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空间格局及演化研究

2021-01-27方永恒李晓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走廊集群文化产业

方永恒,王 英,李晓军

引言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发展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具有较强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藏羌彝走廊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也是巨大的历史机遇。然而目前仍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的格局,“空间隔离性”仍然制约着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且对于该区域和领域尚未有完整的研究。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产业廊道,是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策划实施的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支撑点,在中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在积极推进《规划》,而《规划》实施的前提是清晰化与阶段化走廊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因此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文化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及结构演化进行分析,有助于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为走廊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走廊的总体规划和分析提供探索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位示意图

本文参考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历程、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概念的规划以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981年—2009年(自由发展时期)、2010年—2013年(产业加速发展期)、2014—2016年(走廊规划初期)、2016年—2020年(走廊规划中期)。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特征研究主要是从产业集聚性、密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的中心轨迹转移等方面体现。本文首先通过ArcGIS,应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确认现阶段内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分布形态,随后通过莫兰指数分析该形态分布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和平均中心法研究走廊文化产业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轨迹,为走廊总体规划结构分析提供科学视角。

一、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群都有一定的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阿伦·斯科特是较早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的学者,他通过研究文化产业生产的特点,指出了文化产业需要从当地社会团体的特征风格、敏感性和论坛中挖掘资料。德国学者claus steinle和holger schiele(2002)通过分析提炼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和成长曲线(1)Claus Steinle &, Holger Schiele: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J].Research Policy, 31(6),2002.。里查德·弗罗里达(2006)在分析文化创意经济中对一般产业集群与文创产业集群做出了详尽的比较,总结出文创产业集群需要有特有的发展要素(2)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7-142.。国内学者主要关注文化产业集聚的管理实践层面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而在内在机制和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中,实践层面以厉无畏和蒋莉莉(2014)围绕上海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研究为代表,分析了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3)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上海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3).。侯汉坡(2010)对北京市文化产业集聚问题展开了案例式的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北京十余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域的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4)侯汉坡.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56-172.。机理性的研究主要有王重远(2010)基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分析(5)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万陶(2007)基于复杂性理论对文创产业集群动力的研究(6)万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动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伍志鹏(2007)基于涌现性提出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等(7)伍志鹏.基于涌现性的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基本特点、元素流动、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的特征及机制分析还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认知,这正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藏羌彝走廊作为国家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区域,分析走廊内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及动力机制,对于走廊及周边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人口超过760万人,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西起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至甘肃省兰州市,东达陕西省西安市,南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涉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省(区),聚居少数民族种类超过全国少数民族种类的1/3,是藏族、羌族、彝族、回族、东乡族、蒙古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土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互通有无的重要文化通道。

(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体概况

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沿线地区均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区域内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充足原料供应地。

据此,本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范围在走廊所涉及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七省(区)内,结合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板块,划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昌都市、林芝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11个市(州)区域(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EB/OL].[2014-03-12].https://www.mct.gov.cn/whzx/ggtz/201403/t20140306_695360.htm。

走廊所在七省区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世界遗产资源、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等。区域内共有各类世界遗产18项,占全国52项世界遗产总数的34.62%,区域内5A级景区数量达44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占比重达到全国46.3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历史名镇等在全国占比均超过20%的比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见表1)。

