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1-20张信彪陈敏怡
张信彪 陈敏怡
肾结石是由于尿液中的一些成分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大小、形状、位置不一,结石直径大于2.5 cm、马蹄形结石等称为复杂性肾结石,相比普通结石的治疗难度更大[1-2]。传统开放式手术的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传统开放式手术仍是其他治疗方法存在禁忌证或发生并发症后首选的术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主要用于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但临床应用发现俯卧位易引起循环紊乱、呼吸不畅等不良事件[3],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B超引导下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分布情况,并采取侧卧位来减少术中的不良反应,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或许更加有效,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116例,纳入标准:(1)通过CT、B超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肾结石。(2)具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指征。排除标准:(1)肾功能异常。(2)合并有心肺等疾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22~60岁,平均(43.21±13.15)岁,病程5~18个月,平均(9.86±1.16)个月,结石直径2.00~6.50 cm,平均(3.28±0.51)cm。研究组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22~60岁,平均(43.23±13.1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9.84±1.14)个月,结石直径2.00~6.50 cm,平均(3.26±0.50)cm。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于12肋间开口,游离肾脏组织并钝性分离,切开肾盂及肾窦,取出结石,缝合切口。研究组在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侧卧位,在输尿管镜的指引下于患侧输尿管放置6F输尿管导管,经输尿管形成人工肾积水。在B超引导下于12肋间下腋后线及肩胛下线使用18号肾穿刺针进行穿刺,待穿刺针鞘溢出液体后即为穿刺成功。将导丝经针管置入后退出针鞘,缓慢扩张穿刺孔至18F,然后形成经皮肾通道。使用输尿管硬镜并运用超声弹道碎石术碎石,并使用灌注泵的水压冲洗结石。使用输尿管软镜观察碎石情况,残留的结石使用钬激光碎石,结石完全清除后退出输尿管,留置肾造瘘管和双J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肾功能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手术情况为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肾功能指标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 d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素和肌酐的水平。并发症情况为术后发生感染、发热、血尿的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87.93%)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肾功能指标情况对比
术前两组的尿素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尿素和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情况对比 (±s)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情况对比 (±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尿素(mmol/L) 肌酐(μmol/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n=58) 3.69±0.45 4.65±0.97* 65.17±5.03 70.46±7.15*研究组(n=58) 3.65±0.51 3.77±0.66# 64.55±4.62 62.87±6.26#t值 0.448 5.712 0.691 6.083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89%)低于对照组(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0,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上升,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也相应增加,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开放性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结石直径为5~20 mm的患者,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结石直径较大,并且需多次治疗,对患者的肾脏损伤较大[4]。开放性手术对患者的肾损伤较大,易导致肾功能异常或衰竭,近年来随着微创术式的发展,以经皮肾镜取石术为主的微创术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
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通过建立皮肾通道,置入皮肾镜使用钬激光碎石,并且在B超引导下能够准确地定位和观察结石,提高取石的成功率。同时联合输尿管软镜材质柔软,触感舒适,具有主动弯曲和辅助弯曲的功能,能够自由调节上下弯曲角度,从而便捷地进出各个肾盏,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并且侧卧位下使用软垫垫高患者健侧腰部,可增宽肋间隙,扩大穿刺区域,减少穿刺时对结肠的误伤率,在碎石过程中镜体与水平基本平行,利于碎石操作及结石流出[5-7]。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87.93%)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说明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能够减少手术出血,促进术后恢复。分析原因: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手术切口通常小于1 cm,相比传统开放式手术的20 cm左右的切口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出血,B超引导下具有定位准确、视野清晰的优点,从而起到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8]。
尿素和肌酐是评价肾功能的常用指标,其水平的高低与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中,术前两组的尿素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尿素和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小。可能原因: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通过联合材质柔软的输尿管软镜,在进出肾盏时减少对患者肾脏的创伤,并且手术采用侧卧位扩大了穿刺区域,从而降低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9]。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89%)低于对照组(20.68%)。李永等[10]的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与李永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能够减少手术出血,促进术后恢复,对肾功能的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