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稚化思维角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1-01-20王祝群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探讨小学数学

王祝群

【摘要】稚化思维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形态进行模仿,将熟悉的知识陌生化处理,揣摩学生的学习心态,降低自身思维频率,使之与学生思维同频共振,感受学生的心智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形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稚化思维;小学数学;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稚化’思维教学策略研究”(2019JK13-L194)阶段研究成果,作者为课题核心组成员。

小学生的身心状态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直接影响到其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注必不可少。可以明确的是,小学生处于思维发育阶段,与成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知识很简单,这是成人多年学习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但换做小学生思维,知识就变得抽象而复杂。因此,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或学习困难,使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降低自己的思维层次,自觉站在学生的水平和方向去思考、分析,保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同频。这样才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从而从根本上化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处,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思其所思,保持同频共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由于年龄、阅历不同,思维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就要认识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对症下药。通过运用稚化思维,教师便能自然而然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更为可靠的教学引导。教师主动降低自身的思维层次,伸出思维触角去触碰、探知学生的思维领地,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知学生思维运转的缘起和过程。当学生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要转换教学地位,成为学生思维的引领者,利用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思维活跃、取得进展时,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并督促学生自省,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探讨。总之,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实现思维的同频共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比”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于“比”的知识的掌握较为被动,这与其思维发展状况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学情,从學生困惑的角度出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对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特长兴趣小组中,美术组与书法组人数一样多,请问美术组和书法组人数的比是多少?”学生刚刚认识“比”,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习题中,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学习探究处境的窘迫,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题目中找不到两个具体的数量,仅凭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去求比,显然是缺少条件的,假如能够获知两组的具体人数,这道题目就能轻松解决了。

教师以此为抓手,对题目进行了改变:“学校特长兴趣小组中,美术组与书法组人数一样多,都是50人,请问美术组和书法组人数的比是多少?”学生轻松地完成题目:美术组50人,书法组50人,两组的比是50∶50=1∶1。以此为基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到,将兴趣组的人数假设为“1”,就可以直接得出最后结果。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再展示另一道不含数据的求比关系题,帮助学生巩固解题方法,使其能够将比的求解建立在理解“比”的知识的基础上。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仍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和学生保持同频共振,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全新的认知结构,使问题简单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以疑质疑,诱导学生探索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状态由迟缓变为活跃。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稚化思维角度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可从学生思维障碍处入手,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抓住学生知识理解的误区,有意识、有目的地制造思维疑惑的环境,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所探究的问题进行适时质疑,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疑问,推动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探索,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有疑必问,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在教师积极适宜的引导之下,学生的质疑思维更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构建优质的数学课堂。

例如,“百分数”一课中,看似稀松平常的百分数其实暗藏玄机,在不经意间,以最简单的形式绕“最远”的路,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以运转思维,产生学习困难。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新税法对个税起征点做出了调整,由原来的3500元调整为5000元,即个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不再征收个税,超过部分则分段计税:0至1500元按3%收税;1500至4500元按10%收税;4500元以上按20%收税。徐叔叔五月工资纳税425元,请问他五月的工资总额为多少?”初读题目,学生不知所措,其思维的发展现状使得其学习思路难以打开,缺乏问题探究的方向指引,从而难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对于逆向思维运用存在明显的困难。

