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机融合路径探究

2021-01-26练志明

考试周刊 2021年103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摘 要:初中是义务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为引导学生养成坚定的劳动意志和昂扬进取的道德情操,文章从论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出发,科学分析了促进其有效融合的路径,旨在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其既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够通过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新时代打造多元化的初中育人系统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一、 引言

劳动教育既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教材中关键的教育部分。因此,学校不仅要安排具体的劳动教育课时,还要结合此学科的特点并将其融入此学科之中,促成学生整体发展的新时代教育新体系。该门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将劳动教育与该门课程有机融合,有益于推动二者协同共进,既能够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又能够使其作为辅助工具,推动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

二、 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一)整体发展教学任务的要求

劳动教育凸显了整体发展的教学任务,劳动不仅构建了人类社会,还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因此,我国始终重视劳动教育。新时代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被纳入整体发展的教育内容之中,既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又是在此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的科学决断,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学生认知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初中时期,身边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其认知观念的塑造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影响。劳动是学生接触外界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认知观念的塑造对其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将其正确、科学、有条理地融进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除此之外,2017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曾强调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途径的作用,把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细化到各个学科之中,将其融进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同样,劳动教育也需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媒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负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大责任。因此,要将劳动教育融进其中,以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开展各种生产性活动,促使学生在进行劳动生活的时候可以落实节俭朴素、艰苦奋斗、劳动光荣这些理念,自己自觉地想办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成教育任务。

(二)塑造科学劳动教育体系的要求

劳动教育的进行不是凌乱、没有秩序的,而是依照每位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进行的,并逐渐促进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塑造。在这个推动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能被其他学科所代替。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这门学科当中,既可以充分发挥这门学科自身所带有的对学生进行道德培育的优势,又能够联系教材内容,更深层次地推动劳动教育这个体系的构造。劳动教育不仅是该门学科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还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内容。同时,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的大量的教育资源,为具体的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支持。在进行该学科的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的知识糅合到一起,实现传授理论知识与传播劳动信念同时进行的优异效果。教師灵活科学地运用这门学科的教材,不仅使教师自身能够掌握足够的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还能逐步推进劳动教育体系的科学塑造。目前,初中这门课程按照年级划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自己”“社会”“国家”,这三大模块凸显了从“自己”到“社会”再到“国家”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过程,也就囊括了不同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引领其从为自己劳动的初始点,发展到为社会、为国家劳动的终点,从而促成劳动教育体系的科学塑造。

三、 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教师要深入挖掘劳动资源,坚持以劳立德的育人理念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劳动资源。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七课“亲情之爱”一课,劳动教育的内容是朱子的家训,使学生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粮食是宝贵的、不能浪费的和应该珍惜的,深刻感悟人类劳动与粮食收获之间的关系,明确劳动的价值,明确劳动至上的意义,了解通过劳动获得粮食的不易,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能力目标是培育学生对劳动与粮食问题思考能力,理解劳动获得粮食、粮食是生命之基,能够联系社会案例思索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价值是有益于学生深刻理解粮食收获的不易,培育他们感激劳动、珍爱粮食、敬畏粮食的情感,并更深层次地激起学生对劳动与粮食话题的探讨兴趣,增强他们珍爱粮食的使命感。针对上述内容,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以下的布置:

