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2021-01-20叶士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全科职业

叶士舟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滁州 239000)

新中国以来到20世纪末,我国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承担。当时尽管没有“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说法,但是大部分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能够胜任小学大部分学科的教学,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师培养方案中,也要求中等师范教育要文化课、专业课和艺体课并重,加强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阶段教育的全方位知识和技能。可见,当时的中等师范教育并没有按照分科方向培养,学生不仅学习语数等文化知识,音体美样样不缺,毕业生进入小学以后,也不固定某门学科的教学,往往是小学缺乏什么老师就从事什么课的教学,被教育界戏称为“万金油”式的教师。

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转变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方面当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师范院校的数量总体不足;另一方面,当时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较低、艺休类教师缺乏。因此,教育部做出了调整师范院校结构的总体布置,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通过“转、并、升”等方式加快转型,部分原来基础较好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院校,部分就近和原有高校进行合并,还有一部分改为中学或者职业中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万金油”式的中师生淡出人们的视野,小学教师改为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专科生甚至是本科生来担任。

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专科生或者是本科生进入小学任教,带来了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快速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进入小学教师的岗位以后,并没有让教师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很多学校管理者发现,专科甚至本科毕业的教师还没有原来的中师生好用。究其原因,是因为高等师范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分科式教学模式,分专业培养语数音体教师,淡化了小学教师的“全能全科”属性,毕业后只能胜任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小学教育“一专多能”的现实需求难以对接。由此,人们开始怀念“万金油”式的中师生,于是“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梳理

近几年,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成为热点,一方面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另一方面是目前农村小学“被动小班化”的现实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国家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推动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早在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教师能够胜任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一文件虽然没有正式提出全科教育的概念,但事实上已经要求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全科教学的能力。2012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可以采用委托培养等方式,扩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小学全科教师”的概念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指明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在这一文件中,要求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以满足小学多学科教学需求,至此,全科模式成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主流。

在相关“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指导下,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出台了“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实施细则。最先进行改革的是湖南省,2006年推出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随后,江西、浙江、湖北、广西、重庆、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市先后进行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实践。安徽省也在2015年进行了相关实践,省政府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决定通过五年时间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从2016年开始,每年定向招收2500名左右的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学生入学之前和当地政府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以后直接解决编制,分配到指定的乡村学校任教,以本土化的“一专多能”形式,解决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缺乏问题。

二、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核心素养的分析

随着各省纷纷开展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实践,学术界对其研究也逐渐增加,在“小学全科型教师内涵”“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价值”“小学全科型教育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在实践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在目前没有统一“小学全科型教师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各师范院校实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更要求教师的培养要借鉴核心素养理论,重构师范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质。对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结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们提出了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作为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社会性素养、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性素养和不断提升自我必备的拓展性素养。

(一)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社会性素养

社会性素养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更是一个教师发挥其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小学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理性的科学精神以及健康的生活状态,才能发挥好教师的良好引领作用,满足小学生的向师、向上的心理需求,才能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1.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现代社会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名教师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只有具备人文底蕴的教师才能用自身的人文情怀和修养感染学生。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既要掌握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满足小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和全方位的发展需求,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有效应对乡村教育的艰苦环境。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它超越知识本身,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样是教师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素养”[1]。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科学精神,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事事要求标准答案,学生就很难养成质疑、批判、思考、求真等科学精神。只有教师具有科学精神,不受书本的禁锢,习惯独立思考,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健康生活。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是学生的心路引领者,很难想象一个厌倦生活、精神世界匮乏的老师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乡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师资的相对不足,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教师要学会正确的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形成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用教师自身的健康快乐带给学生幸福的体验。

(二)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职业性素养

教师的职业性素养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基本素养,它是完成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素养,它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职业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

1.职业理念。职业理念是职业行为的先导,什么样的职业理念决定了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理念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上,即要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会影响国家与社会发展以及家庭幸福的事业,只有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为乡村教育做出应有的奉献;其次,教师的职业理念表现在对教育行为的观念上,即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独立的人、未成年的人、发展中的人”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形成正确的反应和行为决策;最后,教师的职业理念表现在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上,即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能够严格对照教师职业的行为标准,做到身正示范、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品行的形成。

2.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指教师从教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区别其它职业的独有知识,它由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两部分组成。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一方面要掌握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了解现象、提示规律,从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掌握相应的多学科知识,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多科的知识,胜任全科型教师的职责。“要在语数英等知识性学科中有一门主要擅长的学科,在音体美等技能学科中有一门专长,并且能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加以整合,整体把握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2]。

3.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按照教学工作进程,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课堂和其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和激励能力、形成教育合力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不断自我提升的反思与教科研能力等。

(三)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拓展性素养

一名教师由合格教师到熟练教师最终发展到专家性教师,需要教师能够自觉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实践中反思、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具备拓展性素养是关键。拓展性素养包括自主发展、职业创新、实践反思三个方面。

1.自主发展。师范阶段的职前教育,只能解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问题。进入职场后,能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离不开自主发展能力。而自主发展能力需要在师范教育阶段就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不断自主发展的意识,尽早的养成人生与职业规划能力,学会自我认识的方法,形成自我监控的习惯。

2.职业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新一代青年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需要摆脱唯书本、唯教材的观念,敢于根据当地的乡土特点,对书本和教材进行拓展和创新,开发乡土资源,利用全科教师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目标。

3.实践反思。实践反思是教师前进的动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要求教师能对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反思,并解决问题。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要学会“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3]这一反思方式,时刻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主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

三、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为了确定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对照1999年中等师范的课程设置(表1)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中师培养模式中,课程的设置尽管没有明显培养学科教师的痕迹,但此课程设置,对教师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了社会性素养和职业性素养方面,拓展性素养几乎是空白。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根据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构建针对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表2)。整个体系分为三个方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分为:历史文化课、科学技术课、艺术健康课;专业课程分为:教育理论课、学科知识课、教育能力课;拓展课程分为:职业规划课、创新能力课、实践反思课。

这一课程设置,增加了通识课程的范围,满足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社会性素养的发展需求;在传统中师职业能力(如书法、教师口语)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全”的需要,增加了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提升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职业性素养;新增了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等拓展性课程,满足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拓展性素养的培养要求。

表1 三年制中师课程设置与核心素养对照表

表2 乡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设置与核心素养对照表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全科职业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教师作品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刘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