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2018-06-24王清爽张丹

大众考古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防炮台江阴

文 图 /王清爽 张丹

明清时期江苏辖有长江入海口,沿海沿江地带一直有着重要的国防作用。明清以来,因安全防卫、抗倭、抵御西方入侵等军事战斗的需要,中国封建王朝在海、江沿岸修筑了多处营堡台堠以御敌防卫,其中包括大量的炮台建筑。

这些炮台建筑有的在时代中废毁,有的延续使用至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存的炮台遗址见证了国家海防的发展变迁,成为了重要的文物建筑遗存。

海防建筑的发展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齐翀《南澳志》卷之八《海防》),江苏海防建筑发端于明代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设置的沿海防御设施。除发展水军外,明代建立了以卫、所为中心的陆上沿海防御体系,在重要的海岸、海岛、港湾、江海口等敌寇便于登陆的地点修筑城池卫所、设巡检司。各卫所之间建有野外炮台、碉堡、墩台、烽堠等用于防守、警戒和联络的构筑物,共同形成了沿海防御的坚固屏障。

自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在南直隶(包括现上海、江苏、安徽)建立了五卫一所,到洪武末年在沿海和长江下游共建有九卫、十所。在今江苏境内的有太仓、镇海、镇江、扬州、高邮、仪真、淮安、大河卫,通州、泰州、兴化、盐城、东海、海州所。

烽堠形式示意(《中国历代军事工程》)

焦山炮台遗址全景

江苏境内沿海沿江卫所(改绘自《中国海防史》)

至明嘉靖后已在江苏从松江府(今属上海)到今苏南、苏北的各府沿海地带设立了多个卫所,并修筑墩台烽堠等工事。此时江苏沿海已经营堡台堠密布:“苏州府,营堡三、敌台三、烽堠四十八……扬州府,营十五、寨九、烽堠九十三。”

清代,随着西方先进火炮技术的传入和全面作战防卫的需要,更为先进的炮台式要塞取代了明代的卫所城池式海防体系。炮台式要塞由若干个能长期坚守和独立作战的炮台组合构成,每个炮台又由炮台、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等组成。康熙五十六年(1717),皇帝发布上谕要求全国沿海地区修筑炮台,“沿海炮台足资防守,自明即有,应令各地设立之。”嘉庆年间逐渐开始修筑炮台式要塞。道光以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更加重视海防建设,在长江入海口和长江沿岸的江苏江阴、镇江、南京等地不断加强炮台的修筑,建筑材料、火炮配置都得到加强。

江苏地区江海相连,明代以来在江苏沿江也设立重重防御,海防布置也将江防紧密纳入一体。清代江苏海防属江南海防范畴,包括沿海海防和长江沿线江防,据《清史稿》记载:“江苏辖境,长江千里,兵舰砲台,无异海防,水陆营汛,亦与海疆联络。故安徽省以上江防,即隶于苏省海防焉。”江苏境内的炮台式要塞,也均为防卫敌舰由海入江进入内地的江防要塞,包括江阴要塞、镇江要塞、江宁要塞。

江海布防炮台要塞

江苏地区的海防炮台从明清以来不断增加,通过文献记载可以一窥历史上的炮台建筑分布:

明《筹海图编》记载:“苏州沿海一带险隘甚多,举其大者,则常熟有福山港、白茆塘,太仓有刘家河、七丫港……皆贼之通衢,而东吴之门户,此则所谓一府之险要……海贼入江由江两岸登陆之路,廖角嘴营前,沙南北相对海面约阔一百四五十里为第二重门户。周家桥与圌山相对,周家桥北岸至顺江洲与江南分界……顺江洲至新洲夹江……新洲来至圌山南岸约阔十四五里为三重门户。”“狼山当江海之吭,而瞭角、掘港皆扬之东南界也。朐山据淮海之首,郁州、嘤游山皆淮之东北境也,中包泰兴之周家桥,盐城之射阳湖,山阳之云梯关、庙湾等处,此皆沿海冲要之区,寇盗可以停舶出没之处,乃据守所当先者也。”

概而言之,明代江苏的海防炮台一是沿长江展开,包括三道关卡:崇明海口(崇明现属上海。此防线还有另两处点:太仓卫、海门卫,现属江苏省)、南通狼山、镇江圌山,均驻水师并布炮堤、炮台防卫;一是沿海岸线展开,自崇明海口至海州(连云港),在营堡台堠处设置炮台。

