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2021-01-22张宏凌烨丽
张宏 凌烨丽
摘 要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丰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思想、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由于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前准备、实践信息发布、实践实施、实践支持以及评估反馈五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行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移动智能终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2-0072-0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迎来“微时代”。“微时代”并不是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概念,是指在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人们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介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时代。在“微时代”,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带来难得的机遇。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便利条件,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努力构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变革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态、学生学习方式和实践教学平台,以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和有效性的目的。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实践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实践,而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通过引导和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亲身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等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以促成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文倾向于采用殷莎莎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教学所学知识为依托,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各种校内外与课程内容相关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内化所学理论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总和”[3]。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包括学生走出校园课堂步入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包括学生在教室和校内开展的具有实践性质且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活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
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开展的地域范围、实践对象和学生参与度三个维度,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小组分析研讨、学生讲思政课、主题展示等。虽然这些教学活动依然在教室或课堂上发生,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为主,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展示的一种过程。实践对象一般是解决某个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参与度最广,可以覆盖全体同学,是思政课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
校园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校内访谈调研、拍摄微电影、知识竞赛活动、政策宣讲以及各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文娱比赛等。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了教室和课堂的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围绕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开展调研和展示。其实践对象一般是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进行政策、价值观宣讲等,学生参与度中等。因为实践发生的地点在校内,便于学生开展,也便于教师及时介入指导,实践效果可见可控,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也是思政课常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各类社会宣讲以及进行社会调研等。该实践对象为校外的与思政课相关的人、事、物,社会实践需要学生跨出校门,因涉及到对外联络、经费预算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所以在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一般会组织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此类实践教学,所以学生参与度最低。但因为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最有效形式,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虽然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但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也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准备和劳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果不是教师以课程考核作为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进行社会实践时也有部分同学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实践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教师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程序较为烦琐,前期需要做好周到安排和精心准备,特别是对于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还存在安全隐患,在经费申请、使用和报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师教学考核中也没有明显优势。所以,除非学校有明确硬性要求,否则教师也会尽量减少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或者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来代替社会实践。
2.社会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
第一,社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很多学校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只有简明的教学大纲,缺乏相关具体实施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致使社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部分同学参观、旅游的隐形福利。第二,社会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指导互动。因为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所以有些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采用教师布置好任务,比如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学生利用寒暑假来完成,开学后上交社会实践成果。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无法及时给予指导解决,致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不足。传统思政课社会实践一般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以及调研访谈等,这些对于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吸引力不足,他们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已开展过类似活动,所以要想吸引他们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思政教师必须要“立足高职院校学情特点和职业教育‘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质要求,进一步发挥思政课课程育人的优势与功能,继续拓展实践载体”[4],特別是要充分借助“微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为载体,不断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发展主要是靠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5]。在思政课要不要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的问题上,他们认为思政课是历史知识和意识形态宣传的结合体,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实践,即使需要实践那也就是讨论一下、看看视频即可,主张用课堂实践代替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的经费、场地以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就实践经费保障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业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思政专项经费。虽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6],但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只写明“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对于“思政专项经费能不能用于开展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问题文件没有明确,由此导致思政教师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专项经费开展实践教学,这也使得校外实践教学很难有效落地。