表1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梳理

基于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七省(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各省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比增长均超10%。从各个省(区)占比来看,陕西省和四川省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态势相对于其他五省区较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该省GDP比重均超4%,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超12%,两省文化产业增速均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二)核心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文化产业走廊概念提出后,走廊核心区域下的11个州(市)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走廊内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呈现出整体发展劲头良好,局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四川省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省份,在走廊建设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依托茶马古道文化、情歌文化、锅庄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陆续打造出“亚丁演艺中心”等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重点项目,第三产业增加值103.9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9%(9)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我州召开2018年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EB/OL].[2020-03-09].http://www.gzz.gov.cn/gzzrmzf/c100033/201901/2b079b4b11974ce8bdd70ea08a96c9b5.shtml.。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依托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羌绣、藏族特色节庆等发展多彩的民族文化项目,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17.59亿元,增长5.4%(10)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2018年阿坝州三产业同步增长[EB/OL].[2020-03-10].http://tjj.abazhou.gov.cn/abztjj/c102485/201901/b8e8ba7fa0c243f298b3c91c20d33aec.shtml.,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1%,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凉山彝族自治州同样依托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优势,在大型文化实景演艺、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色文创旅游纪念品等开发方面取得良好成果,2017—2018年打造了多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第三产业增加值612.45亿元、增长率7.9%,远高于第一二产业3.8%和0.6%的增长。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依托自身旅游招牌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和项目联动,以楚雄文化为核心衍生一系列文化项目。第三产业增加值425.96亿元,增长7.0%,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等品牌名声在外,香格里拉文化品牌延伸出休闲、医药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一系列项目,同时推进梅里雪山生态文化保护与古村落保护并行,对当地及周围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2018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4.79亿元,同比增长5.9%(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10].https://www.neac.gov.cn/seac/jjfz/201912/1139187.shtml.。

贵州省毕节市确立了“古彝圣地、走廊要地、文化高地”的发展定位,带头打造贵州省毕节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博览新招牌,大力推动了彝族文化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09.64亿元,同比增长12.5%(12)中国统计信息网.毕节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12].http://www.tjcn.org/tjgb/24gz/35982.html.。

西藏作为我国文化旅游胜地之一,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优势。拉萨市进一步深入“文化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以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大力推动了大型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开展。昌都市推出以项目带旅游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型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地域特色文化活动捷径的开发,举办首届西藏自治区热巴舞展演,茶马文化艺术节等,在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深入发展民间艺术团和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非遗传承项目,推进十八军遗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产业项目建设。依托藏羌彝文化走廊所带来的丰富资源,生产型文化企业发展迅速——从2014年底不到35家增长到2018年底超过105家(13)西藏自治区文化厅.2018年西藏林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EB/OL].[2020-03-10].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xz/201812/t20181221_836611.htm.。西藏林芝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实施全域旅游,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大地区”,全力转向“绿色崛起”文化发展新道路。“林芝桃花节”“雅鲁藏布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性活动名声逐渐打响,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为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协同建设补齐了硬件短板。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借助“一带一路”与文化走廊发展的双重战略优势,大力推进草原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时借助黄河文化优势打造峡谷河湾、草原湿地文化项目,融入黄河上游大草原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甘南州累计接待游客1220.9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2.6%(14)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南州文化和旅游工作情况[EB/OL].[2020-03-12].http://wlt.gansu.gov.cn/gnzwhgdhlyj/23748.jhtml.。

三、研究方法

根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历程、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概念的规划以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981年—2009年(自由发展时期)、2010年—2013年(产业加速发展期)、2014—2016年(走廊规划初期)、2016年—2020年(走廊规划中期)。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特征研究主要是从产业集聚性、密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的中心轨迹转移等方面体现。

对文化产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这一系列活动主要以企业为载体,因而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特征的研究,可以转化为以文化企业为基本点的产业集聚特征研究。

(一)研究方法

1.平均最近邻分析法

最近邻指数通常表示“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最近邻指数原理是基于空间距离的方法,选取目标数据中任意一点,计算其最近点的实际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下预期最邻近距离进行除法算数,通过其比值来判断“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具体方法为选取点状目标,分别算出各目标点间的理论与实际最邻近距离,通过两者比值判断空间分布类型,公式如下:

(3—1)

(3—2)

(3—3)

其中为最近邻点指数,Ri指“点要素”在随机分布状态下,理论上的平均最近邻距离数值;Re为现实状态下,该区域点要素最近邻距离平均值;di(Si)代表区域内的每个要素到其最近要素的距离;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为研究区域内的企业的点数量。