清《江南通志》记载:“京口地当南北之咽喉,上自高资港汛(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起,下至东马头止竝。金焦二山等处设有防兵,因海寇入犯奉旨添设……康熙十一年,将左路总兵官一员,统领官兵移驻江阴,右路总兵官一员,统领官兵移驻瓜州。左路左营驻防江阴,所辖沿江汛鹅鼻嘴、大石湾……黄山、孟河各派兵防守。左路右营驻防靖江……右路左营驻防瓜洲所辖北岸汛地……有大炮台与京口对峙。南北咽喉设有石岸、城寨、敌台……圌山关与三江口对峙向,设圌山营。”

由此可见,清代炮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几个要塞:江阴要塞——大小石湾、鹅鼻嘴、黄山,以及对岸的靖江;镇江要塞——圌山与对岸三江口;此外,还有江宁要塞——下关、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老虎山、马鞍山、富贵山、雨花台,以及长江北岸的江滨炮台等。

江苏现存明清炮台分布 (1 石头城炮台 2 狮子山炮台 3 老虎山炮台 4 乌龙山炮台 5 焦山炮台、焦山顶快炮台 6 合山快炮台 7 圌山炮台 8 黄山炮台旧址)

野外炮台形式示意(《中国历代军事工程》)

经我们实地调查发现,除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炮台建筑外,许多记载中的炮台现已不存,如镇江大沙炮台、靖江要塞炮台等;部分炮台遗址经考古发掘后重现,如江阴小石湾炮台(同时期的大石湾炮台,至今还埋于地下,未进行发掘)。总体来说,江苏省内现存的明清海防、江防炮台主要集中于江阴、镇江、南京三地的江岸附近,呈线性分布。现存的炮台均为清代遗存,明代仅存遗址,如江阴小石湾炮台(现存炮台为清同治年间在明代遗址上重建)。

明台暗堡类型多样

炮台是作为战斗工事的一种阵地建筑,包括炮位、台基、垒墙及相关附属构筑物。

明代的炮台以砖石为主要砌筑材料,分为两到三层,每层的四面都开大小射孔,内配置火炮、铳和弩机。每座炮台的周围还构筑一道围墙,墙外挖掘一条环壕,并在出入口设吊桥。现明代炮台实物遗存在江苏境内已不可见。

清代的炮台按修筑的材料分,主要有三合土炮台、砖石炮台、混凝土炮台与沙墩炮台;按修筑的样式分,有明台式炮台、暗堡式炮台。单座炮台建筑的类型开始多样化,且多采用多门炮分散配置的炮台式要塞形式组合应用。

因沙墩炮台属于临时性的炮台建筑,江苏省内现存的炮台主要有三合土炮台、砖石炮台与混凝土炮台三种。其中三合土炮台(小石湾、焦山、圌山)均为暗堡式,砖石与混凝土炮台(石头城、狮子山、江阴东山、西山等)均为明台式,并配备有附属的地下巷道与弹药库等。

明台式炮台主要用于安放重量较轻、速度较快、射程远、易于移动的快炮;暗堡式炮台则用于安放体积较大的重型炮,暗堡的形式也是为了更好地隐藏大炮和保护官兵的安全。这两种形式的炮台一般配合使用,明台式的炮台一般布置于山腰或者山顶的险要位置,视野开阔,便于对敌人进行远距离射击;暗堡式炮台布置于较低的方位,如山脚、滩涂,便于有效地控制水面。

从炮台的组合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单个的独立式炮台和串联的组合式炮台两类。独立式炮台的平面一般呈钥匙状,如南京狮子山炮台、镇江焦山快炮台等,圆形炮位后带巷道及或一边或两边的弹药库;组合式炮台的平面一般呈弧状,如江阴小石湾炮台、镇江焦山炮台等,这种平面可以较小地聚合面积而扩大射击面。

三合土炮台

三合土炮台一般由石灰、泥土与细沙按比例混合并添加各种粘结物夯筑而成。现存的炮台遗存实例有镇江焦山炮台、圌山炮台(2组)、江阴小石湾炮台。

这三处炮台均位于江岸滩涂地带,暗堡式,平面布局为弧形,主体部分由炮室、垒墙间隔组合而成。炮室平面形状基本上均为倒梯形,在垒墙的一段或者炮室一侧设置弹药库。炮台较为低矮,射击时其弹道低伸,只高出海面1—2米,对敌舰船射击时没有死角,能有效控制水面。炮室与弹药库的顶部均使用联排的圆形杉木,圌山二号炮台仍保留有圆木龙骨痕迹。

