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大炮台英制大炮阐释
——兼论澳门内港古炮类型归属

2021-01-22陈炳辉

收藏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炮口布隆炮台

□ 陈炳辉

图1

“古炮”属可移动文化遗产范畴,具有历史、考古、社会、科学及技术等多重价值,载有军事、战争史、科技史、社会史、政治与国际关系史等各种历史信息。在澳门过去4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有多门大炮被保存下来,不少展示于澳门的博物馆与文物景点上,其中以澳门大炮台数量最多,年代约在19世纪中晚期。本文从形态学角度,阐释澳门大炮台上现存大炮的设计细节,分析其类型归属与形态特征。此外,2020年4月16日澳门内港地区因工程动土,在23号码头(佑德码头)地段挖出一门古炮残件,随即引起澳门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笔者曾撰文初步分析此门古炮的特征,推论其年代约为19世纪中期①。为了进一步厘清内港古炮的类型归属,本文将在上述澳门大炮台大炮研究的基础上,与内港古炮对比分析。由于两者大致同期,正好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澳门大炮台上现存英制古炮

目前学者专门研究澳门大炮台大炮的著述并不多,理察·加勒特曾对澳门各炮台及博物馆的枪炮作过整体介绍,当中包括分类概述澳门大炮台大炮②。卢泰康曾考证台南两门清代古炮,在讨论其中一门古炮时援引澳门大炮台多门大炮作为研究论据③。其他著述,则多以澳门城防与炮台为研究焦点而略有提及大炮台的古炮④,另有在考述明清时期澳门葡萄牙军事及警察制度时提及当时澳门炮台上(包括大炮台)的大炮资料⑤。

澳门大炮台上目前展示有22门大炮。这些大炮全为英国制造,铁铸滑膛,铸造年代在1860至1879年之间。这批大炮可分成5种类型,个别特征相对明显,以下就不同类型一一阐述。

1.第一类型

第一类型大炮位于澳门大炮台西南角菱形凸出的棱堡,共有3门,各门炮的长度约8英尺1英寸(约为2.47米,图1)。由炮尾至炮口特征为:炮尾部有炮尾钮和炮尾环;后膛环与火门座之间有装饰曲线;火门座前端有半圆饰与束带,上有B.P.&Co阴刻铭文;在第一补强环下的棱形内有十字的标志;在第二补强环上方有一突起方块,上刻有M字阴文;炮颈与炮口部之间有半圆饰与束带;炮口部有炮口束带和炮口环,与炮口突出部形成三道孤线的炮口造型(图2),从正、侧面看炮口,形同三个重叠的炮口成型环。

图2

在后膛环与炮口突出部的上方中央及左右两面相对应的位置,均有短直的凹口刻痕,具有瞄准功能。在右耳轴面上分别有183、318和277的阴文序号,左耳轴面上则有W Co的阴文。大炮架在铁铸造的车架上,车架两边均刻有32Pr(装填32磅炮弹)、1860(铸造年份)及B.P.&Co阴文(图3)。

火门座上方及车架上的B.P.&Co铭文表明大炮的制造商为英国“贝利·佩格及其公司”(Bailey.Pegg and Company),该公司于1812年在伦敦冈沃夫的沃平成立。左耳轴面上的W Co铭文标记是指另一家枪炮公司“沃克及其公司”(Walker and Co)。这家公司创立于1820年,以W Co标记作为商标。由于沃克公司在1860年前后停业,因此贝利·佩格公司可能从沃克公司购买了这些大炮,或是在后者停业时购买了存货⑥。

从外形特征来看,此类型大炮应属于英国军械处的布隆美菲尔德(Blomefield)设计样式,尤其是炮尾部有常见于布隆美菲尔德样式的炮尾钮和炮尾环的流线型细节特征(图4)。英国少将托马斯·布隆美菲尔德于1780年代起推动火炮设计革新,建立起其铁炮结构系统。1794年后,布隆美菲尔德样式火炮已成为英国海军标准装备。最初的布隆美菲尔德样式32磅弹丸滑膛前膛炮,主要为长9英尺6英寸、重55英担(1英担=112磅)4英石(1英石=14磅),在滑膛炮时代末期相当流行。另也铸造有长8英尺、重48至50英担的布隆美菲尔德样式32磅弹丸滑膛前膛炮。根据英国军械委员会报告,此类大炮直至1865年仍在服役⑦。澳门大炮台的第一类型大炮应属于后者类型。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2.第二类型

