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特征及其教学应对
2021-01-22付达杰唐琳
付达杰 唐琳
摘 要 選取C高职学院近两年招收的退役军人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目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体验五个方面进行学情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习目的重在提升学历获得专业技能,学习条件总体不足主要是学习时间匮乏,学习能力总体不足但具有一定潜力,学习偏好表现为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偏好和集中授课的课表偏好,学习体验方面则呈现总体满意但信心不足的特征。应对这些学情特征,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基于学情大数据的精准教学策略、建立校政企家多元参与的协同共育机制。
关键词 百万扩招;退役军人;学情特征;精准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2-0020-06
从2019年国家启动高职扩招100万人,到2021年持续3年开展高职扩招促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对整个教学生态带来较大影响。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的加入,既意味着高职招生制度的变革,也意味着高职教育面向的转变,即日益成为面向全民的类型教育,亦将成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退役军人纳入到扩招对象,既是高职院校优化生源结构、扩大教育供给、增强自身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退役军人提升专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创业的现实需要。2020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学校退役军人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0]16号)开宗明义地指出高职学校招收退役军人的目的是“提升退役军人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充分稳定就业”。在此背景下,调查分析扩招后退役军人这一特定群体学生的学情特征,进而促进实施精准有效的教育教学,当是高职院校响应扩招政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技术技能教育类型特色的应然之举。
一、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调查设计
(一)研究现状
学情指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情况及其呈现的类群特征。学情特征与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一些学者从省域、学校、专业、课程等不同层面对高职传统生源学习特征做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1][2][3]。高职百万扩招之后,非传统生源的学情特征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如马欣悦、石伟平认为扩招后非传统生源学习特点在于基础学力偏低、学习动机正向[4],舒卫英、潘莉认为非传统生源入门技能基础好[5]。毋庸置疑的是,退役军人因其职业经历、社会角色的相对特殊性,其学情特征必然既有别于传统生源,亦有别于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其他非传统生源。长期以来,人们对军人学习主要关注的是他们在役期间的军事教育,至于退役之后的文化教育,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都鲜有关注,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编制了《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调查问卷》,问卷基本情况部分涉及性别、年龄、婚姻、生源地、退伍年限、岗位经历6个方面问题,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体验5个方面18项问题,问卷经前测和后测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66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获得有效问卷64份。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C高职学院招收的退役军人为调查对象,该校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设有军事体育部,退役军人招生态势良好,2019年和2020年共招退役军人75人。通过6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描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画像。由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招收的退伍军人学生群体中,以退伍4年及以上、30岁以上、具有工作经历的农村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所占比重较少。62.5%的生源来自乡村,这与我国人口总体分布相一致。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00年末城镇人口占36.09%,乡村人口占63.91%[6],目前退伍的军人大多为2001年之前出生的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基本符合我国人口分布特征。
二、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调查结果及其特征分布
(一)学习目的调查结果及其特征
学习目的直接体现了学习者的动机与期望。本研究将学习目的具化为入学动机和未来毕业打算,入学动机是学习的现实诉求,毕业打算是学习的未来愿景。由表2可知,关于入学动机,按照选择人数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提升学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其他”“提升现有技能”。其中,选择“提升学历”超过4成,选择“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超过3成,这是退伍军人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最主要的两个动机。关于毕业后打算的调查结果表明,“找新工作”成为最多退役军人的毕业打算,其后依次是“创业”“继续现有工作”“继续求学”“其他”。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学历可视为一种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提升学历”成为最广泛的入学动机,从侧面反映了大多退役军人现有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想通过提升学历达到争取文化资本的目的。文化资本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恰恰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与此对应的是,“找新工作”成为最广大退役军人毕业后的打算。由此我们认为:提升学历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是退役军人主要的学习目的。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与传统生源学生并无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动机调查中,无人选择“提升现有工作技能”;在毕业打算调查中,选择“继续现有工作”的仅占15.63%,这表明大部分退役军人对现有工作不尽满意,无论是“提升学历”的现实诉求,还是“找新工作”乃至“创业”的未来打算,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其改变现状的奋进之举。
