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帮扶脱贫的困境及其出路

2021-01-26陈晓东

人口与社会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困境

陈晓东,梁 良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020年,我国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2]农村社会工作依托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帮扶环境与任务愈加复杂和艰巨,对农村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帮扶脱贫中,社工常常遭遇各种困境,不仅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而且导致其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认可度下降。高校与社工机构一直试图帮助社工解决困境,排解挫败感和无力感。因此,分析社工在农村服务场域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观察学习、榜样示范、自我强化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方法解决帮扶中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是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实现脱贫不返贫、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一、理论基础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并在其1977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SocialLearningTheory)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该理论的形成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重视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对行为、个人和环境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分析社工面临的困境及困境来源,探索解决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助于社工适应农村复杂的帮扶环境,完成剩余“难啃”的扶贫任务,提高帮扶脱贫质量,提升社工服务的专业性。

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理论的基本前提——相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即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者相互联结,交互影响人类的行为。其二,理论的中心内容——观察学习和行为决定的各种因素,即在观察学习中,除基本的反射外,人类并不具备各种先天性行为技能,各种行为技能或新的反应模式,是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所习得。观察学习是人类行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能够在观察中获得示范活动的符号表征,即“榜样”可以为他们的行为提供指引。行为决定的各种因素可以解释为有机体的行为既受行为先行因素的影响,又受行为后继结果因素的影响,还受认知因素的控制,三者相互联系发挥作用。具体可解释为:(1)行为先行因素通过帮助人们预测行为结果,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行为后继结果因素通过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强化;(3)认知因素塑造人们的行动思维,这种思维通过亲身经历的、替代的、社会的和逻辑的验证而获得[3]。

二、农村帮扶场域中社工面临的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的习得都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困境。

(一)“哑巴”社工:交流困难,语言文字不通

社工参与农村帮扶的过程中,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与当地村民顺畅交流。尤其在前期接触时,社工难以走村宣传或招募活动对象,因为普通话让村民心感陌生或顿生戒备,会出现不愿参加活动或与社工交流的现象。同时,社工也不知如何与服务对象聊天来维持话题,往往简单的一两句问候就结束了互动。另外,村民之间通过方言互动,社工无法理解也不知如何插入话题。故即使社工在当地开展了多次活动,依旧很难与村民顺畅沟通。

(二)“耳聋”社工:需求不清,精神帮扶缺乏

沟通是社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的重要方式。日常走访中,社工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预估时经常听到:“我们村现在大家都过得很好,没有什么需要的,你们喜欢搞什么样的活动就搞什么吧,我们也不懂这些东西,给不了你们什么建议,你们搞什么活动我们都参加。”导致社工很难发现村民的真正需求。另外,面对帮扶对象,社工往往陷入片面刻板思维,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服务对象需要的是物质支持,缺少对其精神需求的分析和介入。事实上,精神层面的服务是村民更为需要且是社工能够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及时为村民提供的。社工却忽视了心理帮扶的重要性,过度纠结于物质资源的援助,结果南辕北辙。

(三)“瞎子”社工:目标模糊,活动流于形式

帮扶中,尽管社工都有甘于服务的情怀,但很多人对参加帮扶的目的却比较模糊,对实习或工作的要求仍停留在“简单地完成任务就好”的层面。社工按照机构的服务目标开展各种活动,而随着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厌倦和迷茫,找不到活动开展的意义,心中总会疑惑社工是不是只能搞活动?有的一线社工表示:“在活动开展前理念和目标不清晰,接二连三的服务活动让我们越发感觉社会工作只是在搞活动,而不知道为了什么去搞。”在活动前期策划时,部分社会工作者对活动的可行性考虑欠佳,服务推行缓慢,后期在机构的压力下,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渐渐使活动流于拍照、写新闻稿和文书等形式。

(四)“保守”社工:缺乏创新,内容形式单一

进行服务策划时,社工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如何衔接活动环节或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困惑。团队成员之间交流、讨论不足,设计缺乏创新,常常生搬硬套课本案例或直接参照往年活动内容形式,甚至是同样的活动“旧戏重演”。有的活动直接用几个游戏叠加填满时间,环节衔接突兀,形式缺乏活力和新意,游戏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讲究实惠的村民而言,感受不到活动意义或实质性收获,便很难有持续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五)“自卑”社工:价值否定,工作信念下降

