业,坚持以中医文化体验和健康养生为重点,探索打造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中医药健康养生高端产业园,加速中医药与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如2019年底春秋华堂中医养生馆的建立,为游客提供了集中医治疗、康复药膳疗、休闲养身体验为一体的高端中医治疗康复服务。再次,对于都市农业,近年来温江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寿安植物编艺公园和万春先锋盆景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加速发展医美、中医与农业旅游等温江区特色服务,促进三医两养相结合,温江区正朝着国内知名西部“两养”新标杆的目标迈进。

(二)三大健康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温江区健康产业园涉及三个领域,涵盖服务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科技业等,其中服务业为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生态旅游业为成都农高园,科技园区为成都医学城,上述园区共同打造了温江区的产业链。在三个园区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下,温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高地(10)王道明.推进“中优”“西控”建设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J].先锋,2019,(10).。

1.三大健康产业园区基本概况

成都医学城(科技园)规划总面积65平方公里,分A、B两区建设,其中A区面积52平方公里,集中布局生物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B区13平方公里,集中布局特色价值医疗产业,发展医学研发、医疗健康服务项目。目前,成都医学城已形成以药明康德、科伦、百利药业、海思科、百裕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学产业,以华西温江分院、八一康复中心、博奥生物、医科总部为代表的医疗及研发服务业。汇集了多个医药企业,例如著名的百裕、海思科和百利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多个医疗机构、医疗研究院等,其中医疗机构总计11家,医疗研究院共计49家,正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医药服务产业(11)一格.成都医学城 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健康产业高地[J].产城,2018,(4).。

成都现代服务业园区主要分为五大区域,分别为光华新城、大学城、城南工业区以及浩旺工业园等。上述区域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成都健康服务业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健康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人群和市民需求,以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主线,打造“学到温江”“健康到温江”“舒适到温江”三大民生品牌,构建高品质生活圈,为健康产业功能区赋能。如今该园区共有17个商场、37个星级标准酒店。

成都生态旅游区总规划面积为167平方公里。园区承担乡村振兴农业科创平台支撑功能,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培育及大园艺产业为核心,聚焦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农创、农旅、农养结合发展。在农创融合上,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目前,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聚集部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21个,涉农高新技术企业22家;建成投运农高创新中心一期,吸附生物技术研发平台等研发创新平台23个,孵化川农牛等农业科技企业36家。园区注重休闲娱乐建设,不仅建有民宿和花卉园林等,同时还建有医疗和运动设施,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娱乐和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2.三大健康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1)园区经济平稳运行

成都医学城2018年在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该产业园区的193家企业总产值较2017年增长11.5%,达380亿元,占全区比重97%;工业增加值增长9.5%;完成固投158亿元;实现税收同比增长10.5%,10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17年,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8%;2018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幅9.0%,被纳入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域,并被确定为全市首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成都农高园2018年的投资总额达54.8亿元,2018年成都农高园内的寿安镇百花盆景园总销售收入达到680余万元,园内居民年人均收入达2.56万元。

(2)招强引优不断深化

到现在为止,成都医学城建立了同多家外企的合作,与众多知名医疗企业签约并建立研发基地和产业基地,其中与法国Hemo签约建立研发基地、与海思科共同打造产业基地、与维亚生物新药建立孵化中心等,涉及“三医”重大项目48个,协议投资532亿元。即将签约复星三医融合科创城、罗欣科技产业园等6个项目,在谈项目47个,预计投资总额600亿元。

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2017年新签约引进新创智名校研究院、新加坡首铸集团大德国际医院、海创汇、光华大道创新中心、温江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协议投资金额200亿元。2018年新签约引进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高济医药西南总部、中健生物区域总部及健康管理中心等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7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协议投资金额150亿元;储备和洽谈项目数量分别为35个和20个。到位省外内资72.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3.5%。

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农高园也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园区举办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4次,举办银政校企沙龙活动3场,走访六类500强及上市企业21家,共接待来访客商300余批次,完成签订岷江桂雨等重大项目18个,协议总投资约324.6亿元。加快推进国寿嘉园、心灵湖国际康美小镇等重大项目签约前期工作,紧密跟踪中医药大健康生态园等重大项目15个。