设计观念:基于尊重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的探究活动。

活动方法:走进学校食堂观察身边爱惜或浪费食物的事件。

学习方式:小组协同合作、自主研究,并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在开展第一课时的教学的时候,把班内的所有同学划分为七个学习观察小组,让每组同学合作进行第七课“亲情之爱”,要求他们找出教材中这节课知识的重点内容,并准备好进入学校食堂进行有关“尊重劳动,爱护粮食”的提问大纲,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学校食堂,让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两到三个同学进行观察提问,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返回教室进行课程总结;在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依据其自己归纳总结的教材内容进行文本解释,并将其与自己在第一课时写的心得体会相结合,小组之间的成员共同探讨合作所列的问题大纲在学校食堂的反馈结果,并推选出一人对自己小组去学校食堂里探究“尊重劳动,珍爱粮食”的结果进行汇报,笔者在最后将这一活动探究上升到人类社会所有劳动都值得被尊重这一高度。笔者在“亲情之爱”的教学设计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两节课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展开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观察体验,按照自己的课程需要来寻找自己的调查对象,探寻本源,寻找劳动的价值,获取人类劳动的真谛。学生探寻劳动的这个过程也囊括了劳动的要素,具体表现就是即使个别学生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但是依然有兴趣去探寻,去询问,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感悟,彻底实现了体力和脑力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在学生进入学校食堂之前,依据本节知识的要点,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民经常抱怨自己的艰辛,干农活、种粮食既累又不挣钱,那么假如有一天你们当中的部分人成为农民,你们怎么把这种抱怨转化为乐趣呢?第二,你们如何看待劳动?如何看待“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第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第四,除了为了培养粮食进行劳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劳动值得被重点关注?第五,作为一名初中生,你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可以进行怎样的劳动呢?这五个问题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从事社会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责任感,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热情洋溢,他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与向往。经过本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思索劳动在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有一位学生在最后的总结中写:“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食堂中亲身感悟道德与法治课中涉及的劳动,在食堂里,我认真观察了两位同学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节约食物?’他们回答我说:‘食物是农民经过辛勤的劳动培育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粒粮食。’听到他们的回答,我感悟到,劳动成果的价值不论高低,更没有大小的区别,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有的劳动虽然创造的价值比较小,但是依然有其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尊重劳动,也许仅仅关注学校食堂的状况不够全面,但是这次实践学习依然带给了我深刻的感悟。”鉴于此,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时候,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身边的劳动资源,坚持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劳动教育,使二者可以有机融合。

(二)教师要注重劳动实践,塑造有效的教学

初中阶段的教育必须顺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天性,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本中的劳动要素,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进行劳动教学,顺应学生“动”的天性,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还能丰富教学形式。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其中囊括的劳动教育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来教学。通过自己的劳动奉献社会,承担社会中的劳动责任,构建美好社会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联系课本的知识组织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此活动以“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劳动”为主题,要求学生重视每一次小小的劳动,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和能力问题,“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只是在学校附近的小区内展开,具体的课程设计如下:

设计观念: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到劳动的不易与艰辛

活动方法:带领学生进入社会亲身体验劳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自我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为社会发展劳动,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志,主动参与社会劳动,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出发,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劳动。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借助网络搜索身边的事例,即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些事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之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联系本节课的知识点对所搜索到的事例进行评价讨论,使他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勇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在第二课时,笔者把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并任命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入社区,向社区人员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干一些活,并在社區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社区劳动。在第三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和第二课时的劳动实践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提交一份有关“劳动”和“社会责任”的心得感想。笔者在最后归纳本节课中与承担社会责任有关的知识点,表扬在劳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明白参与社区的劳动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社区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劳动,成为积极向上的优异中学生。经过三个课时的授课,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将这门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与反思中能够发现,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学,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有同学写到:“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劳动教育糅合到一起,并通过劳动实践来展开,真有趣。我在社区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一些劳动常识,体验劳动的不易,还能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原来承担社会责任不只是需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小小的社区劳动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还有同学写到:“在参与社区劳动之后,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刻了,我们在劳动中挥洒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深厚感情,在劳动实践中,我明白了无论自己多么渺小,我都能通过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必须包含的教育内容,它表示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不仅是要培育出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知识型人才,还要培育出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较高劳动能力的建设型人才。在新时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科学地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科学设计将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使其在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成为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总之,二者的有效融合既能够彰显“以劳立德”的德育教育观念,又能促进新的劳动教学体系的形成,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其独立生活的相关技巧。

参考文献:

[1]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2]张绣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7).

[3]黄敬辉.华丽七十年 奋斗新征程——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侧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

[4]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

作者简介:

练志明,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