乡村帮扶中,村民对社会工作者并不了解,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社工,常有戒备心理。在开始接触时,社工常被看作“传销人员”,导致其产生心理落差。社会工作者辛苦策划的活动常常不受村民欢迎,除了三四个村民积极参加外,村民通常姗姗来迟或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甚至当场质疑和否定活动价值。社工只能采取其他方式吸引村民配合活动,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认为社会工作好像并不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有的社工缺乏价值判断,单纯依靠服务对象的评价或项目目标的完成程度等外部标准衡量服务的意义。因为长期看不到服务效果,还受到村民质疑“到农村来能干什么”,社工容易感到工作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付出,开始动摇参与农村服务的信念,埋怨现实甚至怀疑自己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程度。

(六)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帮扶场域中的“困境链”

社工在农村帮扶场域中面临的各种困境构成了一条闭环的“困境链”(如图1)。组成“困境链”的链扣(困境)环环相接。“困境链”影响了社工对自身的能力判断,涉及其信念、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即“自我效能”,只有“解扣”才能提高社工在农村场域中的帮扶质量,有利于其能力培养。

图1 社工在农村帮扶场域中的“困境链”

从链条上看,第一个链扣“交流困难”是指社工无法在日常服务中与服务对象建立沟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不充分,导致了“需求不清”。第二个链扣“需求不清”是指社工不能对村民面临的问题做出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评估,无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于是出现了第三个链扣“目标模糊”。“目标模糊”是指社工容易“依葫芦画瓢”地盲目追赶项目指标,缺少自我反思和总结,紧接着出现第四个链扣“缺乏创新”。“缺乏创新”是指社工难以激发服务对象的参与兴趣,设计的活动及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渐渐心生“价值否定”,即第五个链扣。“价值否定”是指社工难以继续坚守工作信念,难以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不利于其自我能动地破解其他困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影响的不仅是脱贫帮扶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以及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本土化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地“解扣”尤为重要。

三、社工农村帮扶场域中的困境来源

(一)专业知识学习不足,技能方法生疏

社会学习理论提到的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里,一定的情境、符号或社会的线索有规律地同一定的反应结果(预测的行为结果)相关联,激发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情境、符号或社会线索除了可以通过实际活动和总结经验直接习得,还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间接习得。在帮扶脱贫过程中,社工可以在实践前通过课堂、书籍或视频等方式了解和学习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从而在实地服务前预测行为结果,不断调整,做出合理有效的行为选择。

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不过五十年,目前开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仍然较少,理论实务体系尚未完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学生在校期间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不足,加上缺乏间接经验和实地督导,使其无法及时预测自身行为能否达到预期成效或目标,也就很难及时做出调整与合理选择行动[4]。同时,社工“建立与发展社区关系”“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等技能不足,难以协调不同组织间的关系,无法获取社区或志愿者等当地力量的支持,增加了服务阻力。另外,与服务对象沟通时,在缺乏帮扶经验、课堂示范或督导指引的情况下,社工如果未能充分了解和学习当地风俗、文化等内容,无法结合语境理解当地方言,“交流困难,语言文字不通”的困境就会存在于整个帮扶过程。

(二)需求了解不清,分析角度片面

观察的第一步是“注意过程”,“注意”(1)注意(Attention):心理学名词,其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选择、维持、调节与监督的功能。文中体现出其选择功能,即心理活动倾向于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刺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故,人们有意的注意选择,能够决定人们观察什么和从中提取什么样的信息。引自: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词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决定了人们观察什么以及从观察的东西中提取什么样的信息。在复杂的农村帮扶环境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和观察的事物众多,容易忽略某些信息。在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预估时,难以从物质和心理两个角度思考和分析,如当了解到村民家庭生活条件恶劣时,刻板或先入为主地认为村民仅需要物质支持。同时在帮扶过程中缺乏“朋辈交流会”等形式的互动学习机会,不利于开拓思维,导致社工不能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

