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细胞癌的64排螺旋CT影像学分析

2021-01-2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9期
关键词:肾动脉皮质造影

张 静

(北京市仁和医院,北京 1026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肾细胞癌患者,纳入到试验中展开分析与探究。在上述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有22例和18例;年龄范围是26岁至74岁,年龄平均值是50.43岁;31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正常入院体检发现病灶,9例患者因临床出现血尿、腰酸腰痛入院检查,确诊。纳入标准:(1)入选对象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细胞癌;(2)入选对象均认可本次研究,签订同意书;(3)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对象;(2)入选对象应用螺旋CT检查前1周均未接受钡餐造影;(3)资料不全或是中途退出的对象。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型号为Discovery CT750 HD)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讲述检查的流程、方法等,使患者对检查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检查期间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于检查前8h左右,指导患者禁食;于检查前0.5h左右,指导患者分次口服温水,服水量最少为800ml,最多为1200ml。扫描时,明确扫描的范围是从膈肌顶开始,扫描致髂前上棘水平,设置从扫描的相关参数:将管电流设置为300mA;将管电压设置为120kV;将层厚与层距均设为5mm。常规扫描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经肘正中静脉处,用双管高压注射器将碘普罗胺注射液(ayer Schering Pharma AG,国药准字号为H20030506,规格是100ml),注射容量最少为75ml,最多为100ml。依据患者的身体反应情况,将注射的流率设置为3.0ml/s-4.0ml/s。在此过程中,于注射后30s、60s、180s三个时间段,采集患者肾皮质期图像数据、肾实质期图像数据和肾盂排泄期图像数据。其中,10例患者应用智能触发技术,在肾皮质期的肾动脉层腹主动脉实施CT血管造影,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其中管电流设置为210mA;管电压设置为120kV;层距和层厚分别设置为0.45mm、0.9mm。

1.3 图像分析与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对于扫描出的图像数据,由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接受过培训的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得出肿瘤所在的部位、肿瘤直径大小情况,同时也要分析病灶部位是否有囊变、坏死或是钙化等现象。对肿瘤CT值、正常肾皮质CT值、肾髓皮质CT值等进行扫描,对瘤体未囊变坏死部位的强化情况加以分析,依据强化范围对强化的方式、肿瘤扩散情况展开判断,明确强化方式是均匀性强化、不均匀性强化还是周边强化;明确肿瘤扩散程度是肾周侵犯、静脉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还是远处转移。

将C T血管造影的检查数据,向处理工作站进行传递、处理。处理时,采用的方法为曲面重建方法、多平面重组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方法和容积再现方法等。在处理期间,对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肾动脉解剖的具体形态加以观察。其中,需要着重观察肿瘤、肾段动脉的关系;肿瘤血管、亚段动脉分支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试验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检验方式为单因数方差分析,对不同期肾皮质CT值、肿瘤实质CT值和肾髓质CT值分析,彼此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CT检查结果

40例患者经检查后,均确诊为单发。其中,有25例患者为左肾单发,15例患者为右肾单发。有10例患者为肾上极,18例患者为肾下极,7例患者为肾中极,5例患者累及到全肾。有10例患者的病灶呈类圆形,21例患者的病灶呈分叶状,9例患者的病灶为不规则形。有5例患者为实性肿瘤,32例患者为囊实性肿瘤,3例患者为囊性肿瘤。经过CT平扫后,发现22例患者肿瘤密度呈不均匀,密度影混杂,具体如图1所示;10例患者呈低密度影,8例患者密度影与肾实质类似。

CT增强扫描如图2、图3所示,扫描发现强化方式为均匀强化的患者为6例,不均匀强化的患者为29例,周边强化的患者为5例。由于肿瘤的生长程度存在差异,皮质期的强化幅度不同。4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现象,其中有4例病灶含钙化灶。肾周侵犯、静脉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例、2例、4例和1例。

2.2 分析10例CT血管造影结果

10例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根据三维图像可清晰观察到患者腹主动脉解剖结构、分支血管解剖结构。肾亚动脉及分支中可分辨1mm的血管,用于对肾动脉分支起源、走行与形态的判断。在上述患者中,肾动脉血管发生变异的患者为5例,其中有4例为左肾迷走动脉,1例为右肾迷走动脉。

3 讨 论

肾细胞癌,也称之为肾腺癌。流行病学显示,肾细胞癌在肾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达到85%[1]。作为高发肾脏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期间多表现为腰酸腰痛、血尿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损害患者的泌尿系统,且使癌细胞发生转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及时发现病症并根据检查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是极为有必要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64排螺旋CT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该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能够缩短扫描的时间,从多期扫描角度实现对患者体内病灶的全面探查,对于提高癌症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肾细胞癌均为单发,其与临床中所阐述的单发率高于多发率相一致。同时,肾细胞癌以肾上极、下极为主,经平扫后发现其形状多为分叶状。部分患者肿瘤密度影混杂不均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或是淋巴结转移等导致的。由于肿瘤的生长程度不同,在肿瘤皮质期,可能会出现强化区,所以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是极为有必要的。在肿瘤高强化区,小泡状结构、血窦结构比较丰富,皮质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强化现象,其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的强化程度比较接近。对肾实质期实施CT增强扫描,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灶周围的微小肾癌、肾静脉受侵情况;对排泄期实施增强扫描,可有效实现对输尿管、肾盂受累情况加以判断。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可以比较直观和准确的将患者血管解剖、变异分支情况加以显示。同时,从不同角度对肾肿瘤及毗邻关系加以观察和总结,从而制定出比较合理的临床手术方案。在研究结果中,对10例患者实施CT血管造影,发现有5例患者肾动脉血管发生变异。综合来看,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能够用于对患者手术前的肾血管解剖、变异评估,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肿瘤供血动脉、肾血管及变异分支的有效处理。其作用突出体现为,能够避免患者在手术中出现损伤集合系统,控制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可起到辅助性作用,能够有效提示出肾细胞癌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发病大小、发病形状及是否有坏死或是囊变的现象,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肾动脉皮质造影
肾动脉供血形式与DeBakey Ⅲ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萎缩的关系探讨
血压“飙升”或因肾动脉狭窄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
血压“飙升”竟是肾出了问题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皮质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