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

2021-01-20车雪莲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态度量表个体

车雪莲,金 玲

(1.合肥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引言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学前阶段是终身发展的启蒙阶段,是形成其个体的价值观、态度、技能、行为和习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各项能力与技能学习与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若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不仅能满足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能为社会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后备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44-50。 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论中提出,家庭是对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微系统[2]。学前儿童正处在态度和行为的形成时期,家长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人物,对其态度和行为习得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通过家长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的引导,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概念,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为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正向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人群环境行为进行调查,考察我国学前儿童对于环境行为习得的家庭环境,并探究影响该人群环境行为的因素,分析其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不良环境行为的根源,以期探索增强其环境行为的最佳途径,进而为当下的学前儿童树立良好的家庭学习榜样,为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一)生态行为

环境行为是指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保护的行为[3]61-65。人们的不良行为使得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而个体的自身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因素影响其环境行为。目前,国内关于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消费领域中的生态消费行为或从人口学变量的角度来探讨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4-5]。一些研究者还就环境行为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如Hines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式、Ajzen的计划行为论和Guagnano的ABC理论等[6-8]。以这些理论模型为基础,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展开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然而研究结果却不完全一致,如,Lounsbury、Tanne等研究发现个体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有较强的相关,甚至可以预测环境行为[9-10],但早期Scott和Chan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强[11-12]。

(二)环境态度

环境态度指个体对生态环境的普遍态度与看法[3]61-65。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态度不仅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佳途径。关于态度对行为预测的研究,主要始于1934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所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不仅为看待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引发了新的研究浪潮以及许多后续研究。有关学者提出,个体的环境态度能够反映其环境行为。研究环境的学者提出,个体的环境态度能够反映其环境行为。Leung等通过研究发现,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个体的环境态度越积极,其环境行为的表现越正面,即个体对于环境保护行为的价值观越端正,其做出的支持环境保护的行为越多。有研究者同样发现,环境态度同环境价值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13]251-262。

(三)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指个体感觉到环境和相关问题的价值[14],直接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义务的赞成或支持性行为[15]832-848。环境价值观包括与个体环保行为有关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为:试图使个人利益获得最大化的利己价值取向;行为反映倾向于关心他人的福利的利他价值取向;反映涉及到其他生物或生态圈的生态圈价值取向。对于环境价值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某一群体的环境文化特征、了解该群体对环境的认识以及群体的环境行为方式。价值观作用于个体内部系统,将影响个体特定态度与特定行为的形成,环境意识的价值基础理论认为:生态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环境态度的形成[16]149-157。针对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研究者提出环境价值观对个体的产品购买行为和采用新产品的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17]314-33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合肥市区五所幼儿园的大班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413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有效回收率89%。

(二)研究工具

1.环境价值观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环境价值观量表由Stern、Dietz和Guagnano所编制[18]984-1001,共12个项目,反映了三种环境价值观取向。利己价值取向、利他价值取向和生态圈价值取向,在总分计算时,需对利己价值取向分量表进行反向计分,总分越高即代表个体的环境价值观越积极。本研究中总量表和各分量表α系数在0.718~0.810之间。

2.环境态度量表

研究中采用洪大用NEP量表(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中国修订版对环境态度进行测量[19]71-92,该量表是一个由10个项目组成的单维量表,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731。

3. 环境行为量表

由于生活背景的差异性,本研究根据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Kaiser编制的GEB(Generally Environmental Behavior)量表进行了修订[20]11-20,量表包括30个项目,主要从生态垃圾的处理、节约能源的行为、生态意识消费行为、减少垃圾行为、交通行为和环境支持行为等6个方面了解个体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中总量表和6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662~0.779之间。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学前儿童家长环境行为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学前儿童家长环境行为得分的平均值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环境行为量表为1~5级5点计分),整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各分量表得分顺序依次为节约能源行为、交通行为、生态意识消费行为、减少垃圾行为、生态垃圾的处理和环境支持行为,见表1。

表1 学前儿童家长环境行为的总体状况

对不同背景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行为对比后发现,女性学前儿童家长在节约能源和生态意识消费行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家长;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长的环境行为之间也有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学历水平在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家长在生态垃圾的处理和环境支持行为中比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家长做得要好;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生态意识消费行为中的得分则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见表2。