(二)学习条件调查结果及其特征
学习条件是学习的重要保障,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能。一般来讲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助于学习者增加学习资源投入,提升学习效能。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条件体现了经济资源、时间资源以及个人的精力资源等各类学习资源的占有能力。本调查从家庭经济条件、时间保障、工作情况、住校情况4个方面来评估退役军人的学习条件,结果如表3所示。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选择“一般”的占59.38%;其次是“差”,占25.0%;再次是“好”和“很差”,二者同为6.25%;最后是“很好”,仅有3.13%。不难判断,退役军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状况一般,居于中下水平的较多。一般来讲,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其能够投入的学习支出费用越多,从而越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学习时间方面,退役军人每天能够投入的稳定学习时间,选择“1小时以内”的达56.25%,选择“1~2小时”的占32.81%,“选择2~3小时”的仅占6.25%,选择“3~4小时”仅占4.69%,“4小时及以上”的为零。结果表明退役军人在学习时间投入上总体不足。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讲,投入充足时间是有效学习知识技能的关键,时间投入不足必然影响学习实际成效。在工作情况方面,退役军人中在校学习期间依旧工作的占绝大多数,占比超过93.75%,仅有6.25%的在学习期间未曾工作。显然,半工半读是高职院校退役军人主流模式。住宿方面,退役军人没有住校的高达95.31%,可以推测他们当中大多数将频繁往返于学校、工作单位和家庭之间,这不仅挤占了学习时间,也挤占了校园活动时间,同时还增加了学习费用支出和精力消耗,产生一定的学习负担。综上,在学习条件方面,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经济条件总体不佳,总体处于中下水平;二是时间资源有限,半工半读是主流;三是基本不住校,个人精力消耗相对较大。从在校学习角度讲,其有效学习条件不足。
(三)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及其特征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所需能力和潜力的总和,亦可看作有效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如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既跟学习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相关,也与教养过程及其知识技能储备有关。本研究无意精准测度高职院校退役军人的学习能力,而是调查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显然这一认知结果无法与实际学习能力划上等号,但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习能力与潜力。具体调查涉及4个方面:信息技术能力、自学能力、最近的工作岗位技术含量、曾经的在校学习表现,前两项重在评估未来的学习潜力,后两项在于评估已有的能力。由表4可知,对于自身信息技术能力评估,认为“一般”的占比最多(67.19%),其后依次是“不强”(15.63%)、“强”(6.25%)、“很强”(6.25%)、“很差”(4.69%),不难推断,高职院校退役军人信息技术能力一般。随着“互联网+教育”特别是在线学习的兴起,信息技术能力几乎成为学习者的必备技能。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影响其获得信息知识的效能,也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于自学能力,依旧是选择“一般”的占比最高(64.06%),其后依次是“强”(18.75%)、“很强”(10.94%)、“很差”(0%)。与信息技术能力不同的是,高职院校退役军人自学能力虽然总体一般,但相对强的多于相对差的。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最近的工作岗位技术含量及其学习难度,可以反映技术技能的习得效率与岗位适应力。调研结果表明,退役军人最近的工作岗位总体上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系统学习或专业培训。其中,“技术含量很高,需要超过6个月的系统学习”占比达37.5%,“技术含量高,需要超过3个月的专业培训”占比达23.44%,二者合计占比过半。曾经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习者对于学校教育的适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一般”的最多(79.69%),其后依次是“很好”(9.38%)、“好”(6.25%)、“差”(4.69%)、“很差”(0%),这表明退役军人整体在校期间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同时表现好的多于表现差的。综上,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习能力总体一般,即信息技术能力、自学能力总体一般,已有的学校教育表现一般。值得注意的是,退役军人大多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学习与工作经历,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从这一点上讲,高职院校退役军人总体上有一定的技能储备和学习潜力。
(四)学习偏好调查结果及其特征分布