第二类型大炮于澳门大炮台西南角棱堡沿南墙向东分布,共有4门,各门炮的长度约6英尺7英寸(约为2.02米,图5)。由炮尾至炮口特征为:炮尾部有炮尾钮和炮尾环,其形态与第一类型的布隆美菲尔德样式的炮尾钮和炮尾环不太相同,炮尾钮较扁平;身管装饰简约;火门座向后延伸至后膛环顶部突出,后膛环与第一补强段之间以收束曲线过渡;火门座前端没有半圆饰与束带;在第二补强段与前炮身之间为收束内弯的第二补强曲线;炮口部有炮口束带和炮口环,与炮口突出部形成三道孤线的炮口造型,与第一类型相似;在火门座后面和第二补强曲线处各有一对孔。在火门座后方的后膛环顶部、火门座前方及在第二补强曲线处等三个位置,标示有同一个数字序号的阴文,分别为2、3、6和7。除此之外,其他部位包括大炮车架均未见标志和铭文,也未刻有铸造年份。

理察·加勒特认为此属于蒙克或邓达斯类型(Monk/Dundas type)装填32磅弹丸大炮⑧。1838年,当时在英国大炮检验部门任职文员和制图员的蒙克(T.B.Monk),提出了铸造铁炮的新设计。该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的布隆美菲尔德式32磅炮弹大炮的金属重量与弹丸重量的比率下,调整金属重量分配,减少了前炮身重量。而威廉·邓达斯(Willian Dundas)在1839至1852年间任职大炮检查员,他最初设计了两门新的32磅弹丸大炮,为当时海军服役的新武器之一。1845年他研发出长6英尺、重25英担的短炮。1847年,他又研制出长9英尺6英寸、重58英担的长炮,但直到1853年才正式投入使用⑨。

蒙克与邓达斯类型的大炮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区别在于金属分布。蒙克类型在炮膛处的厚度与炮口表面的厚度成比例,比邓达斯类型大炮略厚。它们的外观特征为整个炮身上只有三个简化的环饰,分别在后膛、第一补强段前端及炮口部与前炮身的交接处。第二补强段的加固环被取消而改为内弯收束的第二补强曲线。没有半圆饰和束带。在第二补强曲线处和火门座向后延伸至后膛环顶部均有一对孔,用作安装前视与后视的瞄准器配件⑩。以上这些特征可见于澳门大炮台的第二类型大炮上。但是蒙克与邓达斯类型大炮的尾部,常见的形态为炮尾环与炮尾钮结合成为一个垂直的炮尾环,环末上端有一突起的小钉帽 (图6),澳门大炮台的第二类型大炮的尾部与之并不相同。

3.第三类型

第三类型大炮分布在澳门大炮台南墙向东至东南角的棱堡,共有9门,各炮长度约7英尺(约为2.13米,图7)。由炮尾至炮口特征为:炮尾钮为一个厚圆饼形横向的环,上有一个方角垂直的炮尾环,环末上端有一突起的小钉帽;身管通体简洁,后膛环与第一补强段之间及第二补强段与前炮身之间以收束曲线过渡;第一补强段前端及炮口部与前炮身的交接处有简化的环饰;在第二补强曲线处和火门座向后延伸至后膛环顶部各有一对孔,用作安装瞄准器配件;炮口部有一炮口环,与炮口突出部形成二道孤线的造型,从正、侧面看炮口像是两个重叠的炮口成型环(图8);在炮口突出部上方中央有一短直的凹口刻痕,具有瞄准功能。

在左耳轴面上刻有32Por(装填32磅弹丸)及1860(铸造年份)阴文;右耳轴面上有B.P.&Co,以及一个3位数字的序号,分别为188、191、197、198、200、202、205、212及219,这组数字分别重复出现于炮尾环的小钉帽上。在第一补强环与火门座顶部之间刻有铭文和标志(图9),自上而下,首先是一个3位数字,分别为691、698、705、707、708、712、715、721、722;中间刻有皇冠标志,下有一个字母P的阴文,当时贝利·佩格公司铸造的大炮,以皇冠和P字表示已获得英国伦敦伍利奇(Woolwich)皇家兵工厂验证 ;而在最下面有一行由3个小组数字组成的数列,分别有25.0.21(4门炮)、25.0.25、25.1.1、25.1.9、25.1.17(2门炮),代表大炮的重量。大炮车架两边均刻有32Pr、B.P.&Co及1860的阴文。