(三)共同目标缺乏,内部标准空洞

人们常通过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自身行为或选择提供指引,当目标实现时会感觉更有动力。这个“目标”就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及的“内部标准”,人们会根据自身确立的内部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判断目标的实现与否。参与帮扶前,社会工作者对项目或自身了解的多少将影响其内部标准的建立。受自身专业能力、服务环境、项目与机构目标要求的影响,社工被迫调整服务方案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少有与服务对象共同建立目标的过程。访谈发现,对自身要求较低、对项目了解较少及在服务中没有与服务对象建立共同目标的社工容易感到工作目的性不强。社工关于自身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成长或发展、提升哪些能力、如何改变服务行为等缺乏较为全面的内部标准。另外,社工容易将目标设定得过多、过高或过大,不切实际且空洞,在复杂的帮扶脱贫环境中难以实现,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目标模糊,活动流于形式”,服务设计缺乏针对性或可行性等问题。

(四)批判反思不够,创造性示范学习缺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认知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甚至创造环境。社工面临的缺乏创新困境,不仅指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还包括对服务环境、条件的创造缺乏新意。社工如果没有在帮扶中或帮扶后进行“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行动反思”(Reflection-on-action),没有养成自我批评的习惯,缺少示范性学习,就很难在实践中有效学习和成长。在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的情况下,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尤为困难。另外,社会工作者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很难借鉴他人经验优化自己的服务方式,不能突破常规的康乐活动设计思维及固化的游戏叠加式设计思路,不利于长期吸引服务对象的注意力,故不可避免遭遇“缺乏创新,内容形式单一”的困境。

(五)缺少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下降

行为后继的结果因素包括人们通过对自我行为能否达到一定水平作出的自我评价,根据评价的高低对自我行为进行调节。当行为活动遭遇挫败或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人们会感到沮丧,自我效能感降低,失去动力并减少精力投入;相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将升高,容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实力的人,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更加努力直到成功。这一过程始于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观察,并以内部标准(期望)作为参照,判定自身行为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从而产生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社工在前期服务中遭遇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观察或评价自身帮扶行为,尤其重视帮扶对象的参与数量、积极性、感受反馈等。接着对照自己最初设定的服务目标、期待或愿景及对社工在农村帮扶中作用或功能的认知进行判断,当发现自身行为“可有可无”或只是“锦上添花”,没有达到帮助人们脱贫的目的时,会产生较低的行为评价,甚至会降低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认同。此外,由于社工往往默许服务对象称呼自己为“老师”或“领导”,将自身代入老师或领导的角色,一旦这种身份淡化时,其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就会加速降低,出现“价值否定,工作信念下降”的困境,难以实现初期制定的服务目标。

(六)困境来源的“五因环”模型

在“困境链”中,每一个链扣(困境)外都有一个同心环,代表出现困境的原因,组成“五因环”模型(如图2)。

图2 社会工作者帮扶脱贫困境来源的“五因环”模型

由图2可见,导致困境的原因包括:社工专业知识学习不足,服务技能不熟练,无法有效与村民沟通交流,难以获取当地资源支持;需求分析片面,观察不细致,难以提炼有效信息;较难与服务对象共建目标,缺乏内部标准;在缺少共同目标的情况下很难及时反思自身行为并进行调整,服务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当社工难见服务成效时,会对自身及社工服务产生价值否定。可将这一过程简单概括为:从一开始的学习不足到分析片面,再到缺乏内部标准和反思不够,最后自我效能感下降,每一个困境原因都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相互嵌套的“五因环”模型。

四、社工农村帮扶脱贫的困境出路

清楚地分析“困境链”产生的原因,结合“五因环”模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构建“解链圈”模型(如图3)。五个解链扣穿插在两两困境之间,代表破解困境的条件或机会,形成合力将更有利于扩大解链效果。“解链圈”立足社会学习理论,从认知、行为和环境出发,以提升自我效能感为方向,鼓励个人(社工)寻找问题成因,加强自我调节。将认知、行为与环境三者紧密结合,能够逐一破解农村场域中社工面临的各种困境,更好地帮助社工参与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推动后脱贫攻坚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图3 社会工作者帮扶脱贫困境出路的“解链圈”模型

(一)认知层面:提高自我认知,坚定扎根信念

班杜拉认为:“环境透过认知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对个体行为的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从困境来源可知,帮扶前每个社工的期待、愿景及对社工在农村帮扶中作用和功能的认知,对其自我效能感和行为价值判断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修正和加强自我认知格外重要。