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相对滞后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专任思政教师人数却没有显著增长,高职院校的思政专任教师与在校生之比大都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350,大班化教学成为常态,思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繁重,再加上科研考核要求,因此思政教师可以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精力有限。同时,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给予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质性鼓励,只要教师完成现有理论课教学任务、多参加教学比赛即可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分数,这对于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来开展实践教学并承担一定风险的思政教师显得不甚公平,因此也抑制了思政教师推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体结构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微时代”的网络平台为切入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微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实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运用“微时代”的移动网络技术平台,可以实现碎片化、交互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使思政课成为“有趣”的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这种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为媒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涉及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优化为实践基础准备、实践资源发布、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过程支持以及实践评估反馈5项具体内容,并归结为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三大主体结构,见图1。
学习者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和主要实施者,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获取实践开展的必要资源、确定实践任务、组建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反馈实践学习信息等,以有效完成实践学习任务。教育者要系统设计与规划实践活动,课前在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前测试、实践项目筛选、发布实践学习资源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平台对学习者上传的实践成果给出评价与反馈。管理者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者和监督者,主要是为实践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经费、网络平台支持、实践基地对接和安全保障等;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随机参与,对实践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把控,通过收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提出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从而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新的教学模式以“微时代”下的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为核心纽带,实现了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任务、功能的明确,将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互动、全过程参与指导,教育管理者难以跟踪、检查、督导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
四、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路径
在“微时代”条件下,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优化归结为实践前准备、实践信息发布、实践实施、实践支持以及评估反馈5个实施阶段,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媒介,以职教云、蓝墨云班课等为课程平台,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反馈、考核和评价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一)“定制式”实践前准备
“定制式”实践前准备包括学前测评、实践项目个性化选择以及实践计划的量身拟定等几个方面。实践前教师在移动智能终端以课程的形式组建专属实践课程平台,并以邀请码的方式邀请学生加入,建立起师生互联沟通的渠道。然后在课前平台发布问卷调查或基础测验,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的基础条件,并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背景、自身喜好、学习需求等向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学习计划和完成策略,为其提供合理的实践团队组建建议等。这样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诉求来进行的“定制式”实践项目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确保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套餐式”实践信息发布
实践信息的发布也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前环节完成的。信息发布模块是实现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之间无障碍交流的桥梁,它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它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教师也可以明确传达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形式与评价方式等,而教育管理者则可以监督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对实践安排的科学性、可行性做出初步判断。实践信息发布应包括基础信息和套餐信息,基础信息适用于所有受教育者,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教师团队等信息。套餐信息则依据选择不同实践项目的团队而有所区别,主要是对实践项目形式、要求、标准等做出不同规范,以文字、图片、视频、网站链接等形式发布给学生。比如选择现场体验型实践的团队,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交实践成果,而选择调研访谈型实践的团队,则应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交实践成果等。
(三)“自助式”实践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属于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中环节。移动智能终端的实践教学支持学生断点化实践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站强大的储存和处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并随时在平台上保存和查看自己的实践进度。因此,学生开始组建团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除提供必要指导外,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张学生通过课前发布的资料信息和自行搜集网络材料来独立完成。支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分享资源、协作探究等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或认知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所以对于每个选择不同实践项目的团队,教师都应提供一个标准的成果模板或案例范式供其参考,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实践学习任务。
(四)“互动式”实践支持
实践支持也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中环节。虽然我们主张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应减少干预,但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学生不管,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支持,即对学生实践的信息、问题和成绩进行管理,包括对学生实践过程中个人和团队信息变化的及时更新,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答复,对学生在线提交的实践成果及时给予批改、反馈等。二是监督支持,对学生的实践进程及时进行跟进,“通过动态监测学生实践过程,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量,使其领悟思政课实践过程的重要性”[7]。如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度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跨度和成果提交的数量、质量等,构建学生实践行为分析模型,必要时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在线互动模块,对学生进行提醒和督促,确保其按时完成实践任务。三是情感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时学生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学生会产生沮丧和不满情绪,教师要及时察觉,并利用在线互动模块给予必要的疏导帮助,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完成学业。
(五)“联动式”实践评估反馈
实践评估反馈属于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后环节。实践教学效果是由实践过程、情感、态度、结果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所以移动智能终端平台不可能给出一个完全精准的考核结果,也不能直接照搬套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充分采用线上定量与线下定性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一是线上定量与线下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线上学生参与互动的数量、学习任务完成的状况以及提交成果的匹配度等构成的评分体系提供科学的量化分数,同时考察学生线下完成实践活动的态度、表现以及成果展示优质化程度等定性指标,来综合评估学生实践教学成绩。二是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单向评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这包括教师对实践学生的评价,实践学生在平台上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在平台上相互打分的同辈评价,同时因为平台是开放共享的,作为教育管理者或专家也可以登录平台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合理公正。
参 考 文 獻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1-07-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2.
[3]殷莎莎.系统科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27.
[4]查广云.高职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64-69.
[5]储水江.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转型升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55.
[7]陈媛,黄振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四化结合”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