(二)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系数

对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各维度的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三者之间相关显著(表3)。具体表现为:环境价值观中的利己取向与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而利他取向、生态圈取向及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三)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检验

对各变量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表4),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环境态度对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之间的作用进行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b/c=0.209*0.161/0.205=16.6%[21]180-181,中介效应模型图见图1。

表2 学前儿童家长环境行为在不同背景分布上的差异(M±SD)

表3 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

图1 环境态度的中介模型图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夯实环保教育,不断规范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行为

本研究中,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行为得分的平均值处于中等水平,整体状况还有待加强。各分量表得分顺序依次为节约能源行为、交通行为、生态意识消费行为、减少垃圾行为、生态垃圾的处理和环境支持行为。由此可见,在不同种类的环境行为中,与自己的生活关系越密切的行为,个体的关注度越高。这表明,现代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加强,以期对学前儿童的环境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学前儿童环境行为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家庭榜样。

关于学前儿童家长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背景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行为有所差异,女性家长在节约能源和生态意识消费行为这两方面显著高于男性家长,可能由于女性往往比较细心、对生活的细节更为关注,并且与男生相比,更趋向于追求安宁、平稳,更趋向于保守选择,同时家庭中的生活消费活动大多由女性完成,她们更了解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女性在节约能源和生态意识消费方面的环境行为显著高于男性[22]。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学前儿童家长在生态垃圾处理、生态意识消费和环境支持行为上做得更好,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对于改善环境行为会有一定的作用。Jennifer等人通过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随着环境知识的增加,个体的环境态度以及环境行为会更积极[23]。

Zelezny运用元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学校实施环境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行为[24]5-14,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帮助人们从事更积极的环境行为,以此对生态环境产生改善的效果[25]。但真正的环境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也将持续其一生。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学习的能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要从学前儿童时期开始引导幼儿培养积极的环境行为,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态度,应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环保意识,纠正其父母的不良环境行为,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政府应一方面加强环境行为规范的落实,另一方面持续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当然,环保教育工作的巩固与落实,不是凭借一己之力便可以达成的,政府的力量是一部分,但更需要社区等基层力量的参与。社区等基层单位可利用当下的科学技术,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如,利用社区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居民楼宣传窗等渠道不断投放环保公益广告,强化环保行为的塑造,同时在线下开展环保小实验或环保知识竞猜等活动,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互动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环境行为,不断规范自身的环境行为,为幼儿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树立学习榜样。

(二) 引导积极环境态度,提升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感

本研究探讨了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学前儿童家长环境价值观中的利己取向负向预测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即学前儿童家长在环境问题的抉择上,在利益上越趋向自己,其环境态度和行为表现越消极;环境价值观中趋向于利他取向及生态圈取向的个体表现则相反。研究者曾对威斯康辛州的民众进行调查,发现政治立场越端正,对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个体,即环境价值观取向为利他者,其环境态度越积极,更易做出正确的环境行为。本研究还发现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态度正向预测其环境行为,这与Leung等通过实验证实得到的结论一致[13],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如果个体对环境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其所感受到周遭的规范压力则越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越强[26]179-221。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来探究学前儿童家长环境态度对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行为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家长的环境价值观通过环境态度来影响其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其中环境态度在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解决,但是真正要处理好环境问题、改变人类负面的环境行为,除了纠正或惩罚个体不良环境行为外,更需要改变的是个体对环境的价值认知和态度[27]。只有由个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做出的积极正面的环境行为,才能体现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对自身的约束,其行为才具有规范性。

学前儿童家长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成长起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对环境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会对学前儿童的环境认知、环境态度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学前儿童及家长的环境教育,促使其主动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环境认识和相应行为动机离不开家庭教育。首先,鼓励幼儿园多以亲子游戏的形式引导学前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通过设计符合生活实际的游戏,使学前儿童家长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领悟尊重自然的必要性,启发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端正自身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联合社区、幼儿园、家庭,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或互动活动,不断提升个体的环境价值感,进而促进正确的环保行为的产生。最后,社区还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各类环保实践活动,同时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中的各类环保实践活动,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生活点滴中提高个体的环境意识,改变消极环保态度,以促进良好环境行为的塑造。

猜你喜欢

态度量表个体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