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2021-01-26韦云波

人口与社会 2021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因子子女

韦云波,张 丽

(安顺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区域发展差异,使大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数量日益增加。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这些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以及居民收入较低等特征。收入渠道单一、文化程度低和语言障碍等导致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一般来说,外部环境影响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并可能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利用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考察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这一群体幸福感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人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全面完整的评估,换句话说,这个人对其生活有多喜欢[1]。生活满意度往往与生活条件、水平与生活价值有关,而当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目的去研究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全面而多维的概念。

国外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Johnson 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对身体、社会与经济条件的主观满意度[2]。Holmes则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种抽象的合成概念,这个概念涉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身体与社会因素[3]。Niemi等人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包括身体与精神的健康、物质幸福感、家庭之内与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个人发展与充实、社会工作或其他活动、积极的创造力[4]。Ko和Joe的研究显示,性别、年龄、教育、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宗教、福利政策、健康与医疗服务等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5]。Wang Chihwen等的研究证实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年龄、性别、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表现、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网络、宗教、工作、才智等有关[6]。社会支持网络同样也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较低的社会支持度将会降低老人的生活满意度[7]。国内有关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些因素主要涉及个体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8]、社会支持[9]、社交活动[10]、居住方式[11]、家庭照料[12]、互联网使用[13]等。既有研究从个体特征、客观环境及个体社会心理机制方面探讨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尽管国内外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一些问题仍值得讨论。其一,在研究对象上,国外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对城市或者农村单独群体的研究。国内相关研究数据大多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CLHL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研究对象多为全体老年人,也有对农村老年人群体、留守老人的研究[14],还有城乡对比研究[15]。但是,针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则不多[16]。其二,在生活满意度度量上,已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对“总的来说,您对您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的程度”的回答进行测量,优点是简单明了地反映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直观评价,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老年人在回答此问题时是否全面思量了?会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作出判断?本文旨在多维分析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验证已有研究结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应性并期望有所发现。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及民生改善研究”的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3—9月,调查采取多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获得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样本1 105份,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老人和留守老人进行筛选。本文对留守老人的定义是“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而自己留在农村社区的农村老年人”[17]。最后获得少数民族留守老人样本466份,覆盖3个省份、41个县市、63个乡镇、114个村。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留守老人抽样样本数量描述(n=466)

(二)变量及操作化

1.因变量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在文献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的方法将生活满意度操作化为18个指标(问卷中对应为18个具体问题),分别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与子女的联系、子女孝顺程度、身体情况、精神状况、年收入层级、收入稳定性、自理能力、住房宽敞程度、住房设施、人情往来、受尊敬程度、家庭决策力、改变生活能力、娱乐方式、自我实现水平、劳动能力、是否满意子女给的生活费用。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均采用五个测量层级,正向选择的问题分别赋值为1~5分,反向选择的问题分别赋值为5~1分,通过综合18个指标平均得分来衡量生活满意度,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分值越高表示少数民族留守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2.自变量

本研究主要探讨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已有研究经验,变量主要涉及三类:一是社会人口特征变量;二是家庭特征变量;三是社会保障变量。

(三)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不同变量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克朗巴赫Alpha系数检验量表证明其内在一致性。经计算,得到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37,证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信度。其次,通过因子分析将18个原有变量分成几个综合指标,目的是使生活满意度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以期探讨不同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及其组成因子是否存在显著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最后,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检验的统计研究方法检验不同变量是否影响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组成因子。

三、研究结果

(一)生活满意度及其组成因子分析

表2是18个原有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旋转后载荷矩阵的结果。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年收入层级、收入稳定性、住房宽敞程度和住房设施等方面与收入住房指标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收入住房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身体情况、精神状况、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身体健康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人情来往、受尊敬程度、家庭决策力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社会交往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家庭成员争吵情况、与子女的联系、子女孝顺程度、对子女给的赡养费用的满意程度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家庭内部因子;第五个公因子在改变生活能力、娱乐方式、自我实现水平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自我实现因子。这五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某一方面,由于每个因子原有变量数量不一致,为了便于比较采用均值衡量。

表2 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因变量的因子分析模型(n=466)

