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磁共振成像和DR 在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1-23袁昆王国寿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6期
关键词:恶性脊柱例数

袁昆 王国寿

脊柱骨折是骨科的常见创伤之一,以胸腰段骨折发生率最高,常伴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患处脊柱的疼痛、畸形及受损神经支配相应区域的功能、感觉障碍等。脊柱骨折可根据其性质分为两种,即因单纯外力造成的良性骨折或因肿瘤破坏骨质结构造成的恶性骨折[1]。二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有较大差别,若出现误诊、漏诊,可能延误肿瘤治疗时机,造成患者骨折预后不佳、肿瘤进展等不良结果,因此早期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极为重要。CT、MRI 和DR 是目前骨科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影像学检查,其在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中各有优劣[2]。本研究旨在分析对比CT、MRI和DR 在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良恶性脊柱骨折的鉴别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于本院确诊的68 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2±8.7)岁,平均体重(63.6±5.8)kg;其中男42 例,女26 例;良性脊柱骨折48 例,恶性骨折20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相关影像学资料完整者;②年龄18~75 岁者;③有明确病理学证据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有临近骨折椎体手术史,影像学检查存在金属伪影或术后改变可能干扰阅片者;②其他无法配合研究的情况。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MRI 及DR 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3.1 DR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AXIOM Aristos MX X 线检查系统,根据骨折位置采用相应体位拍摄正侧位图像。电压80 kV,电流200 mA,自动曝光控制,若成像效果差,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1.3.2 CT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CT,以骨折椎体为中心向两侧扫描,层厚5.0 mm,间隔5.0 mm,螺距0.75,扫描后采用骨算法进行2.0 mm 薄层重建,间隔1.8 mm,并通过工作站进行矢状位重建和三维立体重建。

1.3.3 MRI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 磁共振系统,进行MRI 平扫,必要时加以动态增强同时进行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平扫时层厚4~5 mm,层距0.5~1.0 mm。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快速注入钆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67)15~20 ml,注射速度为0.1 mmol/kg,采用压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序列,次横断位扫描,采用压脂技术,运用软件自动ADC 值并绘制图像。

1.3.4 阅片 由2 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放射科医师和1 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骨科医师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阅片、讨论并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若结论一致则确定,结论不统一则交予上级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和鉴别,或进行病例讨论。

1.4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CT、MRI 及DR 检查对良恶性脊柱骨折的鉴别情况;比较CT、MRI 及DR 检查对良恶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效果,包括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准确率=与病理学诊断符合例数/总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式对良恶性脊柱骨折诊断结果分析68 例患者病理学结果显示:良性脊柱骨折48 例、恶性脊柱骨折20 例;CT 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脊柱骨折53 例、恶性脊柱骨折15 例;MRI 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脊柱骨折52 例、恶性脊柱骨折16 例;DR 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脊柱骨折62 例、恶性脊柱骨折6 例。见表1。

2.2 三种检查方式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效能比较 CT 检查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的敏感度高于D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86,P=0.004<0.05);MRI检查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32、12.130、4.753,P=0.012、0.000、0.029<0.05)。见表2。

表1 三种检查方式对良恶性脊柱骨折诊断结果分析[n(%),n=68]

表2 三种检查方式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伴随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损伤,轻则导致局部疼痛、活动受限,重则导致患者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及感觉障碍,甚至瘫痪[3]。脊柱因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易成为如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靶器官或骨肿瘤原发灶[4]。且此类患者常年龄较大,或伴随骨质疏松,在无可靠影像学检查时脊柱骨折的良恶性鉴别较为困难,一旦出现误诊、漏诊,错误的疗法导致疗效差,且延误肿瘤治疗时机,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CT、MRI 及DR 为骨科最常用的三种影像学检查,三者各具利弊和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比三种检查方式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的恶性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探讨其应用价值。

DR 可以清晰显示骨改变,是骨创伤最为常用、快速且经济的检查方式;CT 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骨折的一种理想检查方式。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因为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因此在骨、关节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其诊断性能更佳。本次研究结果也与既往相关研究[5]的结论一致。随着CT 和MRI 等高端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影像学检查可为医师提供更加直观且全面的信息,大大提升了脊柱骨折诊断的准确性[6]。在脊柱骨折中,DR 可初步明确骨折程度、范围、部位等,且可直观反映出脊柱曲度的改变和椎体压缩程度。但DR 仅可显示患者正、侧位上投影的重叠图像,在医师阅片时易出现细微骨折线的遗漏,或对骨折信息的误判,导致诊断的精确性下降[7]。此外,DR 对于其他组织的显像效果差,无法明确神经受损或异常占位情况,有较大的局限性。CT 可以进一步明确骨折信息,分析骨折线走向,判断骨折端的移位、旋转,也可通过横截面图像初步判断脊柱骨折对于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损伤情况。但CT 由于其对软组织的不敏感性,致其于良恶性脊柱骨折的鉴别仍有一定的困难,且CT 射线放射性较强,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MRI 对于骨折、脊髓、神经根、椎间盘及占位性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能力,可显示较为隐匿的骨损伤,通过增强和多种成像序列更可明确病变血供和成分情况,从而准确鉴别其良恶性,是诊断脊柱骨折的首选检查之一[8]。MRI 检查虽无辐射,但其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且部分有内植物或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无法进行MRI 检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CT 和MRI 检查用于鉴别良恶性脊柱骨折中的恶性检出率较高,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恶性脊柱例数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