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为经·五育融合:构建学校美育新格局

2021-01-23秦波李婷婷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学习空间儿童立场

秦波 李婷婷

摘要面對新时代对美育的召唤,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秉持“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以美为经、五育融合的全面办学思路,探索学校美育融合的新路径。学校探索以美修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培创,建构了包括“三类融合”尚美课程、“四童关键”尚美课堂、“两个面向”尚美评价、“二维共享”尚美空间的学校美育融合实践范式。

关键词 学校美育;五育融合;儿童立场;学习空间;“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12-0051-03

美育是实现完美人性的教育,直指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美育的内涵被窄化,美育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常常被边缘化。面对新时代对美育的召唤,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基于二十余年学校美育的实践经验,坚守“向儿童学习”的理念,坚定儿童立场,确立了以美为经、五育融合的全面办学思路,让美育从学校办学“软任务”成为“硬指标”,建构了包括“三类融合”尚美课程、“四童关键”尚美课堂、“两个面向”尚美评价、“二维共享”尚美空间的学校美育融合实践模型,探索了一条学校美育融合的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主战场,用整体思维构建课程,能够更好地聚焦和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考。童心课程的“尚美”追求就是为儿童的学校生活更加具有审美意蕴而创造环境。童心小学探索以美修德,塑造少年儿童的大美人格、大爱意识;以美启智,培养儿童的民族审美特质;以美健体,培养儿童对运动健康、健美体态的正确认知;以美促劳,改善儿童的劳动精神面貌,引导儿童的劳动价值取向,提高儿童的劳动技能水平;以美培创,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此,学校站在美育视角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将原有课程体系中涵盖的德育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重新进行了审美表达,形成了包含“尚美修德”德育课程、“尚美启智”基础课程、“尚美培创”实践课程的“三类融合”尚美课程体系。

“尚美修德”德育课程包括“空间造美”“方圆立美”“共育同美”“项目享美”四个主题,分别从班级文化建设、行为习惯养成、家校社联动、节日纪念庆典等方面,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主要艺术课程相结合,呈现出艺术化、多样化的育德样态。

在“尚美启智”基础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与信息技术七大类国家课程,按照“达美”“探美”“塑美”“诵美”“赏美”五个主题,既跨学科分类又融合学科构建。“诵美·音乐”“赏美·美术”两门艺术课程坚持陈鹤琴提出的美育快乐原则、整个教学法原则、美育生活化原则、美育本土化原则,开展大单元整合与小课程开发相结合的课程实践。在与其他基础课程的深度融合中,“尚美启智”基础课程采取双向主动原则,或由艺术课程教师向其他课程教师发出邀请,以丰富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或由其他课程教师向艺术课程教师寻求帮助、指导,用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学科表达。例如:语文学科探索的“绘读慧写”实践研究,就是在全学段开展以美术绘画为支撑的语文项目式学习,将绘画语言与文字语言表达相结合,通过画绘本、画插图、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乐于表达、学习表达、以美达意。

在“尚美培创”实践课程中,我们按照“童言达美”“童索探美”“童健塑美”“童乐诵美”“童眼赏美”“童技炼美”“童悦铸美”“童创领美”八个主题构建了45门主题实践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有益延展,并与课后服务“博物课程”高度融合。例如:科学、美术、语文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将科学观察、美术绘画、文字表达相结合,以校园原生态保留的300多种植物为课程资源,集观、绘、写于一体,绘制校园自然笔记,结集成册编纂为《童心植物图鉴》,并正式出版了其中的《自然童心》《四季童心》。

“三类融合”尚美课程的构建,充分体现了童心教育“以美为经”的办学主线,将美育贯穿儿童学习的全领域,实现了全课程融合育人。

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课堂落地的实效。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主阵地和尚美课程体系落地的重要场景,每一堂课的审美水准都决定着童心课程的美育质量。因此,我们基于儿童学习规律,提出针对课堂的“四童关键”,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具体包括“听童声”“聚童心”“拓童眼”“练童技”四个课堂关键环节,分别指向课堂导入、学习新知、拓展链接、练习技能四个基础学习流程。与之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底线要求,并对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美在“听童声”:创设情境,开放倾听,抓准学情,顺学而导,学习的起点从儿童的发现开始,探寻课堂的真实美。