最近邻点指数的大小是通过理论最近邻距离与实际最近邻距离之比表示(15)郭晶,崔家勇.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传媒,2020,(11).,因此其比值通过与1的大小关系表述:当比值小于1时,文化企业呈集聚型分布;当近比值接近1时,文化企业呈随机型分布;比值大于1时表明呈均匀型分布。

2.Moran’s I 分析

Moran’s I 分析是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一种,目的是确定某变量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常用来定量地描述事物在空间上的依赖关系(16)Xin Li,Ruoran Liu. Urban villages as incubators of creative clusters: the case of Guangzhou[J].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2019,(3).。空间自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变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领域的影响程度,Moran’s I指数可表示范围内整体自相关性或测验有无异常值。

(3—4)

Wij是研究区域内,每个空间范围i与j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空间相邻权重矩阵。依照以上步骤计算出结果,Moran’s I 结果范围应当分布在[-1—1],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零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即空间上有集聚分布的现象,反之值越小代表空间分布离散,当值趋于零时表示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的现象(17)焦陇慧,朱海霞,倪俣婷,李勤.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策略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

3.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是用来刻画空间要素的分布特征的一种常见方式。核密度计算的原理是借助一个移动的窗口对点或线格局的密度进行估计,以输出栅格像元作为基本单位,计算栅格周围要素点的密度可得核密度(18)Li,Jiang,Nam. Adapt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conservation pressure: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embroidery clu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20,26(2).,其公式为:

(3—5)

4.平均中心分析

平均中心功能可用于识别一组要素质心的密度中心(地理平均中心)。平均中心是根据输入要素质心的平均x和y值构造的点,结果为一个新的点,而不是源数据中的对象,可用于追踪产业的分布的变化。

(3—6)

本研究通过Arc—GIS10.2软件计算不同时段走廊文化企业的平均中心位置所在,定量刻画产业中心的移动轨迹和变化趋势,为文化产业集群的中心变化,提供一定预测依据。

(二)数据获取

当前文化产业分类主要依据之一是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内容依据2017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两大领域9大类,主要为经济学统计提供理论方便。国外行业划分更加表现具体文化的形式,对产业特征的的描述更为形象。英国作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设立了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将三者及后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同管理。本文借鉴该划分概念,结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现状,兼顾各类文化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优势与特征,将该走廊已注册的文化企业划分为娱乐业,文化艺术,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体育产业五大类产业。

藏羌彝走廊区域文化产业企业数据来源于“全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统计年鉴等资料,共5431家公司类文化企业。为了克服数据指标获取上的困难并统一数据,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官网等辅助途径,剔除企业信息不全者,收集整理得到1981年—2020年2月存续状态下5030家注册公司类文化企业的名称、成立日期、企业类型、所属行业、企业地址等信息。地理数据根据企业登记信息的地理位置进行获取,运用Goole地图、百度坐标拾取系统等转换成企业的经纬度坐标,投射到ArcGIS10.2软件中,构建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空间数据库,并绘制分布图分析文化产业整体情况。

四、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及演化

(一)平均最近邻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见表2),2009年—2020年最近邻指数值均远远小于1,说明自2009年起,走廊文化企业就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分布的特征,这与大部分地区早期文化企业分布状态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在产业发展前期,企业分布是相对自发的,因而分布形态上多数呈现分散状态,在后期文化政策、金融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因素加入后才会呈现集聚状态(19)王瑞娜.中国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趋势[J].产业科技创新,2019,(36).。而该地区却在早期就跨越了分散型、随机型两种状态直接形成集聚型,呈现出一种非常态情况。

表2 不同年份走廊文化企业最近邻指数

在2009年之前,发展文化产业还未上升到国家层面,文化企业的发展以自发性为主,此时各项政策扶持等都相对较少,因而对文化企业分布的影响相对小,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占主要部分,这是藏羌彝地区自然地理因素产生集聚型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而言,地形、水源、气候是自然地理因素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因此,对该地区文化企业的集聚型分布原因将从以下三大自然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通过对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高程分析可以发现(见图2),该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西南部,横跨我国三大地理阶梯中的第一二阶梯,以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的地形,使得超过3/4区域海拔高于4000米,海拔高度最高达7491米,高原山脉为主的地形导致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聚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居民自发聚居到自然条件相对适合生存的地区,因而本身人口分布就呈现集聚状态,随之企业的分布与人口分布一致,企业自建立发展之时就呈现集聚状态,因此在2009年的最近邻指数就达到0.168152的低值。