在这类暗堡式的三合土炮台广泛建筑以前,使用的多是永固式的砖石暗堡炮台(实例已无存)。相比而言,砖石炮台在遭到敌方炮弹轰炸后所形成的碎石容易对士兵造成伤害,三合土炮台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圌山一号炮台主体的东侧还夯筑有约30米长的掩体,开7个内外“八”字形射击口。这种“八”字形的设计,有效扩大了射击面并减小了被弹面,能更好地保护士兵的人身安全。

镇江焦山炮台与圌山两座炮台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构筑而成,并在1842年抵御英国侵略者发动的扬子江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焦山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焦山风景区内,开放参观。8个炮室与其间垒墙组合成扇形平面,西侧连接有夯土围墙与后期加建的弹药库一座。现已经过修缮与原状恢复,整体格局与炮台建筑本身保存状况较好。炮台以青石砌筑一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用三合土夯筑。据镇江相关史料记载,炮台的夯土部分是以黄泥、石灰、细沙捣三合土,配以糯米浆,用模板层层夯实筑成。

圌山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五峰造船厂内,为军事管制区域,不对外开放。原有炮台三组,其中大矶头一组、二矶头两组,现仅存二矶头的两组,东西相距约100米。

一号炮台包括3个炮室、4个弹药库,以及开有7个射击口的掩体,整体平面呈刀把形。二号炮台仅存3个炮室与4个弹药库,形制与一号相同。现两组炮台整体损毁严重,三合土风化、碎裂,表面植被丛生,缺乏管理与日常维护。

圌山自古就是军事防卫要地,号称“圌山关”。明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将领吴时来曾在其著作《江防考》写道:“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江岸之防惟在京口,而江中之防则圌山为最要。”可见,圌山所处之地在军事防卫上的重要性。

图① 圌山二号炮台弹药库顶部圆木龙骨痕迹

图② 圌山一号炮台“八”字形射击口

图③ 焦山炮台遗址垒墙夯土

图① 圌山一号炮台全景

图② 圌山一号炮台炮室

图③ 小石湾炮台

图④ 小石湾炮台

江阴小石湾炮台位于江阴市黄山风景区内,开放参观,西北距长江仅40米。炮台始建于明代中叶,崇祯八年(1635)修筑炮堤,至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江阴时悉数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出兵台湾,东南沿海局势十分紧张,提督吴长庆于同治十三年(1874)依照西方样式构筑。小石湾炮台已发掘部分包括6个炮室、7个弹药库、3口井和一段围墙。1997年进行了全面修复,据当时实验检测三合土材料结果显示,构成成分为糯米浆、石灰、黄沙土与石矾。

砖石炮台

砖石炮台建筑平面多为圆形,青砖砌筑,表面有混凝土抹面,炮位周围内壁上设置有弹药龛。后部为附属用房,屋面用筒形拱,顶部局部设置有圆形透气孔通向室外地坪,墙壁表面有的涂抹石灰,有的直接露出青砖。

砖石炮台一般配置快炮,筑于山顶或山腰。遗存实例有南京乌龙山、狮子山、老虎山、石头城炮台,镇江焦山、合山快炮台。这几处炮台全部建于清末,除石头城炮台为明台式炮台外,其他均为“明台暗室”类型,即炮台位于室外露天,不设顶盖,后部设置有地下巷道、营房、弹药库等附属用房。

乌龙山炮台位于南京栖霞区乌龙山山顶。炮台整体被植被覆盖,原状不可见,现仅能看到露于地表的圆形透气孔与一侧入口。

狮子山炮台位于南京鼓楼区阅江楼景区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仅存炮位与巷道(封堵,不可进入,是否有弹药库不能确定),经过修缮后的炮位青砖平铺、内壁青砖立砌,与同时期炮台做法存在差异。

老虎山炮台(共4座)位于南京鼓楼区老虎山山顶军事储备区,无人管理。4座炮台炮位部分均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其中,1号、2号炮台的巷道现被居民用来堆放杂物;3号、4号炮台之间的巷道和弹药库无人使用,其内阴暗潮湿、虫蚁遍布,中部地表杂物堆积,墙体表面青砖酥碱、泛盐。3号炮台入口楼梯损毁,巷道中部有地表塌陷。3号、4号炮台整体由青砖砌筑而成,两个炮台由一巷道连通,巷道两侧脚部设置有弹药龛26个,营房、弹药库共7间,中部另有一段巷道被流沙封堵。炮台部分为混凝土结构,基础为4层夯土,每层厚度约10厘米。营房、弹药库与巷道之间开三通口,以便传递物品与消息。