学习偏好是学习者对于各种教学方案或教学安排的倾向性,它反映了学习者某种学习期待。对于学校来讲,了解学习偏好有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本调查中学习偏好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偏好、课时安排偏好、课程设置偏好和课表安排偏好4个方面。由表5可知,对于学习方法偏好,选择“无所谓”的最多(42.19%),其次是“讨论学习”(32.81%)、“听课啃书”(14.06%)、“做中学”(10.94%)。“无所谓”其实质是不关心或是缺乏对学习方法的认知,“讨论学习”是一种多元互动的学习策略,“听课啃书”则更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方法,“做中学”则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学习方法。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退役军人缺乏足够的方法意识,相对而言,互动性方法更受欢迎。对于学习课时安排和课表安排偏好,周课时不超过10节、集中时段安排课程成为主流,这是因为大部分退役军人仍旧在工作,学习同时需兼顾工作。对于课程设置偏好,选择“面向岗位能力,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最多(45.31%),选择“面向人文素养,加大公共基础课”和“面向基础知识,加大专业基础课”的偏好相当,占比分别为29.39%和25.00%,这表明大多退役军人在课程偏好上较为理性,其课程设置偏好充分体现了工作需求导向特征。概括起来,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偏向于较少课量、集中时段、适切工作的课程安排,对于学习方法,无明显的特殊偏好,但较之于其他学习方法,讨论学习等互动特征的方法更受青睐。
(五)学习体验调查结果及其特征分布
学习体验主要指退役军人基于高職院校学习经历的体悟、经验及感受。学生学习体验的好坏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种外在表现。学习体验包括专业兴趣、院校适应性、学习满意度和学习信心四个方面。专业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潜在的学习效能,一般来讲,兴趣越强,学习的时间精力投入必然越多,学习效果越好。院校适应性重在体现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依赖与适应,适应性越强,其应对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越强。学习满意度则体现的是对现有学习的获得感。学习信心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未来的学习获得感的预期。由表6可知,在专业兴趣方面,选择“很感兴趣”的占21.88%,选择“感兴趣”的高达53.13%,选择“一般”的占23.44%,选择“不感兴趣”的仅占1.56%,“很不感兴趣”没人选择,表明退役军人总体上具有专业学习兴趣。关于院校适应性,选择“很适应”的占25.00%,选择“适应”的占42.19%,选择“一般”的占26.56%,选择“不适应”与“很不适应”的皆占3.13%,表明退役军人已基本适应高职院校生活。关于当前学习状况的满意度,选择“很满意”与“满意”的皆高达34.38%,选择“基本满意”的达28.13%,选择“不满意”的仅占3.13%,无人选择“很不满意”,也就是说退役军人基本满意达96.87%,满意度相对较高。关于学习信心,选择“很有信心”的仅占9.38%,选择“有信心”的仅占6.25%,选择“一般”的高达79.69%,选择“没信心”的占4.69%,无人选择“很没信心”,表明退役军人总体上学习信心并不足,塑造、强化其学习信心十分必要。
基于前述5个部分调查,可以对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特征概括如下:在学习目的方面,呈现出以学历提升、技能习得与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动机特征。在学习条件方面,无论是经济条件投入,还是时间资源与个人精力的投入,都不容乐观,有效学习条件不足是基本态势。在学习能力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总体能力不足,但其工作经历较为适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特征,具备一定技能储备和学习潜力。在学习偏好方面,偏好适切工作、面向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和课时量不多且集中授课的教学安排,对于学习方法缺乏自己的思考 ,相对更偏向于互动性方法。在学习体验方面,呈现出对专业感兴趣、对学习满意、对学校适应的良好态势,但对未来的学习信心总体不足。
三、面向学情特征的高职院校退役军人教学应对策略
(一)顶层设计: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面向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未曾考量退役军人的学情特征,故此,对退役军人未必适切。制订适应退役军人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当是未来高职院校应对扩招变局、保障退役军人培养质量的关键。对比传统生源教育,在不降低标准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保质保量地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对于绝大多数仍旧在工作、非住校的退役军人来讲,学习时间有限是一个强约束的限制性条件,在此背景下,可以尝试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改革为在校课、非在校课。在校课程主要侧重于不宜在线教学、注重动手操作的实训类课程,非在校课主要安排适合于线上教学的、侧重理论知识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同时对于非在校课程,可以根据退役军人的特殊情况,考量两端课程置换。一端是退役前的部队教育科目,可以置换部分课程,如体育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等。具体方法上可以考虑相近置换,即以部队相关教育科目的考评分置换相近课程。以证代考或以功代考,即以所获资格证书或立功表现置换相关课程。另一端是退役后工作岗位中的相关业绩,可以置换部分专业基础课。具体方法上,亦可考量相近置换、以证代考或以功代考。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置换,既涉及课程相关度问题,还涉及课时学分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重构整个教学计划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二)模式构建: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项目兴起与推广,各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特别是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学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在线教学高潮,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推进线上教学积攒了经验。为此,以线上教学弥补线下在校学习时间的不足,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当成为应对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的重要策略。一般来讲,根据线上线下的混合程度,可以将课程划分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课程、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三类。根据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情特征,可以依据课程中理論与实践的课时比确定相应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类型。对于偏重理论的公共基础课,宜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混合式教学,以节约退役军人上课往返的成本。对于偏重实践操作的专业课,则宜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以保障教学质量。对于综合实训、实习则宜采用集中时段开展线下研学与考察等形式推进。需强调的是,退役军人是特定学生群体,但不是特殊学生群体。高职教育作为全日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对于退役军人,混合式教学不是纯线上教学,不是“偷工减料”缩减课时降低要求,须符合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在校学习及其相应的班级活动、思政教育等依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故此,对于退役军人,在混合式教学中抓好线下教学较之于线上教学尤为重要。