(3)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成都医学城2018年共有泰康一期、三医三期、通达等离子等9个项目竣工投运,其中三医项目4个;阳光生物、东辰学校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提前开工建设项目7个。此外,近年来医学城相继举办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和启动仪式,其中还包括多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2017年,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的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珠江青云台等7个项目竣工投运,大润发综合超市、凤凰汇邻里等14个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瑞泉馨城生活广场等7个项目如期实现开工建设。

近年来,成都农高园内项目攻坚也取得实效。2018年园区实施区级重大社会投资项目共37个。其中,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考录中心、国色天乡住宅四期已提前竣工,川农大三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庆典城、动物王国等项目按计划开工,新桃源康养村落完成展示区建设,加快前期项目中萝蔓湾、隐庐花涧提前开工建设。实施政府投资项目70个,和盛镇紫薇景观展示带、寿安镇百花盆景园等37个项目新开工建设,温天大道一期等16个项目已实现按期竣工(12)本文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发布的信息。。

二、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路径

2018年,成都市委依据如何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发布《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规划》为成都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强调成都应该继续加强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五大主体功能区。各功能区协同发展也成为了全局发展的重要诉求,而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则是使谋全局和谋一域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以全局之势,推动一域之发展。

1969年,协同理论的提出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一阵轰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协同理论逐渐发展为区域协同发展理论,近年来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从广义上来看,该理论主要介绍了国际的跨区域协作。狭义上,区域协同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在交通、产业、市场、交通与政府治理等领域的互相协作。通过合作,可以发挥各子系统简单总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即“1+1>2”的效果(13)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因为区域协同的统一合作性、共生整合性、资源互利性使得协同具备正的外部性,最终形成资源整合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区域协同需要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各区域应在空间维度实现协同;其次,区域协同需要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产业作为各种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因此各区域应在产业维度上实现协同;再次,区域协同需要以市场体系一体化为前提,应实现市场维度的协同;最后,区域之间应该注重治理合作,即治理维度的协同。综上所述,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路径包含了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治理协同四个维度。其中空间协同和产业协同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地理和经济表现形式,而市场协同和治理协同则是市场和政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四大协同的发展路径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城区的协同发展路径结构

(一)空间协同

首先,应加快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成都市各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有力支撑,为各功能区有序高效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成都交通具有明显的单中心聚集的向心交通的特点,与“多中心”的功能区规划有违,且该特点使得原本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边缘区域交通矛盾十分突出。成都应不断完善偏远区域的交通设施,畅通各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为不同区域的有效连接提供便利,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14)李君艳.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其次,各区域应明确其功能定位并做好布局调整。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学习新思想贯彻新理念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决定》标志着成都市委完成了对成都五大主体功能区发展的顶层设计。《决定》中明确强调了功能区的职责和定位:东部区域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同时也是发展的极核,对于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南部区域定位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新经济发展典范区、国际化现代新区、区域协同示范区;西部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因此适合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发挥其产业优势,西部区域还是成都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是绿色产业的示范区;北部区域定位为“一带一路”重要铁路门户枢纽、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先导区、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彰显天府文化的和谐宜居家园;中部区域定位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国际交往核心区、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区,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其次,《决定》也明确了成都市“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布局。各功能区在制定自身规划时,必须依照《决定》这一总体规划,服从于总体规划的安排和引导,若以往规划与总体规划有相矛盾之处应进行修订调整,使之与协同发展所要求的定位和布局相统一。

(二)产业协同

为避免成都市健康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产业转移和承接是推进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五大主城区中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政府应积极引导其发展,并向健康产业功能区转移;而温江区政府的任务是要通过健康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作为承接纽带来承接其他区域转移出的健康产业。这一过程需要各地政府的有序统筹:首先,成都市政府应当协调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政策,确保各功能区产业转移与承接同步;其次,健康产业功能区应发挥本地健康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凸显本地特色和环保要求,使“绿色承接”和“升级承接”成为产业转移的基本内容。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产业转移,还应同时兼顾产业升级。成都市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承有“首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任,应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而成都市仍然存在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以及高科技产业规模偏小的问题。因此,成都市五大主体功能区应明确产业协同的总体目标,以技术研发作为创新途径,以产业集群、科技园等创新群落作为创新载体,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三)市场协同

