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22仇志海
仇志海
摘 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通识教育体系不健全、专创融合不到位、实践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通过系统设计“三融三阶”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层渐进”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专创融通”的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按照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整合融通、分层递进,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三融三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2-0053-04
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总体方略,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整体来看,依然存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孤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效融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办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三融三阶”的創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国家战略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模式[2]。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普惠教育式、项目培养式和实训体验式三种类型[3]。普惠教育式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选修课程,通过学工、团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全校性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实现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全面普及。项目培养式通过遴选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践班、创新创业训练营或者加入教师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技能、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实训体验式则是指组织学生加入合作企业、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成熟项目进行实训,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及咨询服务等,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体验创新创业过程、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并最终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当前已经形成的三种典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没有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考虑,没有形成育人合力。“三融三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根据高职院校专业集群特点,进一步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完善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相互融通的培养路径,以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的积累水平三层次递进为培养阶段的育人模式,见图1,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三融三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齐头并进、融会贯通的框架体系。
在纵向上,以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逐步积累为依据,以专业技能学习为载体,将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融合在一起。在通识课程系列里设置校级通识课程、二级学院通识课程和专业(群)通识课程三个层次,逐步实现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专业课程系列里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递进模块,以项目化任务为载体,以独立完整的学习情境为学习单元,实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创新创业课程则根据“创意意识激发—创新方法学习—创业能力训练”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将第一课堂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训练项目、比赛竞赛等统一整合,以学院双创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横向上,以高职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为依据,设计通识课程、项目化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三个模块,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以课程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顶岗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践训练;将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与专业课程自主项目组成开放式课程模块,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和编制创业方案为载体,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参与教师校内外科研项目等为手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三层渐进”的通识课程体系
构建三层递进的“1532”通识课程体系,即以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体系,以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生活技能、职业素养五大模块为核心内容,以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三个层面的课程为逻辑架构,以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为途径,构建有机融合的“1532”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学习内容,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获得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他各种文学、艺术、美术等通识教育。
学校层面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等。此模块的重点是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不同类别生源的差异性和“现实状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教考分离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设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经典类、语言文学类、艺术鉴赏类、社会职场类、科普类五大模块,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全面满足学生的选修需要。
二级学院和专业(群)层面通识必修课程以职业发展和专业拓展为主,包括与二级学院所开设专业形成互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方文化、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生命教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各专业(群)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开设的职业(行业)文化、职业安全、专业新技术发展前沿等限选或任选通识课程。另外,根据学校办学历史、特色优势及专业设置,还可以开设一系列特色选修课程。特色选修课程是指具有学校特色、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不同需求、体现各专业不同特点、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职业类、科普类课程,主要包括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地方文化课程等。
通过“1532”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素质养成与技能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群体系,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实施“专创融通”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将专业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融为一体,按“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三阶递进的能力培养步骤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形成灵活开放、弹性的课程矩阵,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多层次项目作为学习情境,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方法的课堂氛围。创设职业工作情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项目—主体—探究”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通、同频共振的整体性“专创融通”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第一学年以专业概貌课程引入专业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企业参观、市场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想法,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和实现岗位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主,带领学生参与“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层层递进的活动,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一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服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学年以专业拓展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解决专业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选拔有志于创办企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初创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和能力。
(三)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理念、课程、实践平台”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制定以学年学期为时间单元、以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包含“一条主线、两个层面、三个阶段”,一条主线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两个层面为知识传导层面和实践体验层面,知识传导层面包括“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素質拓展”三个阶段,实践体验层面包括“社会调查、实践体验、实战演练”三个阶段。
建设“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平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实践场所硬平台,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单位配置活动场所,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实验实训室、教师科研室、博士工作室等资源,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供活动场所和仪器设备;二是实践项目软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项目等,通过选拔组队或指定组队的方式组成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运作。
通过建设“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与学业、专业、就业、职业的相互融通,有效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和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院校不断完善“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使命和责任。“三融三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但由于该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构建理念、内容框架、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都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还应遵循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等原则。
(一)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维度明确院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育人职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三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元素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高职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为国为民的创新创业情怀和开拓进取、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精神,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相生,激发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强调技术精湛、技能熟练和素质过硬,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符合“人人出彩”的要求[6]。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内涵体现在“专”上,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侧重于个性化培养。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这种教育对象一致、教学方法互补、功能目标相近的天然优势,不断深化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切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校企双方通过在共同育人、共享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再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销售现场等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阵地。要注重完善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共同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学校,让师生走进企业解决真实问题,培养高职学生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扬南.新时代新要求、新目标新行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入新阶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8.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韩光.吉林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6):59-62.
[4]曹监平.大类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以经济贸易类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2):57-60.
[5]周燕,贾柠宁,李静等.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及中国方案思考[J].高教学刊,2019(10):30-32+35.
[6]肖蓉,杨小燕.融创新创业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9(9):146-14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