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绳梯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效果分析

2021-01-23周圣娟任善儿温银瑞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绳梯穿刺针内瘘

周圣娟 任善儿 温银瑞

作为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时,最常使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1]。只有采取正确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式,才可以保障内瘘的完整性,其也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措施[2]。在临床上,对于内瘘穿刺的要求主要为内瘘口距离应保持>5 cm,而对于穿刺的技巧以及方式并没有固定的规定[3]。现阶段我国临床中常使用的方式为绳梯法、纽扣法以及区域法,其中由于纽扣法长时间在固定位置进针,导致针眼渗血较为严重,因此使用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绳梯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维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实施内瘘手术患者,依照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 例。研究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35.12±9.63)岁。对照组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37.89±10.0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式 两组患者均由有经验的护士实施内瘘穿刺,使用16 G 穿刺针。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内瘘向上。选择动静脉穿刺点方式如下:患者动脉的穿刺点,应距离内瘘口>5 cm,以及动静脉实施穿刺点需保持距离>5 cm。护士穿刺时应先穿刺静脉,最后再穿刺动脉。

1.2.2 对照组 患者使用区域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在实施透析前,护士应在患者内瘘口距离>5 cm 处,选择内瘘血管弹性比较好,并且充盈的部位实施穿刺,穿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1.2.3 研究组 患者使用绳梯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新建内瘘血液透析之前,需在内瘘成熟大约4 周后可以实施时,由具有丰富经验,以及穿刺水平较高的护士,依照患者内瘘的实际状态,进行内瘘穿刺。在穿刺时,应呈绳梯式,确定大约5 个等距离排列的穿刺点,每个穿刺点之间应距离约2 cm,同一患者所间距的距离需保持相等。在实施透析穿刺时,应按照由近心段向远心段穿刺的顺序依次实施,在所有穿刺点按照顺序完成1 次使用后,应再次从第1 个穿刺点开始实施,循环实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②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建立监督护理小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进行分析。依从度判定标准:完全依从:患者不需要医护人员的监督,便会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部分依从:需医护人员或家属再三叮嘱,才会服用药物,听从医护人员的部分指导;不依从:不遵照医嘱服药,甚至会出现擅自改变药物服用量或者停止用药的情况,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依从度=(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依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对比(n,%)

3 讨论

长时间采取内瘘局部穿刺的患者,由于在透析时血流量的长期冲力,而在透析结束之后,又经常会于同一部位施加压力,因此在穿刺时,极易对患者的内瘘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瘤,尤其是对于区域穿刺,患者血管壁在1 周内,会进行2~3 次的反复穿刺,局部极易形成“筛眼”状的薄弱情况,其在动脉血的压力作用下,外凸形成血管瘤[4]。据报道[5],患者一旦内瘘血管瘤出现之后,血液便会产生“旋涡”情况,而“旋涡”则会导致血管瘤近端血管的内膜有所增厚,管腔狭窄,而管腔狭窄会导致患者血管瘤加重,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内瘘血栓,穿刺点近心端内瘘血管出现闭塞问题。就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其中有31 例形成血管瘤,高达77.50%。而患者在形成血管瘤之后,该处管腔扩大,会有充沛的血流量,绝大多数护士会选择在此处实施穿刺,尤其是新进入血透室工作,以及进修的护士,其因为第一次接触大号穿刺针,并且在穿刺时经验并不丰富,存在技巧欠缺,以及心理恐惧紧张问题,为了能够实现一次性穿刺成功,提高患者的信任感,部分护士会选择该类患者实施穿刺,但却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内瘘出现一定程度的并发症,损害患者健康,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6]。

患者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每周会进行2~3 次透析,护士选择绳梯穿刺法,同1 个穿刺点至少会在1 周后才会再次实施穿刺,而在1 周之后原先穿刺点基本已经实现愈合[7]。这样除了能够减少由于长期局部穿刺,导致穿刺点出现渗血问题,还可以防止血流对同一部位的冲击,有效降低血管瘤形成几率,对内瘘有所保护,使内瘘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使用绳梯穿刺法,患者的内瘘基本可以保持完好,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在实施绳梯穿刺法之后,出现血管瘤的例数仅有3 例,占7.50%,而该3 名患者出现血管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身材矮小,可以使用的内瘘血管较短,因此只能分为3 个穿刺点实施,每1 个穿刺点的间距<1.5 cm,基本上为区域性穿刺。而另外2 例内漏闭塞,1 例是由于患者在使用新瘘时,充盈性比较差,因此为了能够保障有充足的血流量,护士只能反复在近瘘口旁实施穿刺。而剩下1 例则是由于患者血压较低,导致血充盈较差,血流十分缓慢,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内瘘闭塞。

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研究组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依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首选绳梯穿刺法。而在实施时,护士应注意掌握绳梯穿刺法的要点:①如果再次使用同一穿刺点,穿刺针尖应按照上回穿刺针眼进入,即不可在原来针眼周围实施进针。②在患者血管上进行穿刺部位轮换时,应使患者整个血管保持均匀扩张,从而避免造成假性动脉瘤的出现。③在进针时,护理人员需保障稳、准、轻,最好能够实现1 次成功。④穿刺时,针尖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并且不可贴血管壁,避免出现活瓣,导致出现血流量不足问题。⑤患者如果身材矮小,内瘘血管壁较短的时候,护士应建议患者静脉回路可不再内瘘上实施穿刺,而应另外选择静脉作为回路。

综上所述,实施绳梯穿刺法,可以显著降低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依从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绳梯穿刺针内瘘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涨潮的时候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绳梯训练法在小学体育课的运用及效果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无菌棉签按压法拔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对患者的影响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