理察·加勒特认为此类炮也是蒙克或邓达斯类型 。其特征与上述第二类型大炮相似,包括在炮身只有三个简约的环、火门座向后延伸至后膛环顶部突出,以及第二补强曲线和后膛环顶部均有一对孔以安装瞄准器等。不过从尾部特征来看,它更可能属于米勒设计的32磅弹丸大炮。

1829年,当时仍为英国上校的威廉·米勒(Willian Millar)开始设计不同尺寸和重量的大炮。米勒设计的32磅弹丸大炮与蒙克和邓达斯类型大炮非常相似,全部身管上都只有三个简约的环。然而根据戴维·麦康奈尔(David McConnell)对相关炮类的研究,米勒设计的32磅弹丸大炮炮尾钮正是一个厚圆饼形横向的环,上连接有一个方角垂直的炮尾环,环上也有突起的小钉帽,炮口部也是二道孤线造型 。炮身通体特征与澳门大炮台上第三类型大炮基本相同。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4.第四类型

第四类型大炮位于澳门大炮台东南角的棱堡,共有5门,各炮长度约9英尺7英寸(约为2.92米,图10)。由炮尾至炮口特征为:炮尾部有流线性的炮尾钮和炮尾环,为常见的布隆美菲尔德样式大炮的尾部特征(图11);身管通体简洁,与第二类和第三类型大炮相似,后膛环与第一补强段之间及第二补强段与前炮身之间为收束曲线;第一补强段前端及炮口部与前炮身的交接处有简化的环饰;火门座中央有一阴刻直线贯穿火门孔;炮口部与第一类和第二类型大炮相同,由炮口束带、炮口环及炮口突出部形成三道孤线的炮口造型。

在右耳轴面上刻有24Por阴文(装填24磅弹丸)。左耳轴面上刻有一个菱形,内有字母F,其下标示有铸造年份,分别为1865(3门炮)和 1867(2门炮)。在耳轴位置的身管上方、第二补强曲线下有一个浮雕阳文的“皇冠”标志与“B.P”铭文,为贝利·佩格公司所铸造 (图12)。在火门座上方刻有B.P.&Co,以及一行由3个小组数字组成的数列,代表大炮的重量(图13)。大炮车架没有任何铭文。

理察·加勒特认为此类炮在总体设计上与蒙克或邓达斯类型相似,主要是具有简化的环饰与束带,但他也指出两者并非完全相同,特别是设计上缺少了在火门座后方安装瞄准器配件 。炮身通体简洁及火门座后方安装瞄准器配件的特征,似乎是理察·加勒特判断澳门大炮台上几类大炮为蒙克或邓达斯类型的依据。但据本文分析,无论是蒙克与邓达斯类型,或是米勒设计的样式,都有上述特征。

卢泰康曾考证台南两门清代古炮,他判断其中一门古炮为1861年铸造的英制布隆美菲尔德式9磅前膛炮,该炮器身有阳刻的“皇冠”标志与“B.P”铭文。他也指出此时期的布隆美菲尔德式前膛炮的部分细节特征,包括火门座上的火门孔呈椭圆形,座面正中有一条与炮身方向平行的沟槽,以及前炮身的装饰环带为简化的平素无纹带 。上述这些特征可见于澳门大炮台第四类型大炮之上。

据卢氏观察,19世纪中期及以后,布隆美菲尔德式前膛炮在炮身结构细节上持续被改良,包括炮身外部呈现出简洁单纯的面貌,原来的第二补强环简化成为炮管变窄细后的收束曲线 。而这些特征也见于澳门大炮台第四类型大炮之上,加上此类大炮的炮尾有布隆美菲尔德样式的流线型炮尾钮和炮尾环,因此可以推断其为布隆美菲尔德样式前膛炮。