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是要素和产品能够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而交易成本是实现其自由流动的阻力。要素和产品在各功能区自由流动的本质是各区域市场主体间的利益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会阻碍交易达成,而较低的交易成本则会为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因此,促进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应规范各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价格,完善“反垄断法”(15)刘凤军.论市场协同发展[J].财经研究,1998,(8).,并实施对于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各功能区必须要共同完善市场体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互惠。

除交易成本外,地方市场分割是阻碍区域协同发展的另一市场因素(16)刘雪芹,张贵.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5,(9).。地方市场分割是指不同地区政府为了地方利益,通过行政约束,限制本地资源流入他地或其他区域资源进入本地。因此,推进各功能区协同发展应着力打破市场分割,建立一体化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及资源一体化。第一,可利用产业整合与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推进土地一体化;第二,成都市应大力引进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劳动力一体化;第三,借鉴陕西省经验,企业可与高校联合建立创新驱动共同体,不断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推动技术一体化。此外还应不断完善《预算法》等法律,为市场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17)耿瑞霞.“以邻为壑”的技术创新[J].产业经济评论,2016,(6).。

(四)治理协同

政府应根据功能区的定位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以往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偏向于税收、GDP等经济指标,该考核方式往往会导致地方利益行政化,阻碍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因此,成都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于功能区的考核机制,推行绩效考核机制,而非行政化的政绩考核,并且在绩效考核层面应强化对科技研发、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的考核,突出功能区的自身定位及其对成都市整体的发展贡献。例如: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在健康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和开发强度上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并与五大主城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因此,为规避同质政府在不同区域内开展同质化管理活动,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需要在健康产业功能定位上进行绩效考核。即进一步完善健康产业功能区的主要作用和功能,进而简化或者消除功能区的非纾解功能。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有效凸显五大城区各自的发展功能,提升五大城区各自的区域发展优势。

同时,政府应根据健康产业功能区发展特征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相协调,应通过构建约束机制,来克服健康产业发展及五大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使健康产业功能区和五大主体功能区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而在保障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市政府结合产业功能区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客观实际,编制出详细的中长期或近期发展规划,进而对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进行评估,以此确立各功能区的行业准入门槛,形成五大主体功能区匹配发展的协调机制。

三、总结与建议

针对目前成都市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问题,本文首先从成都市“三医两养”产业链和三大健康产业园区两个方面分析了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概况和近几年发展趋势。其次,采用了系统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和治理协同四个维度对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的协同路径进行分析,得到了四大协同路径下的细分路径:第一,空间协同路径是协同的地理形态,要从交通网络建设、功能区定位与布局调整两个方面完善空间布局;第二,产业协同路径是协同的经济形态,要求各功能区做好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企业通过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共同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市场协同作为制度基础,要求实现市场一体化,避免市场分割;第四,治理协同路径是协同的政策工具,要求政府推行绩效考核并完善制度保障机制,理顺区域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保障功能区协同发展,健康运行。

总体来说,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正按照医学、医药、医疗以及康养旅游相结合的“三医两养”发展理念,做强医学研发、医疗应用、医药制造、康养旅游产业链,纵深推进成都医学城、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温江农高园三大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但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区域应在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和治理协同四个维度承担起区域协同重任,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加大力度建设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聚焦“三个突破”,推进三医两养产业链发展和三大产业园区发展。即要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上的突破;要深化产业研究,实现融合发展上的突破;要强化功能配套,实现在承载能力上的突破,从而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对接医学研发、医疗应用、医药制造和康养旅游的“三医两养”产业链发展趋势,提升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的发展质效。

第二,树立协同发展理念。首先,将“讲政治”和“旗帜鲜明”的“行动体现”融入到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使谋全局和谋一域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以全局之势,推动一域之发展;其次,重点发展地铁等交通,打造“多中心”的交通网络结构,并落实各功能区定位和布局的顶层规划;再次,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为枢纽,实现产业转接和转移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后,完善《反垄断法》和《预算法》,为一体化市场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机制的构建促进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通力合作,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和治理协同等多个维度推进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五大主体功能区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温江区功能区成都
温江区:联企清风为企业减压力增活力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穿过成都去看你
大黑狗
数看成都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成都
爱,使这里的孩子不再孤独:记成都市温江区十佳爱心“五老”田光华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