本次调查中,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2.93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生活满意度的组成因子来看,收入住房因子和自我实现因子抑制了生活满意度,尤其是自我实现因子。收入住房因子得分不高,这与少数民族留守老人收支状况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留守老人主要收入来源为子女提供以及自己的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不到5 000元,18.9%的老年人还负担子女部分开支,原因多为子女生活困难或孙辈教育。另外,也有老年人从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那里获得经济支持后用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子女身上,用于自己身上的费用并不多。自我实现因子得分在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因子中最低,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改变生活的能力变差;二是少数民族留守老人娱乐方式少,调查发现,有27.3%的老年人完全听不懂普通话,有29.0%的老年人感到无聊,导致老年人自我实现水平偏低。社会交往在各个因子中得分最高,这可能因为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主要是与同村老年人聊天、走亲戚、赶集等,这些交往方式只要身体健康就基本可以实现,因此容易得到满足。

(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社会人口特征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性别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表现出较弱的显著性。男性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为2.98分,略高于女性。性别对社会交往、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因子产生影响,男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水平较高,并在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方面作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以往研究认为女性老年人往往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12],但是在少数民族留守老人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女性老人都把生活重点放在了家庭内部,交往网络中亲戚、邻里较多,而男性除了家庭还有工作等公共领域。男性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面更广一些,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也更高,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年龄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但统计结果不显著。有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越积极[18]。本文的研究结果没有支持这一结论,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留守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更加期望得到子女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慰藉;二是因为他们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年龄越大各种疾病发生概率越高,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年龄对身体健康因子产生负向影响,且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也证明了年龄越大对身体健康的评价越消极的“衰退效应”。

有配偶的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无配偶的。夫妻感情好的老年人生活更加幸福,任何其他方面的感情和社会支持,都无法替代伴侣的作用。有配偶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无配偶的老年人更容易在精神上感到凄凉、悲寂,对子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要求相对较多,因此家庭内部更容易产生摩擦。

受教育程度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普遍受教程度低,群体差异小。能下地干活显著提高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能否下地干活对生活满意度的多个因子也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能下地干活,说明老年人不仅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有助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越高。

2.家庭特征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子女外出务工的距离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子女在本县市内务工的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3.04),子女在省外务工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低(2.88)。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4]。毕竟子女在本县市内务工离家近,可兼顾到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是否照看孙辈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照看孙辈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比不照看的略高。照看孙辈的老年人自我实现因子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照看孙辈能使老年人有精神寄托并从支持子女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更可能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代际互惠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19]。

生活来源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生活来源为退休金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3.26),其次为自己劳动所得收入,而得分最低的是农村养老保险金,仅为2.68分。生活来源对收入住房、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产生显著影响,生活来源为退休金的在收入住房、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得分均最高,来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最低。在少数民族地区,有退休金的留守老人更容易得到满足。在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比子女的经济支持更有利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3.社会保障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是否有农村养老保险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对收入住房因子产生微弱影响。可能是养老保险覆盖率高,不具统计学意义;也可能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水平较低,是否有养老保险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是否有农村医疗保险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这也可能是统计上的问题。但是调查发现,参保少数民族留守老人中,有82.6%的老年人就诊过,有52.5%的老年人患慢性病,还有50.4%的老年人有重大疾病,完全能负担医疗费的仅占参保人群的19.1%。这表明,少数民族留守老人在负担医疗费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能否负担医药费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能承担医药费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不能承担医药费的,并在0.01水平上显著。能负担医药费对收入住房、身体健康、社会交往、自我实现和家庭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各因素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见表3:

表3 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各因子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加深了对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认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生活满意度按照1~5级度量,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处于中间偏上的水平,该群体生活满意度短板在于收入住房和自我价值实现。第二,个体人口特征同质性较高,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无配偶和能否下地干活变量上,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影响不显著,性别产生微弱影响,但差异也不大。第三,家庭特征变量普遍影响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群体在生活来源上更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以减轻子女负担,自己有劳动所得显著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同时,老人也愿意照看孙辈。由于对子女的思念,子女外出务工距离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表明少数民族留守老人家庭核心地位观念依然牢固。第四,社会保障对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能否负担医药费是少数民族留守老人关注的问题,这一变量显著影响了该群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针对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创造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外部环境,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少数民族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经验的传承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其次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社区定期开展保健教育和举办健康活动,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减少农村老年疾病的发生。再次在居家养老中发挥互助养老功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交往、精神慰藉等较高层次需要。最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金、提高报销比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从而显著提升其生活满意度。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因子子女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