5.第五类型

第五类型大炮位于澳门大炮台南墙外的炮兵马路上,只有1门,身长约10英尺(约为3.05米,图14),此炮是澳门大炮台上最大的一门。由炮尾至炮口特征为:炮尾部有一个垂直的炮尾环;炮身通体简洁,与第二、第三和第四类型大炮相似,后膛环与第一补强段之间及第二补强段与前炮身之间为收束曲线;第一补强段前端及炮口部与前炮身的交接处有简化的环饰;火门座向后延伸至后膛环上方突出处及第二补强曲线处有一对孔,以安装瞄准器配件;炮口部与第三类型大炮相似,由炮口环和炮口突出部形成二道孤线的炮口造型。

在右耳轴面上刻有数字1的编号,左耳轴面上刻有W Co和1879(图15)。在第一补强环下刻有铭文和标志,分别为数字编号508、字母P和皇冠的标志(图16)。

理察·加勒特判断此类炮为蒙克或邓达斯类型装填64磅炮弹的大炮。根据戴维·麦康奈尔对相关炮类的研究,此炮的外形与威廉·邓达斯设计的68磅弹丸大炮相似。邓达斯于1846年设计了一种长10英尺、重95英担的68磅弹丸大炮,广被使用于船舰、战车和海岸炮台上。此类大炮后来有部分被改装成为线膛炮。澳门大炮台的第五类型大炮未见有改装过的痕迹,较可能属于邓达斯类型的68磅弹丸滑膛炮。

图17

二、澳门内港古炮特征与类型归属

澳门内港古炮发现于澳门内港填海地段。1866年至1910年间澳门的填海工程主要在半岛内港地区,1923年至30年代初期,澳门妈阁至沙栏仔及至莲峰庙沿岸再次被填土拓宽 ,古炮出土位置正是在20世纪30年代海岸线边缘之内。

根据目前已公布资料,古炮残长185、最大外径48厘米。其残存部位,包括炮尾和身管。炮尾部分,有炮尾钮、炮尾颈、炮尾环及后膛环;火门座和火门孔虽已生锈,但仍见其轮廓;身管部分,包括第一补强段、一对炮耳轴及第二补强曲线。炮身的前段至炮颈、炮口断失(图17) 。

从外形观察,此门古炮残件有七个特征:一是炮身装饰简约;二是有布隆美菲尔德式大炮的流线型炮尾钮和炮尾环;三是后膛环与第一补强段之间为收束曲线;四是火门座中央有一阴刻直线贯穿火门孔;五是火门孔呈椭圆形;六是第一补强段前端为简化的环带;七是第二补强段与前炮身之间为收束曲线。这些特征与澳门大炮台的第四类型大炮相一致。

三、总结

本文从大炮的分解结构细部特征谈起,分析澳门大炮台现存大炮的类型,当中包括有5种类型的英制滑膛炮。第一类型为1860年的布隆美菲尔德样式32磅弹丸前膛炮;第二类型年份不明,疑为蒙克或邓达斯类型32磅弹丸前膛炮,但其炮尾部并不相同;第三类型为1860年的米勒设计样式32磅弹丸前膛炮;第四类型推断为布隆美菲尔德样式24磅弹丸前膛炮,年代在1865至1867年之间;第五类型较可能是1879年英制的邓达斯类型68磅弹丸前膛炮。而透过上述第四类型大炮与澳门内港古炮残件对比分析及测量,两者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属于同一类型大炮。因此估计后者的年代范围也与第四类型大炮相若,同属1860年代的产物。

注释:

①陈炳辉、赵月红《澳门内港发现古炮特征及出土位置分析》,《澳门日报》2020年5月4日(上);《澳门日报》2020年5月18日(下)。

④澳门博物馆项目组编《与历史同步的博物馆大炮台》,澳门博物馆出版,1998;Graa, Jorge.The Fortification of Macau (2nd.edition).Direccao dos servicos de turismo de Macau, 1984;谭学超《澳门城墙与堡垒炮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

⑤汤开建《明清时期澳门葡萄牙军事及警察制度考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炮口布隆炮台
消焰剂对大口径火炮炮口烟焰的影响
基于Fluent的某小口径火炮炮口流场仿真及射手防护研究
大口径线膛炮炮口振动位移测量方法
基于刚柔耦合的航炮炮口振动研究
守门员不在时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炮台,战争与和平
秀英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