(三)方法建构:推进基于学情大数据的精准教学策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仅仅要适应产业之需要,更需适应技术之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促使“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与纵深发展,成为引领课堂革命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退役军人作为特定学生群体,具有特定学情特征,推进基于学情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是实现退役军人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加大学情数据采集,建立不同类型生源学情大数据。学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涉及两个口径:一是招生口径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采集,这方面的数据与普通高招数据并无差异,数据接口、格式规范都已经标准化,基础数据质量较高;二是教学口径的学习绩效数据,这方面由于未有统一的标准化教学系统,采集的数据难以规范,有赖于教师的数据素养和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另一方面,依据学情大数据,推进个性化精准教学。具体分三步:第一步,基于学情大数据,生成退役军人学情特征库,即形成退役军人这一特定类群学生的一般学情特征;第二步,在学情特征库基础上,根据学习进度,生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数据;第三步,依据学情特征库制订退役军人专门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依据学习成长轨迹数据,开展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并根据教学结果,不断调适方案优化特征库。在实施个性化精准教学中,构建动态发展、持续改进的精准学情大数据最为关键。
(四)政策激励:建立校政企家多元参与的协同共育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在校退役军人大多经历了“求学—工作—入伍—退役—工作—求学”的多重转换。与其他类型生源相比,退役军人成长成才不仅有赖于学校、企业的合作,还有赖于政府和家庭的支持。故此,构建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保障其学习效能的重要途径,践行这一途径的关键在于加大政策支持,降低学习成本,减少学习消耗。一是政府主导带动多元参与,强化激励保障,不断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扩招配套政策。在税收方面,如对于有退役军人在高职院校就读,可以参照子女教育纳入到家庭成员的个税抵扣范畴,或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就业支持方面,如在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事业单位招聘中,给予高职院校退役军人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培训补贴方面,政府可发放由高职院校面向家庭成员或其工作单位员工设置的教育培训券,凭券可以免费参与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二是加强与退役军人工作单位的校企合作,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与时间资源配置。要促进学校学习场域与单位工作场域的对接,将部分课程实训或实习移植到工作岗位上,以节约学习时间与资源成本,提高学习效能与质量,同时也化解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经常遇到的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劳资争议等问题。
202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其第二十三条特别指出“国家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行并举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不难预见,未来退役军人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构成。本文仅以一所高职院校的退役军人为调查对象,样本总量偏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调查的客观性和结论的普遍性。但无论如何,退役军人的学情特征将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值得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与探究。
参 考 文 献
[1]丁永久. 高职生学情状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高职生学习现状的调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25-28.
[2]李燕,高帆,杨陈慧,杨国利. 高职土木水利专业学生学情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7(21):23-27.
[3]易晨希,沈绮云,李文,胡顺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现状调查与建议——帮学课程开发学情调查[J]. 职教论坛,2021(1):69-78.
[4]马欣悦,石伟平.高职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审视与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21(4):121-128.
[5]舒卫英,潘莉.面向高职扩招生的教学改革:环境营造与方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58-61.
[6]国家统计局.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EB/OL].(2001-05-15)[2021-07-08].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0203/t20020331_3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