图2 文化企业分布海拔分析

水源作为重要的生存资源,对人口的生存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高寒地区尤其在藏羌彝地区,河流水和冰雪融水是两大重要水源。冰雪融水作为一种季节性水源,在3—4月份气温回升致使积雪大量融化后汇入河流,成为居民生存所需长年稳定的水源,因而本文主要分析河流水源。

根据该走廊河流形态及企业分布状况,对河流及其周边区域辐射范围进行确定,将三级、四级、五级河流与2020年现有企业分布点展开不同缓冲区之间的相交分析,测算不同缓冲半径下落在缓冲区域内的企业的数量(见图3)。计算结果显示,河流形态与企业分布基本具有正相关关系,以5千米为缓冲半径,企业落在缓冲范围内占总企业比例的36.2%,以10千米为缓冲半径,可涵盖67.3%的企业。

图3 文化企业分布与河流缓冲分析

从河流等级来看,藏羌彝地区三级及以上河流数量不在少数,等级虽高但主要为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该区域作为澜沧江、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水量较少,流速相对缓慢,河流适宜作为生产生活的供水来源,因而出现了在较高等级河流也存在大量文化企业分布的情况。

气候在地理分析中包括气温、降水和日照三个因素,日照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企业分布影响较小,因而不将日照因素考虑在内。气温主要因为海拔影响,呈现典型高原山地气候特征,终年气温相对较低,气温长年低于0度,因而气温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的海拔分布特征中。该地降水主要以降雪为主,对直接利用影响不大。综上所述,该地区气候条件整体相似,因而气候对企业分布形态影响综合体现为海拔因素。

(二)Moran’s I 分析

平均最近邻指数确定走廊文化产业企业状态集聚,随后检验企业的集聚是否存在相关性(20)时浩楠,杨雪云.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通过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以走廊核心区域的文化企业为空间单元,对范围内企业的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获得Moran’s I 指数,结果见表2。

由测算结果可得(见表3),走廊文化企业空间分布全局 Moran’s I 指数为0.456085>0,呈现正空间自相关,表明为文化企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相关性(见图4);数据经标准化正态统计量检验得到P值小于0.01,Z值检验结果位于均匀分布区间的上限,检验效果非常显著(置信区间可信度达到 99%)。说明不同文化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相关特性,即无论走廊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或密度的大小,企业发展都会受到周围企业影响,并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整体作用。

表3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企业相关性

图4 Moran’sI结果

(三)核密度分析

通过对四个阶段文化企业的核密度分析发现,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密度整体呈现增加态势,在不同市(州)分别呈现出峰值不等的密度核心区域。

图5 2009年前文化企业核密度分布

在2009年之前文化产业基本为自发成长阶段,从整体上看文化企业数量较少,企业核密度相对较低,最高值在拉萨地区出现为7.19—12.58个/ 万平方千米,其余地区呈现零散的分布状态(见图5)。2009年是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将产业发展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区文化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走廊内文化企业的核密度增加幅度明显,峰值跃升达19.28—26.8个/ 万平方千米(见图6)。但产业局部集中化现象仍然突出,原覆盖区域密度有所提升,然而新增区域面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地区核密度仍低于0.32个/ 万平方千米,体现出文化产业的普遍性和发展程度在西部地区仍然有局限。

灵敏度指的是仪器对待测物体变化量的响应程度。窄频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度谐振传感器,具有很高的信噪比,对声发射信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宽频传感器工作频段较宽,对信号响应的灵敏程度较差。

