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32例
2021-01-22
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脓毒症被定义为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死率高达30%~50%,是临床急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笔者基于“虚—瘀—毒”辨证思维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3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21±8.24岁;平均病程20.51±4.75天。治疗组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87±18.19岁,平均病程21.30±4.81天。两组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按照《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3]中相关标准;③中医辨证标准:证见患者高热神昏,有时胡言乱语,气短乏力,舌质紫黯,脉沉迟或沉弦,属正气虚衰、瘀毒内阻之证;④年龄18~70岁;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心血管、肝、肾、肺、脑和造血系统严重损伤者及恶性肿瘤患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脑死亡者;④放弃积极抢救、不能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取西医学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正排毒汤保留灌肠。方剂组成:人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各15g,大黄、玄参、知母各10g,黄连、水牛角各9g,麦冬12g,石膏30g,冰片3g。上方文火煮沸20分钟,温度控制在38~40℃。患者先排便或行清洁灌肠,然后取左侧卧位,将吸痰管插入肛门内20~30cm,必须达到乙状结肠,以保证药物的吸收量,灌肠速度约30滴/min,视患者耐受情况调整,结束时将吸痰管徐徐推出,纱布填塞肛门。每日2次,每次保留1~2h,7天为1个疗程。两组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具体如下。
3.1.1 中医证候积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评定标准,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各观察记录1次。
3.1.2 APACHEⅡ评分[5]:由急性生理评分(APS)、年龄评分、慢性健康评分(CHS)3个部分构成。由轻到重计0、2、5分。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各观察记录1次。
3.1.3 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GRA%)、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各检测1次。
3.2 治疗结果:具体如下。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3.2.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见表2。
3.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2 32治疗前7.34±1.62 7.53±1.76治疗第7天6.31±1.15 5.27±1.02*#治疗第14天5.31±1.05*3.35±0.89*#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2 32治疗前16.46±4.32 16.55±4.56治疗第7天14.35±3.81*12.13±3.05*#治疗第14天12.38±3.13*9.38±2.1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2 32时间治疗前第7天第14天治疗前第7天第14天WBC(×109/L)15.41±2.32 11.32±1.83*8.48±1.35*15.67±2.41 9.39±1.61 6.13±1.06*#GRA%(%)95.12±3.14 79.52±2.90*56.38±2.25*95.31±3.27 68.47±2.41 27.44±1.06*#CRP(mg/L)63.48±5.31 37.02±3.35*28.41±2.75*65.15±5.71 29.24±2.84*13.76±1.36*#PCT(μg/L)8.18±1.05 4.36±0.89*2.79±0.53*8.47±1.12 3.21±0.71*0.85±0.31*#
4 体会
中医学在未病先防、提高机体抵抗力方面具有优势。《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提出脓毒症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内邪(正气不足)和外邪(邪毒侵入)。笔者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结合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发现临床上脓毒症主要表现为正气虚衰证及瘀毒内阻证。近年来笔者通过对脓毒症病证演变规律的研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虚—瘀—毒”的辨证思维。
《素灵微蕴·卷四》记载:“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的易位导致了脓毒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的发生[6]。因此,笔者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是对肠道黏膜屏障、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与脓毒症三者关系的描述,为从大肠论治肺部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灌肠疗法中药物不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是由肠至肺,布于全身。肺与大肠相表里,互有经脉络属,且“肺朝百脉”,能将药物通过经脉而达于病所。灌肠疗法使药物由肠至肺并布于全身,从而发挥整体治疗作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可以从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所造成的肺损伤、改善微循环、调节促凝-抗凝平衡,以及保护血管内皮损伤等多方面来阻断脓毒症病程的进展[7]。
脓毒症属中医学“温病”“伤寒”范畴。近年来笔者通过对脓毒症病证演变规律的研究发现,正气虚损、浊毒内蕴、络脉瘀滞是其主要病机。由于正气虚损,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浊毒内阻,瘀滞络脉使各脏器受邪而损伤,引发该病。该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正气虚损为主,标实以热毒、瘀毒、浊毒为主,虚、瘀、毒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当以清热解毒、降浊化瘀为主,兼顾益气扶正。据此拟中药扶正排毒汤,方中人参扶正补气;生大黄、水牛角、玄参、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生地黄、麦冬、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养阴;牡丹皮、赤芍清热活血化瘀;冰片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具有解毒降浊、益气化瘀之功,解毒降浊,导毒邪下行,使热清、瘀化、浊去,从而使邪去正安,恢复机体阴阳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