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朗诵之篙,向情感更深处漫溯
2021-01-20陈菊
【摘要】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朗诵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方式。文章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反思、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朗诵的习惯,提高学生朗诵积极性,发展学生朗诵各类文本的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自主创作朗诵资料,从而升华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朗诵;情感;实践;阅读;培养
作者简介:陈菊(1977.03-),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前言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课堂观察、在网上查阅资料、跟其他教师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朗诵的基本认识、对当前朗诵教学的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有哪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朗诵训练的方案。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诵教学研究前,需经过大量实地采访和研究,目的是结合朗诵教学实践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朗诵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重视经典诵读,践行朗诵教学的意义及价值
从国家角度来说,2018年颁布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给经典诵读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彰显了国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朗诵教学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各种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广大师生、家长及热爱中华经典文化的普通大众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文化活动中。各學校纷纷打造诵读品牌,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诵活动,还开设了相关的诵读课程,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诵读资源。
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都体现了国家对经典诵读部分的教学的重视。比如,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对于朗读教学提出了各阶段的要求。其中,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的古代诗文数量不断增加,各学段的学习目标各不相同,且诵读教学目标不断细化的细节也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充分重视。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朗诵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呈现,舞蹈、音乐、服装等各种艺术要素的组合能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在诵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体的诵读作品,真切品味到各种人物形象,不断积累内心的情感,在抒发情感的同时陶冶个人的艺术情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亭台楼阁,触摸到康桥静淌的河水,经历长亭外的道别,让学生丰富想象力,体会情感美,感受不同的意境美,再现各种动作美、造型美等等。学生感知美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而朗诵就是源源不断的审美源泉。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个性及心境,可以不断产生共鸣,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二)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
优秀的经典诵读作品中包含朝代兴衰、人情世故、社会更迭、灵魂思考等内容,能够给绝望之人以希望,给泥淖中的人以慰藉。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有所思考和感悟。语文教师在这时引入朗诵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带领学生了解诵读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履历,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深刻领悟。在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高品质的朗诵资料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提高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改提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朗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在朗诵学习中需要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还要将听到的诵读范例进行模仿展示,能够提高倾听能力。学生认真体会朗诵节奏,调整语速的快慢,用声音的强弱配合各种肢体动作呈现文学作品,能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能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阅读习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生在朗诵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被声画结合的现场所感染,能够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在正音正字过程中为后期背诵打下基础。另外,朗诵教学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经典诵读作品是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的缩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使学生的思想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绝佳的境界。
三、高年级朗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一)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的问题及表现
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目标意识薄弱,朗诵教学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为花很长时间展开朗诵细节教学或者花很少的时间进行课堂朗诵,还有可能一笔带过,很少能够明确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按照相应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实施教学。此外,在目标性不强的朗诵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朗诵评价不清晰,评价的导向性不够明确,朗诵教学的方法单一、机械、空泛等,朗诵评价不够及时,评价缺乏机制性,只是用“感情不够丰富”“朗诵的声音不洪亮”“朗诵的语气不对”这类空泛的语言评价,很难让朗诵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朗诵教学不能只注重声音形式的指导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只重视朗诵技巧的传授而不关注对语言内涵的挖掘,这样的朗诵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对朗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教材中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可能会出现朗诵教学处理不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朗诵教学中以讲带读,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现场朗诵的机会,学生对于朗诵文本的理解大多来自教师的讲解而非自己的感悟所得。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不尽如人意,在朗诵示范中普通话不标准,语调不够优美流畅或不具有感染力。语文教师无法做好示范就用多媒体文件来代替,而学生一味模仿,很难实现富有特色的朗诵。这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学生在朗诵学习中的问题及表现
