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梯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效果分析
2021-01-23周圣娟任善儿温银瑞
周圣娟 任善儿 温银瑞
作为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时,最常使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1]。只有采取正确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式,才可以保障内瘘的完整性,其也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措施[2]。在临床上,对于内瘘穿刺的要求主要为内瘘口距离应保持>5 cm,而对于穿刺的技巧以及方式并没有固定的规定[3]。现阶段我国临床中常使用的方式为绳梯法、纽扣法以及区域法,其中由于纽扣法长时间在固定位置进针,导致针眼渗血较为严重,因此使用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绳梯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维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实施内瘘手术患者,依照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 例。研究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35.12±9.63)岁。对照组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37.89±10.0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式 两组患者均由有经验的护士实施内瘘穿刺,使用16 G 穿刺针。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内瘘向上。选择动静脉穿刺点方式如下:患者动脉的穿刺点,应距离内瘘口>5 cm,以及动静脉实施穿刺点需保持距离>5 cm。护士穿刺时应先穿刺静脉,最后再穿刺动脉。
1.2.2 对照组 患者使用区域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在实施透析前,护士应在患者内瘘口距离>5 cm 处,选择内瘘血管弹性比较好,并且充盈的部位实施穿刺,穿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1.2.3 研究组 患者使用绳梯穿刺法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新建内瘘血液透析之前,需在内瘘成熟大约4 周后可以实施时,由具有丰富经验,以及穿刺水平较高的护士,依照患者内瘘的实际状态,进行内瘘穿刺。在穿刺时,应呈绳梯式,确定大约5 个等距离排列的穿刺点,每个穿刺点之间应距离约2 cm,同一患者所间距的距离需保持相等。在实施透析穿刺时,应按照由近心段向远心段穿刺的顺序依次实施,在所有穿刺点按照顺序完成1 次使用后,应再次从第1 个穿刺点开始实施,循环实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②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建立监督护理小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进行分析。依从度判定标准:完全依从:患者不需要医护人员的监督,便会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部分依从:需医护人员或家属再三叮嘱,才会服用药物,听从医护人员的部分指导;不依从:不遵照医嘱服药,甚至会出现擅自改变药物服用量或者停止用药的情况,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依从度=(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依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度对比(n,%)
3 讨论
长时间采取内瘘局部穿刺的患者,由于在透析时血流量的长期冲力,而在透析结束之后,又经常会于同一部位施加压力,因此在穿刺时,极易对患者的内瘘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瘤,尤其是对于区域穿刺,患者血管壁在1 周内,会进行2~3 次的反复穿刺,局部极易形成“筛眼”状的薄弱情况,其在动脉血的压力作用下,外凸形成血管瘤[4]。据报道[5],患者一旦内瘘血管瘤出现之后,血液便会产生“旋涡”情况,而“旋涡”则会导致血管瘤近端血管的内膜有所增厚,管腔狭窄,而管腔狭窄会导致患者血管瘤加重,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内瘘血栓,穿刺点近心端内瘘血管出现闭塞问题。就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其中有31 例形成血管瘤,高达77.50%。而患者在形成血管瘤之后,该处管腔扩大,会有充沛的血流量,绝大多数护士会选择在此处实施穿刺,尤其是新进入血透室工作,以及进修的护士,其因为第一次接触大号穿刺针,并且在穿刺时经验并不丰富,存在技巧欠缺,以及心理恐惧紧张问题,为了能够实现一次性穿刺成功,提高患者的信任感,部分护士会选择该类患者实施穿刺,但却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内瘘出现一定程度的并发症,损害患者健康,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6]。
患者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每周会进行2~3 次透析,护士选择绳梯穿刺法,同1 个穿刺点至少会在1 周后才会再次实施穿刺,而在1 周之后原先穿刺点基本已经实现愈合[7]。这样除了能够减少由于长期局部穿刺,导致穿刺点出现渗血问题,还可以防止血流对同一部位的冲击,有效降低血管瘤形成几率,对内瘘有所保护,使内瘘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使用绳梯穿刺法,患者的内瘘基本可以保持完好,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在实施绳梯穿刺法之后,出现血管瘤的例数仅有3 例,占7.50%,而该3 名患者出现血管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身材矮小,可以使用的内瘘血管较短,因此只能分为3 个穿刺点实施,每1 个穿刺点的间距<1.5 cm,基本上为区域性穿刺。而另外2 例内漏闭塞,1 例是由于患者在使用新瘘时,充盈性比较差,因此为了能够保障有充足的血流量,护士只能反复在近瘘口旁实施穿刺。而剩下1 例则是由于患者血压较低,导致血充盈较差,血流十分缓慢,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内瘘闭塞。
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研究组血管瘤形成、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依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首选绳梯穿刺法。而在实施时,护士应注意掌握绳梯穿刺法的要点:①如果再次使用同一穿刺点,穿刺针尖应按照上回穿刺针眼进入,即不可在原来针眼周围实施进针。②在患者血管上进行穿刺部位轮换时,应使患者整个血管保持均匀扩张,从而避免造成假性动脉瘤的出现。③在进针时,护理人员需保障稳、准、轻,最好能够实现1 次成功。④穿刺时,针尖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并且不可贴血管壁,避免出现活瓣,导致出现血流量不足问题。⑤患者如果身材矮小,内瘘血管壁较短的时候,护士应建议患者静脉回路可不再内瘘上实施穿刺,而应另外选择静脉作为回路。
综上所述,实施绳梯穿刺法,可以显著降低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依从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