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解学情的点滴做法
2021-01-20朱萍
【摘要】我国现在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教育的背景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与学习能力都不同。全面了解学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了解学情;全面测查;及时反馈;预设生成;课堂提问
作者简介:朱萍(1968.10-),女,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一级教师。
学情是制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扫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他们薄弱的地方,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运用的综合素养。
一、了解学情,从全面测查中获知
小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面临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相同的,但是每个学生达到目标需要的时间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起点不同。为了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原有的认知起点。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全面动态测查的方法,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新知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认知达到什么水平等等。
如,笔者在执教“可爱的泥蔬果”一课前,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单(表1)。
从测查的结果得知,学生对水果类写了很多,但是对蔬菜类写得比较少。什么原因呢?笔者访谈了一些学生,了解其原因。有的学生说他很喜欢吃水果,妈妈经常带他去水果店购买水果,看到了很多种类的水果,颜色鲜艳,形状又漂亮,所以对水果了解得比较多。蔬菜类为什么写得少呢?有的学生说不太喜欢吃蔬菜。有的学生说看到新鲜蔬菜的机会少,早上去上学时,奶奶还没有去买菜,晚上回来时,奶奶已经烹饪好了。还有的说平时不喜欢观察蔬菜。从访谈中可知,学生对蔬菜类写得少的原因是不喜欢吃蔬菜,不注意观察蔬菜的外形和颜色,渐渐对蔬菜缺乏了解,缺少对蔬菜的一些基本认知,加之家长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对蔬菜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捏出的蔬菜形状和颜色与实际的差距就比较大。
于是笔者就反思在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并对预学单进行了改进(表2)。
改进预学单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水果和蔬菜的颜色、形状通过先认识、再写、接着再画,最后在班上交流。这样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对自己需要制作的蔬菜和水果已经有所认知,对水果和蔬菜的外形和颜色也有了构想,制作时就得心应手,捏出的蔬菜和水果既形象,又逼真。
了解学情不是走过场。在教学前,由第一次的课前全面测查到第二次的测查改进,是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了解。这种测查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水果和蔬菜的颜色和形状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建立起对蔬菜和水果外形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建构形状和颜色的模型,构建学生认知领域中蔬菜的样子,这样学生在制作时才会胸有成竹。了解学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学情,课堂才不会出现学生认知脱节的情形;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造成学生的认知与知识之间联系的间断。
二、了解学情,从及时反馈中得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约15分钟,时间长了,在没有新的信息的刺激下,思维会产生一种倦怠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承认,其思維会再次活跃。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采用跟进式的及时评价,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的反馈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平时最容易被忽视的中等生,同时在反馈过程中要得到学生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是至关重要的。大面积及时反馈是教师课上及时反馈学生习得的第一信息源。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如,学习《不倒翁》时,在课堂制作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不倒翁的制作。笔者想了解学生制作到哪一步,了解学生完成的整体进度,于是就采用大面积及时反馈的策略,让已经完成的学生起立,有一些双面胶没有粘好也起立了。这样的反馈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起立的学生会给没有做好的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压力,打击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挫伤制作积极性。课后笔者就思考通过什么形式既能达到真实的效果,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接受,还能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笔者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尝试改变这一反馈形式。课前给学生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片放在他们的课桌上。已经完成的,桌面上摆上红色圆片;还有一点没有粘的,桌面上放黄色圆片;做了一半的,桌面上摆上绿色的圆片。笔者提问:“如果老师再给你1分钟,能完成吗?”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用1分钟完成剩下的制作,完成好的进行装饰。这时,笔者再次进行大面积反馈:把做好的不倒翁放在底板上,端起来。这时班上只有几位学生没有完成。这两次大面积反馈,既让教师及时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制作情况,又让已经完成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没有完成的学生抓紧1分钟时间加快制作速度,也能摘下胜利的果实。这样的反馈对学生是一种触动、一种鞭策,既让学生不失脸面,又是一种鼓励,还能让每位学生的潜力得到挖掘。于是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体验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使学生在活动中投入真实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自豪感。这样的及时反馈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调动了学生的动力。总之,教师可以在反馈中,在活动中获知学情。
三、了解学情,从设置生成中预知
在课堂教学时,对每一课的教学,教师心中都有一个预设的生成性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情的变化,教学目标也随着变化并调整。不同的班级,学生实现预设目标的时间也会不同。
如,教学“我们的出行方式”这一课时,笔者设计的任务单如下(表3)。
在预学中,学生列举常见的交通工具时,对越是环保的,说的缺点越多,优点很少,这跟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有关。近年来社会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骑行自行车的人数在下降。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小轿车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日常出行乘坐小轿车的次数比较多,不会被太阳暴晒,不会被雨淋湿,能获得舒适的体验,其心中自然没有想到:如果人人都乘坐小轿车上学,那么城市的交通将变得非常拥挤,也不明白政府、学校提倡绿色出行的意义。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明白绿色出行的意义。
于是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出示一组图片:节假日高速堵车的情景;文昌阁某一时间段车流的情况;放学时段校门口道路拥挤的场景。学生看到这一组图片后,心中的感受明显不同。接着填写预学单:你了解哪些交通工具,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学生知道小轿车方便,速度快,也会造成交通拥堵,于是内心感受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些想法。学生再进行汇报时,对自行车、公共汽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优点说得多,缺点说得少。
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的认知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认知状况有目的地提前干预,利用图片、视频等更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这样,学生的生成效果才是客观的,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当预设的目标学生没有办法达到时,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四、了解学情,从问题回答中悉知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认知起点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如,教学“我们拥抱春天”一课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表4)。
根据学生选择的类别进行同质分组。这样,有相同需求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里,他们既可以一起收集资料,也可以进行讨论、筛选,有利于小组内交流和合作。
第一组学生收集的是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他们举出了四类。第一类:充满生机的春,如万象更新、春笋怒发、春风一度、春色满园、春和景明。第二类:五彩缤纷的春,如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第三类:带来希望的春,如沂水春风、大地回春、欣欣向荣、春雨如油、寒木春华。第四类:催人奋进的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二组学生收集的是描写春天的诗歌。第一类是以“春”字开头的诗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二类是描写春雨的诗歌,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三类是描写春树的佳作,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萬条垂下绿丝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第四类是描写春花的诗句,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就可以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基本了解,知道哪些学生选择的是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哪些学生选择的是有关春天的诗歌,哪些学生选择的是有关春天的树木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认知进行选择,然后进行收集。从学生选择的类别能看出学生的喜爱程度,也能看出学生擅长的方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比如喜欢优美词语的学生,就选择收集描写春天词语的资料。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仔细阅读这个词语的意思,感受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喜欢朗诵诗歌的学生,受到古诗文的影响,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收集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吟诵,一边欣赏。学生收集的时候先要看懂这一句诗的意思,弄明白好在什么地方,反思古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歌,诵读多了,自然而然地会尝试写一写。
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对学情的了解。学情是教师教学的生命线,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测查来了解学情;通过及时评价学生的认知以及大面积反馈,倾听学生交流,调整教学内容,获取学情信息;也可以通过在备课中预设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干预来关注学情,提出课堂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有关学情的一些信息。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了解学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了解学情可以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