高年级的学生对朗诵概念认识不清,不了解诵读经典对自身的影响和价值,他们经常把朗诵误认为读。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表情夸张,像是在进行一场表演;或把朗诵和念混为一谈,充满抵触心理,像是在应付一份苦差事;或装模作样地模仿成年人的腔调和语气,语速极快,甚至听不清在讀什么,没有融合自身的情感,语气、语调缺乏感情。学生对朗诵学习的内涵认识不清,往往很难获得相应的收获。朗诵学习中的机械模仿或“虚情假意”都无法真正传达出朗诵者的思想情感,也很难和作品产生共鸣。
在朗诵教学中,学生还常表现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在朗诵中存在侥幸、偷懒心理。而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多朗诵的文章需要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活动,才能获得其中的真谛。学生在朗诵学习中容易懈怠,在集体朗诵时开口不出声音,朗诵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需要创造愉悦、开放、民主的诵读环境,尝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朗诵,让学生真正享受诵读的乐趣,进而主动朗诵,享受朗诵。
四、优化高年级朗诵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提供朗诵平台,开发朗诵资源
当前,语文教师在高年级朗诵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在课前预习中朗诵,在课堂课文教学中朗诵,在课外拓展阅读中鼓励朗诵等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持续的朗诵学习。而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应当合理开发朗诵资源,不仅让学生充分诵读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诵读课本经典美文内容,而且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补充新颖的朗诵资料。例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西洲曲》时,除了朗诵这首诗,还可以编排《荷塘月色》《爱莲说》《莲的心事》等朗诵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诵。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和选取相应的朗诵资料,并给学生做好示范,如选取与屈原有关的诗歌《漂给屈原》《我爱这土地》《九章·橘颂》《可爱的中国》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创作中感受朗诵的乐趣。
另外,教师在朗诵教学中还要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诵活动中展现自我,锻炼朗诵能力。校园中一切与语言有关的宣传活动都是朗诵教学的重要平台。例如,学校的广播、迎新活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文艺晚会等,都是推广朗诵的绝佳机会。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举办以朗诵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文化艺术节,学生在朗诵表演中穿插各类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内容,充分展示朗诵学习的成果。
(二)珍视学生独特感受,顺应个性化朗诵趋势
在朗诵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能为朗诵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教师根据朗诵材料设计朗诵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朗诵教学的方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长相思》《少年中国说》《父爱之舟》《落花生》等课文所承载的感情内涵各不相同,有些文本需要学生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进行吟诵,有些则需要用娓娓道来的语气去诠释,还有些需要用激情昂扬的语气进行演绎。个性鲜明的朗诵文本需要相应的朗诵场合,需要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诵。每一位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不断丰富个性化诵读形式,并借助各种辅助手段,提高诵读效果。比如在个性化诵读中加入音乐效果,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朗诵中产生审美共鸣;用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描述自己的文学世界。
朗诵比赛也是促进个性化朗诵的良方。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以赛促读,以诵促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学生努力纠正读音,把握节奏,练习停顿和语气,从而诵出个性,赛出精彩。例如,在《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朗诵教学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朗诵学习,并布置诵读作业。学生发挥各自所长,明确分工,一位学生负责总体规划朗诵的演讲稿内容,一位学生负责组织其他学生在课下进行训练,其他学生负责统筹小组成员的服装、道具及朗诵的配乐等内容,还有在朗诵中扮演主持人或念旁白等等。同样一篇诵读文本被不同的小组加入各自的理解,在学生的再创作中熠熠生辉。
(三)在朗诵教学中针对不同文体投入不同情感
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朗诵文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语文教师在对不同文体进行朗诵教学时,要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真情实意融入文学作品中。
高年级朗诵教学中的诗歌朗诵要从艺术性出发。诗歌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大多没有平仄的限制、押韵的束缚,也没有字数的要求,学生更能真切直观地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变化。现代诗歌朗诵有一定的层次感,每个单节、多节中划分有一定层次,情感或递进,或相互关联。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只有带领学生分层次地体会每一节所传达的情感,让学生不断调节语气,增强情感,才能更好地传达诗歌朗诵的整体基调。
教师在针对散文进行朗诵教学时,要以情境创设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朗诵情感。散文以抒情和叙事为主,主题广泛,篇幅不长。语文教师选择不同类型的散文进行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心灵启迪。教师可以创设与散文中的意境相似的情境,构建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例如,《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教师在进行朗诵教学前,可以带领学生回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生活片段,使学生重温家庭活动中的某一次经历。在场景联想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具体场景不断理解文章的情感。比如读“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这句,要读出母亲亲切、柔和、商量的口吻,语气刚开始稍扬,然后逐渐减弱,拖长缓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身边最熟悉的人,模仿课文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逐渐体会诵读的情感。
在小说类文体朗诵中,教师要重视立体型朗诵,让学生用朗诵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牛郎织女、孔乙己、林黛玉等个性鲜明,学生在朗诵中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乐,把书面的人物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在朗诵中更要细致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情景变化和人物形象前后对比,读出人物心路历程。
五、结语
在朗诵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解决朗诵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优化细节,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发现朗诵之美,彰显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徐阳春.教学千法“读”为本——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7(A1):66.
黄香英.浅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0(15):33,35.
艾亚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华少年,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