社工除了可以通过课堂、书本、视频等方式了解社会工作在帮扶脱贫中的作用外,亦可在实践中理解农村社会工作。在纠正自身前期对农村社会工作过于乐观或期待过高的同时,重新建构新的认知,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要想适应复杂的农村环境并提供专业服务,社工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坚定“扎根”信念,踏踏实实地驻扎在农村服务。提高对专业和职业的价值认同,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深入农村,探索突破“交流困难”和“价值否定”困境的方法或途经,增加帮扶服务的精力投入。

(二)行为层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目标规划

行为预测能力与个人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习得的经验密不可分。社会工作者除了直接参与帮扶外,还需要间接观察学习,主要体现为参与帮扶前、中、后不同阶段的持续学习和积累。必须能够从实践中回想、思考、审视和评估自身经历[6],逐渐养成自我反思和批判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行为预测能力。如此,社工才能够在实地帮扶中提前预测行为是否可行,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行为。

参与服务前,社工需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要求,明确帮扶目的,结合实际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工作目标,且方案设计要因人而异,便于及时调整,不能单纯以机构任务或项目要求作为唯一目标,要设立起服务的内外标准。其中,内标准是社工必须建立一套关于自身能力、知识等方面成长的目标;外标准是项目要求或工作任务,这与内标准并不冲突,外标准的设定可以更广泛,且应有多个评估渠道以实现合理评定。同时,社工应学会控制不适当的感受、态度和偏见,保持客观性,以最好的状态为村民服务。

(三)环境层面:强调创新发展,营造互助氛围

相互决定论提出:“行为不仅可以选择性地激活、调节环境的影响,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环境条件。”[7]帮扶中存在的问题会降低服务质量,需要社工“选择性激活”,即付诸行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了解问题成因、服务环境、服务内容后,根据需求和现状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举办富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活动。要善于影响环境,创造适合服务开展和目标完成的环境条件。增加示范性学习机会,将更有利于促进帮扶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高帮扶质量。

班杜拉认为,人类可通过观察榜样模范习得行为[8]。越是在复杂和需求多样化的农村帮扶环境中,社工团队内越要营造一种互助、借鉴、合作的氛围,运用团队智慧思考如何将专业方法及技巧在实务中运用自如。一方面,社工团队需加强彼此间的互动和交流,定期举办“朋辈交流会”,共同分析和总结服务经验,彼此取长补短,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学习的榜样不只是督导、师兄师姐或同伴,也可以是村民。尤其在语言文字方面,社工应在帮扶前期加强对方言的了解,中期吸纳当地资源和力量,邀请村民教授方言。如此,能让村民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可,有利于社工和村民进行互动,为建立互助关系创造更多机会。可见,社工从“服务者”向“学习者”身份的转变,不仅有利于突破“交流困难”的屏障,还能增强与村民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是转变服务视角、优化服务环境的有效方法。

五、结论与讨论

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决胜脱贫、振兴乡村绘制了宏伟蓝图。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精准脱贫、促进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帮扶场域中的困境仍然存在,对社工的要求不断提高,影响了社工对帮扶工作的投入、认可度及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本文建构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困境链”及“五因环”模型,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从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破解困境的策略,有助于提升社工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

在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分析社工参与帮扶脱贫困境的出路时,强调社工在参与服务前通过倾听讲解和阅读书籍,并结合自身理解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可以通过朋辈分享或阅读书籍材料等,提前了解和学习服务领域的知识、注意事项,包括农村发展政策、法律法规、语言文字、乡村习俗等。在加强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强调查阅相关资料,剖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这种模式是对直接观察学习和符号系统学习的补充,符合个体主动掌握经验的习惯。在解决社工帮扶困境的“解链圈”模型中,将直接经验学习、观察学习和符号系统学习合为一体,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社会学习理论。

本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困境链”原因的分析上,“目标模糊”等困境在现实中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学校和机构等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存在。要破除“缺乏创新”“价值否定”“目标模糊”等困境,单纯依靠社工个人的行动是不够的,还需学校、社工机构、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后续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农村社工面临问题的解决路径,为决战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A Social Crisis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青春社工
跟踪导练(一)
困境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