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2021-01-26张金珠

考试周刊 2021年103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 要:在整个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依照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开发与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地理学习情境,毫无疑问对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地理知识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将其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感受。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

一、 引言

素质教育尤为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关键则在于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与开发。然而,受传统学科教学思维的桎梏和影响,多数教师在学科教学期间并未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给予过多的关注和重视,也很少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导致在整个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形式化严重,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的质量。此外,学生自身地理核心素养能力的地低下,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生活化情境程度低的又一大原因。面对此种情况,文章从六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说明。

二、 革新教學观念,借生活化情境创设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

从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强调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养成所开发和设计的地理情境相对较少,加上一些教师认为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之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养成毫无作用,因此,逐渐放弃了生活化情境的开发与设计以及学生人地观念的培育,进而造成了教学意义上的缺失。面对此种境遇,需要教师转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寻求和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举例来说,在拿“‘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一课作为教学参考时,教师先为学生呈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并指引学生依照地形图来确定长江三角地区的纬度与海陆位置,通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长江三角地区为什么会被人们称作是‘鱼米之乡’”展开讨论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本节课的内容。随后,教师则带领学生从长江三角地区的河流及区域发展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结合之前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相关知识内容,试着说一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有着哪些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学习和了解。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还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我指你猜”的生活化情境。在此次地理情境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我国整个国家的地图,并随机在地图上选择一些地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快速且准确地说出这些地方的具体位置,以及具有怎样的区域特征和该地区是如何实现人地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浓厚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加上这一地区有着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因此,这一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旅游业。毫无疑问,通过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我指你猜”这一生活化情境当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参与情境当中形成一定的人地协调观。

三、 增添教学手段,借生活化情境创设提升学生综合性思维

适当地对现有的一些授课方法和手段进行拓展和丰富,多为学生创设和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让更多的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同时生活化情境的开发与设计,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因此,对初中地理教师来说,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入手,尽量为学生选择一些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参与期间养成一定的综合性思维的生活化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内容。

举例来说,在“世界的气候”一课的教学当中,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一方面,教师可以着重带领学生一同来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所具有的气候特征,并要求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查找相关的材料,进而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及其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地理思维入手,以本节课知识内容为基础,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通过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这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那么,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让学生结合在生活当中对我国各个地方气候的了解和认识,利用排除法来进行回答。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教师还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该地区四季的景观图片,以此来降低情境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生活化情境教学中去。

四、 优化教学形式,借生活化情境创设提升学生区域认知力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当中的巧妙应用,不仅改变了部分教师死板的学科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师学科教学的选择。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的深入。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优势,教师在学科教学期间,就需要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直观呈现一些地理情境图,并由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在参与课堂学习期间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

举例来说,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诸多好处,为学生呈现了一些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案例材料,并指导学生对这些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教师依旧拿本节课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继续向学生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油气开发”情境示意图,让学生就“西北地区的油气开发应该如何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进而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五、 设计实践活动,借生活化情境设计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就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形式来看,很少有教师针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来组织开展具体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认为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实践和精力,会耽误教学的进度,因而不愿意在课堂上试着去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探究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当中,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创设一些能够培育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生活化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力。

举例来说,在“降水的變化与分布”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试着就“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和表示”等内容进行更深层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在深度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还就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我们该如何去测量某个月的降雨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本地区一个月的降水量进行测量和记录,并试着将测量得到的一些数据利用柱状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并在课堂上着重分享自己小组的实验探究成果,从而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力。

六、 课堂进行反思,借生活化情境创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在整个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想要提升地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素养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强调生活化情境开发与设计的重要性,做好地理学科教学的反思工作。

举例来说,在“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期间,为了让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教师在本节课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生活化反思情境。通过指导学生联系今年我国多个地区所频繁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结合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知识,总结概括一下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规律和原因,通过具体阐述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阐述和总结,发现并掌握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存在着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而在接下来的学科教学期间,教师及时地对学科教学的手段做出调整和改变。

七、 布置课后作业,借生活化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有利举措。因此,在整个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想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还需要教师关注和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依照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布置一些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化情境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期间巩固课堂所学,并逐渐意识到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本领。

举例来说,在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的气温观测阅读材料,并试着在阅读之后说一说气温是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的,气温的观测有着哪些比较规范的要求等。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探究,进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气温的高低可以利用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教师还将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了创新和优化,着重为学生设计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作业。比如,就谚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当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布置“测量一天的气温”的生活化情境作业。而学生在完成此次作业时,就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在课下对某一天的气温变化进行测量,并将测量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并以折线统计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在课堂上回答一天中几时的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多少,几时的气温最低,最低的气温是多少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

八、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期间,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情境期间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感受,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和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为接下来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鉴于此,在整个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入手,多为学生创办一些富有教育价值的地理活动,并要求学生主动加入其中,从而让学生在参加期间得到锻炼和提升。又要强调和重视课堂的反思和总结,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反思情境,进而让学生在课堂反思的过程中对生活化情境创设期间的问题和不足产生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调整生活化情境的内容和活动组织方式,进而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最优化。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和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发现地理课程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颖.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6(6):39.

[2]陈贞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微[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4):58-59.

作者简介:

张金珠,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松溪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创设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