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21-01-21黄威
黄威
摘要:结构性心脏病是一类心脏各结构改变所造成的心脏病理生理变化的心脏以及心脏大血管疾病的统称。根据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和疾病特点,结构性心脏病可以分为间隔缺损、瓣膜疾病、心脏大血管狭窄或者阻塞、异常通道形成以及其他解剖结构异常,例如心房颤动异常增大的左房左心耳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在外科手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介入外科治疗技术有风险小、恢复快、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现在,介入外科治疗技术也得到患者的认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为了能够及时地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对介入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相关护理介绍。
关键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护理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本次选取的患者中,女患者35例,男患者45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43.33±3.2)岁。疾病类型:8例二尖瓣狭窄(MS)、12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肺动脉狭窄(PS)、4例冠状动脉屡、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S+PDA、8例PS+ASD、4例ASD+PS、4例ASD+PDA、4例VSD+PDA。主要出现的并发症有出血、血肿、心律失常、股动静脉屡、头痛等。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及时采取护理干预。
1.3评判标准
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是否产生出血、血肿、心律失常、股动静脉屡、头痛等并发症,对产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是否有所好转。
2.结果
表1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ASD类型患者发生并发症为7例,PDA类型患者为4例,ASD患者有1例,PS患者有2例,MS患者有2例;主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和头痛(如表1)。经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无死亡病例。
3.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术中导管刺激、术中操作不当等导致心肌水肿,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主要有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等临床表现21。对于该类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术后保持对患者心律的监测,注意观察其心律、心率变化情况。手术后,若患者出现心电示波P-R间延长超过0.2s,心室率低于40次/min,长间歇超过1.5s,代偿间歇不等或心率超过100次/min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以便及时予以处理。房室传导阻滞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在术后常规给予3至5天的激素,以免心肌水肿而导致心律失常。如果患者已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可每天常规应用激素,并给予维生素C、营养心肌等药物,必要时可对其进行临时起搏器的安装,直到转为窦性心律。
3.2术侧下肢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对于足背动脉搏动主要进行术后触摸足背动脉,以此来缓解并发症。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该记录好患者双侧的足背动脉搏动,便于与手术后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异常。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后要再次触摸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以及患者双侧皮温,检测与手术之前是否一致,如果皮温比对侧凉活着足背动脉搏动比较弱,护理人员要把砂袋撤除,再次进行触摸比较,看是否有所好转,如果情况还是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泵人尿激酶溶栓或者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可好转;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下肢动脉栓塞,这时,在手术后5天左右要进行溶栓处理。
3.3残余分流溶血的护理措施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液颜色,并取尿标本,注意查看尿液颜色,以便及时发现残余分流的重点。若尿液中可见血尿,或尿常规报告显示大量红细胞,应尽快告知医生。对于出现残余分流者,既要留意其尿液颜色、尿量,也要留取尿液进行对比,并注意及时补液,可给予碳酸氢钠达到碱化尿液的效果;注意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并行超声检查观察尿液的残余分流情况,早发现、早治疗。
3.4股动脉静脉屡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护理措施
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密切的观察,查看伤口处是否有包块、压痛、淤青等情况,患者的听血管内有没有杂音,如果患者的手术穿刺部位疼痛,按压时感觉有硬块,要及时告知医生让其进行处理。如果情况严重可使用超声检查是否存在动静脉屡或假性动脉瘤。如果发现患者是假性动脉瘤,可以进行导管室凝血酶封闭术治疗。
3.5封堵器脱落的护理措施
封堵器脱落一般出现在术后48小时内。因此,术后早期应保持对患者心律的密切观察,多听患者主诉。术后第1天,可对其行超声、X线检查,以了解封堵器的具体位置。术后若患者心电波频繁室早或房早,且患者主诉心慌、胸闷,且听诊可发现杂音,应迅速告知医生,并进行床旁超声,明确封堵器位置,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3.6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的护理措施
穿刺部位出现出血、血肿,也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比如未严格制动、术中压迫止血时间不足、绷带过松等。所以,认真做好各种术中宣教工作非常重要。术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排便,告知患者砂袋加压的重要性,叮嘱患者术后尽可能不做腹压增高动作,避免出血。手术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的血压监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过高而引起出血。此外,还要增加巡视次数,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伤口情况,减少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的可能性。
3.7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护理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是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易患的并发症,发生可能原因有: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心率快,导致缓激肽或前列腺素释放而刺激心肺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异常反射。②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或者术中出血及术后禁食都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引起神经系统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兴奋迷走神经而产生迷走反射。③拔管综合征:术中穿刺、进鞘、拔管引起的疼痛均可导致患者迷走神经兴奋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备齐常规急救物品及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备发生意外的抢救,拔管过程注意和患者互动交流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紧张情绪,注意拔管技巧,动作要尽量轻准稳。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心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的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的介入术进行治疗。目前,心脏介入术发展快速,屬于有创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式。对行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要注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地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减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智,徐东进,陈维,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7例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04):207-211.
[2]周海艳.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