图6 2013年文化企业核密度分布

2014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概念提出,走廊核心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高速期,核密度最高值增加幅度小,但新增密度区域面积大大增加。在2014—2016年走廊规划初期,拉萨地区核密度峰值跃升达26.8—33.82个/ 万平方千米,东南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在达到7.19—12.5个/ 万平方千米,也出现了明显的密度核心区域,形成了拉萨以外的第二个密度小高峰。贵州毕节市最高密度值仅为3.75—7.19个/ 万平方千米,但整个市区密度覆盖面积大,全市范围都具有较均衡的密度呈现(见图7)。

图7 2016年文化企业核密度分布

走廊规划中期(2016年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内核密度最高值大幅提升至33.82—39.86万平方千米(见图8)。走廊东段密度基本覆盖市(州)整体区域,中部地区密度覆盖区域增加最快。

图8 2020年文化企业核密度分布

(四)平均中心转移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藏羌彝文化走廊不同时段文化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用平均中心法计算获得企业的重心变化轨迹,得出四个阶段的平均中心所在位置(见图9)。

图9 藏羌彝文化走廊平均中心转移图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文化产业企业的平均中心位置,发现企业整体的移动轨迹呈现波折向东转移的趋势(见表4)。

表4 不同年份走廊文化企业中心经纬度坐标

2013年藏羌彝走廊规划还未颁布,西部地区文化企业多分布在省会、经济发达市(州)的重要城镇等地区,走廊整体中心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区域内。2014年文化走廊规划提出后,产业分布发生明显变化,2014—2016年作为规划提出初期,产业中心自2013年明显向东南方向转移16.99千米,由四川巴塘县转移到了四川乡城县,表明东南部地区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快于西部西区。

2016—2018年(规划实施的前中期),甘南藏族自治州借助“一带一路”与文化走廊发展的双重政策优势,加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依托茶马古道文化等项目开发,极大刺激了走廊东部文化企业的发展,此阶段对东北部的影响更为明显,使得产业中心向东北部转移13.55千米,转移幅度相对较小。2018年—2020年作为规划的后中期,大方向上继续向东发生偏移,只是由北向南转移,总共转移了16.93千米,突出表现为自2018年起云南和贵州治州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联动发展,在东南部引起文化企业的大量孵化和扩散。

五、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内在集聚机制的讨论

(一) 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

1. 特色文化资源要素——基础动力

文化资源是可以流动的,同时也是能反复使用的,可以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初期阶段,当地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地域依赖性,藏羌彝走廊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深厚的藏羌彝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带动了整个走廊文化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以羌文化、彝文化为代表,铸就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例如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形成的彝族文化产业集聚区。

2. 地理区位要素——抑制动力

藏羌彝地区所属中国西部,地形大多艰险陡峭,东西绵延两千多公里的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河相间、南北纵横几百公里,横断东西交通,导致山河之间的企业交通困难、交流不便,生产要素流动缓慢等从而抑制产业的集聚。

(二)文化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机制

1. 人力资源因子——核心动力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其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而非传统的物力、财力资源,该特点就导致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需要在人力资源丰富的区域才能有更持久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也起始于文化人才和相关人力资源的集聚,人力资源因子是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核心动力。

2. 政府支持因子——关键动力

文化产业的集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不但可以提供文化产业集聚所需要的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各类硬件要素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出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软环境来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和文化企业;政府的推进措施还可以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品的出口扶持等方面,这些政策导向方面的支持也是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三)文化产业集聚的机制逻辑关系

从对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看出,与其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相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内外动力机制,且这些因素相互整合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推动以及抑制作用。

通过对动力因子的作用机制分析可知,动力因子通过各自的作用机制,吸引文化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集聚。但动力并不是单独作用,在具备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产业内部动力因子主导作用下,受到产业外部动力因子综合影响(22)行若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驱动力机理研究[J].大众文艺,2020(2).。