美在“聚童心”:目标聚焦,环节简明,重点着力,一课一得,学习的过程遵循儿童学习规律,探寻课堂的规律美。

美在“拓童眼”: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链接生活,拓宽眼界,学习的拓展体现儿童学习的丰富性,探寻课堂的严谨美。

美在“练童技”:夯实基础,集体训练,设计游戏,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彰显学习的有效性,探寻课堂的乐趣美。

“四童关键”是具有审美意趣的适合所有学科和课程的课堂教学流程。在实际实施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能力和教育认知,根据具体学情灵活设定教学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审美化的课程与课堂需要审美化的评价与之匹配。由于难以量化且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美育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立非常困难。在实践中,童心美育主要坚持“面向人人”“面向未来”两个评价原则。

“面向人人”,即遵循课程评价的普遍性原则,倡导关注个体,多元包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例如:我校将“童心原生态美术作品展”作为美术学科的评价策略,通过举办全体儿童参与的美术作品展,对美术课程教学进行过程评价、全员评价,同时向师生、家长甚至社会进行美的展示和美的熏陶。“原生态美术作品展”帮助孩子们养成尚美、爱美、发现美、表现美的感知与表达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涵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面向未来”,即遵循课程评价的动态性原则,关注过程,尊重事实,充分发挥评价面向未来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完美人性的基础。例如:我们在对各学科、各课程的评价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依托大数据,追求对美的延续。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美育评价电子档案,从记录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开始,将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以图文、视频方式录入档案,并实时推送至学校的线上展厅,与线下原生态作品展联合展出。这样,所有师生都成为作品的创作者、策展人和“鉴赏家”,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学习过程性成果都可见可评。由此,学生的艺术生活体验成为常态,为培养学生的终身艺术素养奠基。

“两个面向”尚美评价关注个体,倡导多元,关注过程,尊重事实,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施策,体现了学校对个体与过程全覆盖融合育人的追求。

“将大自然请进学校,把学校接入大自然”,一直是童心教育打造尚美学校空间的审美态度。我们致力于在城市中心建造一所自然学校,在顺势而为的美育空间中展开自然而然的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其周边审美教育资源,涵养自然童心的审美气韵。从基于校园植物的學科融合空间,到基于历史遗产的社会文化空间,再到基于文化典藏的探究学习空间,我们正在建设一所博物馆式的新学校,在包含自然与人文的“二维共享”尚美空间中展开一场全场域融合育人的画卷。

其一,美在创造。集团新学校建设从布局到功能场馆设置,从色彩搭配到与自然环境融合,从材料选取到造型设计,从总体风格到小景打造,都融入师生家长的参与创造。创建校园的过程就是一场最真实的美育课程。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各种美术、建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在寒来暑往中强身健体,锻炼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最美丽”,在与劳动者的接触中受到最质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熏陶。在这堂全员参与的美育大课中,特别是“以美培创”发挥到了极致。原本看似毫无美感的砖头、石块、木桩、废铜烂铁都在一个个巧思下和一双双巧手中变成了美好的作品落地校园。现场创作垒起的红砖校门、围墙、陶艺博物馆等都将成为一所学校、一群人美好的记忆。

其二,美在自然。新学校的建设依然秉承“原生态”的自然理念,尽力保留原有的植物物种,同时引入水稻种植、作物栽培、滴灌技术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农耕文化。在这里,身在城市的师生家长能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拾真善美,构建和谐共享的学习空间,构建孩童般天真无邪、活泼浪漫、诚实纯洁、开朗快乐的同伴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其三,美在成长。遵循“慢教育”的办学规律,新学校建设在硬件与软件建设中多多留白,体现出无即是有、少即是多的哲学智慧,在不断生长中向美。自然馆、美术馆、书法馆、陶艺馆、童心阁……30多个博物馆式学习空间会随着儿童的学习实践不断完善、迭代、更替。图书馆藏书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众筹中逐渐丰盈丰富丰厚,并传递“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品德。校园里的植物也将会在一个个四季轮回中走入记忆的年轮,记录这场美好的相遇。

(编辑 崔若峰)

注释:

①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向儿童学习’理念的博物馆式学校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39-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学习空间儿童立场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