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021-01-25赵元元王青

关键词:德育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赵元元 王青

摘 要: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从而为深化“立德树人”实践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以课程思政为视角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是承接我国德育传统、协调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凸显英语教学综合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英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德育素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贯通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情感培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高校也要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机制等措施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保障,从而推动高校学科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德育实践

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各类学科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从而在协同效应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重申了高校继续开展思政教育、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与实践思路。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方针,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落实在学校办学发展的各个层面,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思政教育理念,帮助教师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承担好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责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语言学习的特殊环境下,如何从思想理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全面实现思政教育的融通深化,是高校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以便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思政模式,是高校构建立体多元思政教育模式的路径之一。在此视角下,大学英语还需通过教学改革承接我国重德育、讲礼义的教育传统,以协调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而凸显大学英语的综合教育价值,为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营造良好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一)承接我国重视德育的教育传统

从古至今,我国向来重视道德教化,并在强调“礼教”的总体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观。先秦时期,孔子强调“仁爱”“礼义”“明智”“诚信”,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形成了文化学习服从德育需求的“德育至上”思想;老子推崇“尊道贵德”,认为教化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倡导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隐性教育;孟子提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保持崇高志向,要通过在逆境中的磨砺来锻炼意志,要学会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秦汉时期,董仲舒形成“正谊明道”的德育论,强调“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认为德育要和智育相结合,注重诱发学生的美好天性,要求人们要将道德修养从认知层面深入到外在行为[2]。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也涌现出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德育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传统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新的发展时期,习总书记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所以,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思政课程进一步发展为课程思政,以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承接我国德育传统、弘扬优秀教育文化的有力途径。

(二)协调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英语教学侧重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为个体实现跨语言交流而服务,“听”“说”“读”“写”“译”等分类课程具有明确导向性,以提升学生某项语言技能为直接目标。所以从语言的交流工具特征来看,大学英语具有鲜明工具性。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尽管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依然存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但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教育应进一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达成基本共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于偏重工具性的错误倾向,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与思政价值。高校与教师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技能训练与内容学习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使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思想碰撞与文化冲突,怎样透过教学内容找准语言文化背后的共性价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引导,是高校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應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凸显大学英语的综合教育功能

大学英语是一门高校低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课时安排密集、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这对凸显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教育的综合功能具有重要意义[4]。从学科教育角度来看,教学改革以强化教育效果为根本追求,强调学生通过长期学习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层面,则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巧,使学生实现跨语言沟通交流的目的。与此同时,大学英语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性与文化性的完整统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利于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拓宽视野,为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和增强见识才干的同步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从思政教育角度来看,大学英语属于必修性质的课程,非英语专业学生基本都要展开为期两年的英语学习,这就决定了受众广、周期长的大学英语课程具备更突出的长效教育优势,不仅能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优质载体与重要平台,而且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弥补传统思政理论课时间短、课时少的不足和限制,对高校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材涉及亲情、友情、学习、环保等不同领域,尽管丰富的素材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目的语背景特征,但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我国当代思政教育理念具有诸多贯通之处,这为大学生锤炼性格、健全人格、塑造品格具有正向引导作用,能够进一步凸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综合教育价值。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关键在于从英语课程教学本身出发,与当前高校推进思政教育、深入“立德树人”实践相协调。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素材要对接德育内容,知识文化要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而服务,教学延伸要充分关照学生现实生活,教学目标要达到情感价值高度,总体来看,英语教学改革要依托教学本身、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以教材挖掘对接德育基本内容

以课程教学支撑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深化“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寻找与学生德育建设广泛契合和的内容。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Unit 4“American Dream”中“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一文以移民为视角阐述美国梦对个体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拓展教学中,一方面要着重挖掘主人公通过勤劳与才能为自己寻求改善生活机会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要此为延伸,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再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6》中“A Long-Lost History Comes to Light Humans in the Amazon”。

教师在讲解“Jeans:From Low Beginnings to High Fashion”一文时,通过讲授牛仔裤的发展演进,深入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变化背景。基于此,教师既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至中国传统服饰,带领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就我国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族特色服饰,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和各民族相互包容、稳定发展的团结性,进而在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我国治国理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可,坚定大学生为民族团结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决心。

(二)以文化对比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与教师需积极承担时代责任,为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而服务。大学英语教学也要着眼于内容建设,教师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树立和巩固文化自信。像《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中,有以项羽征战故事为背景,教育人们如何在关键时刻权衡利弊、做出取舍决定的中国历史故事,有以文化介绍为背景,阐述老子“知足常乐”人文情怀的内容,虽然这类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在英语教材中非常稀少,但也对学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吸引力,应当成为英语教师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材内容加强学生文化认同。英语教材大多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认知,偶尔穿插中国文化能有效激发学生求异心理。基于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优势转化为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性与教育性。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无限的文化财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思想价值,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持续性、渗透性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逐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三)以教学延伸关照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应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依托教材背景进一步做好延伸分析工作,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关照学生内在需求的综合性学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的“To work or not to work That is the question”一文为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课文的梳理与讲解。教师不仅要带領和帮助学生准确翻译教材内容,还要深入分析课文中针对大学生打工与学习问题做出的各种调查,全面、准确剖析各种调查的目的与结果,帮助学生了解打工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其次,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与行为动向。就课文中提到的打工还是学习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展开随机调查,了解学生在求学期间打工的主要目的,掌握学生为打工付出的时间成本、要素结构,以及能够获得的报酬、打工所得的主要用途等内容,从而对学生的总体状态有所把握。再次,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同步疏导和教育工作。学生打工并非全部出于经济条件考量,即使以“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的学生打工者中,实际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必须以此补贴生活费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课文中的调查结果帮助学生理性看待打工与学习问题,使学生对当前自身的任务与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教育学生从个人长远发展和国家建设角度出发,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