这时,教师应理清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思维障碍入手,提出一系列问题:“(1)分段计税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2)分别计算工资为5600元、6600元、8600元时,需纳税多少元?(3)当纳税金额为36元、335元、1150元时,分别对应的工资总额为多少?(4)纳税金额为425元时,对应的百分比为多少?所对应的工资总额为多少?”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作出了关键的指导。但是问题具备一定深度,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无法全面解决。因此,教师提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明确分工,展开有效的交流、探讨,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合作实现了学习想法的分享和交换,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彰显了自主探究的价值。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限时,教师从学生思维角度入手,巧妙地稚化思维,层层分析学生的疑难,将问题设置于思维的受阻点,让学生逐一思考、探索,帮助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使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线,充实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暴露错误,以防学生出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错误偶有发生是较为正常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出错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错误对学生进行教育,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对症下药的前提是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帮助学生找出思维出错的原因,强化学生认识和分析错误的能力,提高学生“免疫”水平。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切好”学生思维的脉搏,让学生将思维错误充分暴露出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了解学生的思维走向,为学生创造纠错、改错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与小组合作等形式对知识展开探究,暴露思维路径,针对错误原因展开探讨,并展示反思路径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纠错、改错的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在学生基本掌握这一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置相关的巩固环节,帮助学生通过题目的练习和知错、纠错这一过程,加强对线段知识的认知与运用。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置相应练习:“(1)请用直尺将图示中的两点连接成线段,认真观察、分析,连接两点能够画多少条线段?(2)图中出示三点,两点间画线段,最多能画多少条?画出的图形是什么?(3)图中出示四点,两点间画线段,最多画出多少条?”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会很轻松地解决,但第三个问题,学生会受前两个问题的局限,出现思维错误,认为四点只能画出四条线段,且围成一个四边形。

教师在讲解第一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任意两点间都可以连接成一条线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在做第三题时,学生就会想到,不仅仅四边形外侧的两点间可以连接,两个对角的点也可以连接成线段,那么四点最多能够连接成的线段就是6条。教师对学生的出错点进行预判,使学生在做题时能够提前关注和思考同类型题目,避免典型错误的发生。这样,学生才能有效而全面地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易错点重点加以强调、分析,引发学生对易错点的重视,使学生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展开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阻止了不必要错误的发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难其所难,同感解题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知识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关联性,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己不擅长、甚至难以理解的部分,而攻克难题一直是学生日常数学学习中需要经历和突破的环节。学生在解决數学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发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增强成就感。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会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向学生传授化难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就像一场魔术表演一样,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但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体会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思维困境,找到符合学生思维的理解角度以及适合学生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一些难题的讲解中,教师如果和盘托出答案,学生就会失去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陷入思维困境,并肩作战,共同探索解题过程,一起感受解题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对于其中的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间的关系,学生常觉得毫无头绪,难以理解。教师可先出示题目“0.8×3;2.35×3”让学生计算,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并猜想两者间的关系。讨论过后,有学生提出:“积的小数位数应该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一样的。”一部分学生持支持意见,仍有部分学生不确定。为了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找出难点之“难”,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教师继续出示题目“4.76×12;2.8×53;103×0.25”。学生计算后得出猜想是正确的。接着,教师又出示题目“0.8×3;2.35×3;1.75×4;1.28×5”。学生发现,有些题目的计算结果与猜想产生了冲突。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找出原因。经过认真分析,学生发现,个别题目中两个因数的乘积末位为0,在书写的时候就省略掉了,所以猜想是正确的。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探究,在学生的思维不能到达之处,巧妙地稚化思维,变身为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探究,找出了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了正确认知,实现了思维的有效碰撞。

五、激活体验,化复杂为简单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真实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是复杂而抽象的。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亲自参与并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方法的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思维稚化过程,与学生一起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爱上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米和厘米,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单位。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单位的理解,教师可稚化思维,与学生一起探讨《熊出没》中熊大和光头强的身高问题:“高2米的熊大与高160厘米的光头强一起来到森林保卫处比身高,大家帮他们比较一下,他俩谁更高一点呢?”学生争抢着回答,有的说熊大更高,有的说光头强更高。教师分别找两位学生说一说他们各自的理由。“因为160大于2,所以光头强高。”“不对,动画片中明明是熊大高一些。”在两位学生争论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数量单位进行对比。这时,有学生提出:“米和厘米不是统一单位,所以不能直接比较2和160,要将它们转化为统一单位比较。”

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单位时,教师降低自身思维的高度,使思维稚化,与学生一起探讨喜欢的话题,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识别、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合理进行思维稚化,调整教学的步调和方向,使学生的学习动态化生成,强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陶.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5.

[2]尚盼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23.

[3]刘柱源.基于创新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85.

猜你喜欢

探讨小学数学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