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1-01-26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思政

李 那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制定教育目标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原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专门修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并在教育时借助多媒体与网络信息对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兴趣,以此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民族意识[2]。努力探索并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融合路径,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3]。

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6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们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与丰厚的宝库。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内容,又能够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平,满足现阶段素质社会发展对人才所需。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途径。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我国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去,普遍文化成绩好,专业技能强,但是往往忽略了思政教育,因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现象普遍存在。

传统教育理念落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育学生时,更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关注他们的理论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特征,导致他们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产生民族意识。目前,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文化竞争,落后的传统教育会导致他们难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降低我国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

课程思政的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功能有待加强。教师是直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者,但是否真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参差不齐。专业课教师则相对“专业敏感、政治钝感”,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对于热点政治问题、专业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课堂文化等课程引导内容有所忽略,这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出现“落地难”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机械式的加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然而目前课程思政并无官方或者权威的学术界定,其本质还是一种探索中的课程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课程思政都还在探索中。但在具体实施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生拉硬扯的现象,将思政教育机械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会降低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民族意识不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意识较为重视,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正是向当代高职学生传递民族意识。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效的开展,也无法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高职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他们缺乏理性的文化判断能力,盲目追逐西方个性文化,造成他们民族意识日渐弱化。

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偏差。高校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有着积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教育与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合途径探索

改革教学设计,强化中国元素的影响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校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改革思政教育教学设计。将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效融合,增强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设计线上趣味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融入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产业日益飞速发展。这样的大环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选择通过线上教学方式,选择带有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趣味教学资源,传递正能量,对学生进行辅助教育。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打造出立体化教学空间,是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

完善融合机制,明确课程考核办法。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方法,为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应该明确课程思政融入机制的考核办法。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考核目标确定时,应该融入思政教育并确定考核办法。

第一,在课程教学以及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目标的设定,强调其弘扬的价值。而且,通过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合,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充分展现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价值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观念及认知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进行考核。

第二,在改革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明确课程考核的管理办法。针对高职学生的需求,采用激励的方式。在这种革新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不但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课程考核的内容,而且教师通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创新,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强调提供支持。

第三,在制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考核制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分析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结合学生对古代思想、传统道德规范及文化成果的分析,进行考核方案的构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体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性,促进学生的稳定发展。

整合教学团队,增强传统文化感染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终要依托教师力量。但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在进行融入教育工作时力不从心,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针对此种教育现状,高职院校应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进行思政意识培养,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通过社会践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还应注重实践。在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的部分充分体现出来,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行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开阔视野。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相处之道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这些内容恰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精髓。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教育形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和考核方案的创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课程中蕴含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资源,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中的价值性。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