在产业集聚形成的早期,内部动力因子至关重要,特别是文化产业中大量行业以特定文化资源要素为基础。藏羌彝走廊区域中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就起到了重大的集聚动力作用,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与此同时,地理区位和地形、河流等阻隔也使得某些区域无法产生集聚,该部分因子对文化产业的集聚产生的抑制作用就成为反动力。

在产业集聚的中后期,当外部动力因子施加动力,政府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为当地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资本,企业在资本和金融的加速运作中催生出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前景,同时也正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就业岗位和区域产业政策的福利补贴增加,人才就相继涌入,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最终文化产业在四大动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集聚效应,形成藏羌彝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如图10所示。

图10 文化产业集聚动力系统

六、结论与建议

藏羌彝走廊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且随规划发布与实施越发显著。通过对机制的分析,发展动力因素相互整合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3)王志标,杨京圆.文化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19,(7).。因此,鉴于对该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本文对走廊区域发展的建议如下:

(一) 强化文化和生态保护,推动廊道可持续健康发展

藏羌彝走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秦岭、高黎贡山、无量山、乌蒙山等高原和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黄河等流域,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盆地,共同构筑了藏羌彝文化走廊主要的自然景观,在长期的人与地、人与自然适应和发展过程中,人与特殊的地域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关系。由于地理地貌、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形成了藏羌彝沿线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这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走廊建设和发展的愿景与目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未来建设与发展,应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廊道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注重科学发展,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将对自然和传统的干扰降到最低。

(二)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拓展廊道发展空间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沿线区域由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发展的窗口地带,为走廊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促进走廊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重大机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沿线多元民族聚居,具有强大的民族通融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集聚提供了新背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沿线七省(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交流与对外合作。对接新一轮走廊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充分利用好区域内和全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加快推动走廊建设与发展,拓展走廊文化产业发展集聚。

(三)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注重廊道协调发展

目前藏羌彝走廊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虽有五个核心集聚区域,但是辐射地区范围小。因此,树立“走廊”整体意识,加强走廊内七省(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跨区域资源调配,建立统一机制,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廊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共同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和发展。

走廊东部地区可以利用相对的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为文化产业带来新活力,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各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24)汪永臻.陕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此外,进一步完善走廊建设与发展的协同机制,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论坛、联席会、项目库等合作共建机制,突破行政区域的阻隔,实现七省(区)无缝连接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加速转换人力资源

高素质人才集聚是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的关键动力因子。目前走廊地区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口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有效满足当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人才需求。走廊核心区域地市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升当地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走廊区域内人才素质,培养更多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5)姚雪理,昝胜锋,宋利民.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迭代创新研究——以泰山科技文化产业园为例[J].人文天下,2019,(23).;另一方面走廊地区应完善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根据当地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积极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把人力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中的关键动力。

(五)活跃市场动力,提高居民文化消费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市场因素来自于需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人只有在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后才会产生文化精神消费。走廊区域内要重视对国内外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拓,一方面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走廊外甚至国外市场的开拓,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对外出口,增加文化产业市场需求(26)姚雪理,昝胜锋,宋利民.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迭代创新研究——以泰山科技文化产业园为例[J].人文天下,2019,(23).。

(六)加强地方政府导向作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导向作用,合理发挥政府对走廊内资源的宏观调控功能(27)龚志文,赵思梦.组织生态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景德镇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9,(4).。藏羌彝走廊核心地区政府应紧抓并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在各市(州)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合理配置当地生产资源要素,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追求创新型成长与发展,需要根据内部资源与生产力发展实际调整变化趋势,因而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需要不断升级,以适应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从内部看,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提升就是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文化生态的可持续保护,从外部看,政策引导与扶持以及市场的驱动是主要导向因素。由此可见,廊道的文化产业集聚最本质的发展矛盾在于内生增长机制与生产力的关系,因此藏羌彝走廊发展的关键是要减少对文化资源的既有依赖,建立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创新来拉动内生增长与生产效率,从而在廊道内形成均衡且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集聚格局。

猜你喜欢

走廊集群文化产业
神奇的走廊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走廊上的时光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走廊上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