(四)以情感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整体价值,即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为学生实现跨语言沟通交流夯实基础,也要培养学生加之情感,使学生在国际视野下得以实现跨文化学习与思考,为学生长远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是只灌输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巧,也不是一味地赞扬中国文化、贬低西方文化,而是将教育教学目标放在价值情感的高度,使学生在提升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的同时,能通过教学内容得以拓宽视野、锻炼思维,形成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求同存异”为导向,帮助学生在不同思想、文化的浸润下,养成思辨、求真的科学思维。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6》“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提到了西方幸福观的弱点在于幻想幸福可以通过金钱购买,而东方幸福观的弱点在于相信存在完美幸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这两种观点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幸福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幸福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幸福观与东方幸福观并非绝对的矛盾对立,帮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根本在于追求本身,在于参与和改变的过程。再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3》的“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一文,从感情用事的环保主义者和理性环保主义者的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人类开展环保活动的根本目的,提出人类的让步、对自身行为的调整是基于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密不可分,保护环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我们人类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当前实际生态问题为入手点,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环保与发展问题,并以此为背景,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加强学生对我国生态建设工作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入手,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举措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聚焦课程内容、着眼教学本身是提高教学改革创新水平的必然选择。但高校也要注重通过构建保障体系,使“三全育人”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在保证“思政教育+英语教学”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教师教学改革热情。

(一)加强教师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很大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走向和实践效果,所以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从教师群体入手,通过全面系统教育帮助英语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德育实践能力[5]。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高校除了通过专题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向教师强调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帮助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理念以外,还应着重加强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加深英语教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帮助英语教师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英语教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约束和完善自我,以便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政教育能力。正如习总书记曾提出的:“一名好老师,应把‘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之中,用正确的方法诠释科学的理念[6]。”英语教学需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但英语课和思政课具有根本性差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分析能力、整合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将学科教育和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柔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养成良好品性,从而推动高校“教书”和“育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突出内容定位,拓展英语教学资源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教学也要服務于学生思政教育,高校与教师要通过教学改革发挥高等教育的德育价值。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突出学科教学的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资源,为深化教育效果奠定基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突出,而新编教材从提出编写计划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师生完全适应某一教材的编写思维与设计内容同样需要投入时间成本,这也决定了多数英语教材需考虑应用价值的长期性,而不得不放弃与时代变化联系过于紧密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依托现有的教材内容,着重挖掘其思政教育素材,激发英语课堂教学活力。从而在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7]。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与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性,英语教师需做好教学资源的拓展工作。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与内容范围,提前筛选与时代发展和思政教育要求紧密关联的阅读材料,以周为周期,利用微信、QQ、钉钉等软件定时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以便在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和阅读量的同时,有效弥补英语教学正式教材鲜活性、时代性不足的短板。为了保证学生阅读课外素材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在每篇阅读素材内设置1-3个对应问题,在讨论课或学生专题汇报活动中随机选择学生作答,并予以简要评价和简短说明,敦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活力

对于高校和教师而言,无论学科教学还是思政教育,如果只以激发其他主体活力和优化其他作用条件为中心,很难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性发展。所以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以任务驱动结合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探索。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发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学习任务,不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小组教学则是在英语教师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时,尽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小组侧重负责不同教育教学专题,同一小组内各个学生负责不同任务版块,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效率。比如学习与友谊和亲情有关的内容,英语教师可将这两个专题分配给不同小组,要求各小组以任务专题为主,展开全面细致的课前学习、总结工作,对于非任务专题各小组则以了解为主,从而避免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下产生抵触情绪。以友谊专题为具体事例,教师应要求学生整理我国传统的择友观和交往观,并要求学生收集与之有关的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进而要求学生从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频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任务可由小组讨论决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具体负责内容,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深度,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创造条件。

(四)改革评价机制,强化思政教育导向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校要以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追求,所以教学改革实践必须关注评价环节,通过强有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评价对象形成积极导向。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加强学生学业水平考核评价。教师须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考核分散在整个学习周期内,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教师为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分配的学科拓展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记录各小组及其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形成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将评价结果统一纳入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从而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思政教育效果做出考察,同时督促学生重视日常学习,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效果。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师思政教育评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主体,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通过考核评价激发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热情。具体实践中,高校就英语教师教学设计是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否对接思政教育要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思政教育预期等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应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升职等内容直接挂钩,从而激励和引导英语教师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思政教育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应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追求,将加强“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切实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高校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应依托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使英语课程教学本身价值得以最大化。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思政理论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尽量避免生硬植入思政内容而引发学生抵触情绪,以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使学生具备理性、思辨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奋斗信念。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 百度文库.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家及代表作[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b080d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html,2017-04-01.

[3] 新华网.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3/18/c_1124247058.htm,2019-03-18.

[4] 周正秀.课程思政体系下的高校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87-88.

[5] 时宇娇.政法类院校公共英语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32-3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总书记谈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xjpjysx/201710/t20171012_316175.html,2017-10-12.

[7] 郭凤青.思政教育走入大学英语课堂之教学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7):29-30.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