图① 狮子山炮台

图② 老虎山2号炮台炮位

图③ 老虎山3、4号炮台之间有巷道连通

图④ 营房、弹药库与巷道间的三通口

图① 石头城炮台炮位

图② 焦山快炮台炮位

图③ 合山快炮台

石头城炮台位于南京鼓楼区石头城国防园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存炮位与巷道(不可入),保存基本完整,炮位正中还留有固定快炮所开设的卡槽。

焦山快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焦山风景区内,位于山腰,开放参观。现仅存炮位与巷道的一侧墙体,整体格局已经不完整。炮位表面混凝土风化剥落,巷道墙体青砖局部酥碱、缺失,表面苔藓丛生。

合山快炮台位于镇江京口区合山公园内,位于山顶,开放参观。包括炮台4座,沿东南—西北向一字排开,每个炮台都由炮位、巷道与一个弹药库组成。已经过修缮,整体布局与单体均保存较为完整。

混凝土炮台

清晚期开始使用碎石块、水泥、铜铁材料筑造炮台,此后更为坚固、建造更为快速的混凝土炮台成为主流。混凝土炮台的遗存实例现有江阴东山(嘴)、西山(嘴)炮台。这两处炮台均为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督建的半周式炮台,东山两座,西山一座,形制基本相同。

东山炮台现位于高尔夫球场内,位于山顶;西山炮台位于江阴大桥脚下,接近江面滩涂。均不开放参观。混凝土表面风化、开裂、剥落、霉菌滋生等状况普遍。

两炮台炮位平面呈3/4圆形,低于地面约1.5米,一侧通有巷道与弹药库,顶部以泥土覆盖。炮位中,原铁炮放置处有麻石槽排成半圆形,直径近6米,深约10厘米,宽约28厘米,槽内有方形孔3行。内圈方孔紧靠槽壁半圆齿孔,计30个;中圈方孔亦为30个;外圈方孔计32个,排列有序。石槽上阴刻有中文一至九的编号,自西向东排列,石槽应为安置火炮的传动装置的基础。

图① 东山炮台全景

从永固式的砖石炮台,到暗堡式的砖石三合土炮台,再到三合土炮台、混凝土炮台,是炮台建筑发展的整体趋势。三合土炮台取代砖石炮台,提高了炮台的韧性,防止了炸裂碎石对士兵的人身伤害。混凝土炮台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炮台整体的坚固程度,其浇筑工艺的便捷、灵活与时效性也满足了火炮从前膛炮到后膛炮,从明代重型铜炮到重量轻、射程远的清末时期快炮的发展要求,加强了海防设施的军事力量。

图② 东山炮台

图③ 东山炮台

图④ 西山炮台

图⑤ 西山炮台

江苏省内的明清炮台分布位置以苏南长江下游水道至长江入海口为主,以苏北地区为辅。这是江苏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苏北沿海都为沙土浅滩,不利于船舰登陆,而连通东南沿海的长江航道水面深而宽阔,适宜大型船舰进出,从吴淞口到江阴、镇江、南京一线都是海江防卫要地,故炮台分布集中于此。同时炮台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沿长江航道两翼重要位置和制高点呈线性布置,有位于江滩前的大小石湾炮台、山腰的焦山快炮台、山顶的老虎山炮台等。江苏地区的海防与江防相互依托,且重在入海口至长江内航道的江防。清代要塞式炮台是在明代卫所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总体的分布特征上看两代基本保持着一致性。

江苏地区的明清海防炮台建筑是一个完整连通的体系,主要从入海口到长江下游的各个沿江节点,在各地次第串联布置了多重炮台防线。而且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具有明显的时代延续性,两代海防和江防的重点地理位置基本一致,随着设计、筑造工艺技术的进步,在同样的要冲地带不断加强炮台防卫,发展出形式更加多样,材料更为先进,更符合实战要求的炮台建筑,是近代海洋防卫史的重要见证。

猜你喜欢

海防炮台江阴
魅力江阴
广州岛式炮台遗产孤例的文化景观抢救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炮台,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