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及血浆CgA、NT-proBNP水平的影响
2021-01-20苏瑶程军唐金国刘娅何红红杨景涛周倩
苏瑶 程军 唐金国 刘娅 何红红 杨景涛 周倩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1]。目前临床主要以强心剂配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病情发展,但对部分患者不显效。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通过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抑制NEP,发挥舒张血管、预防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和促尿钠排泄等作用[2]。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是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一类蛋白物质,血清CgA浓度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衰程度及预后有密切联系[3]。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由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后裂解产生,因此NT-proBNP在临床上也用于诊断评估心衰预后[4]。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选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DCM心力衰竭,观察患者运动耐量及血浆CgA和NT-proBNP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DCM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符合DCM诊断标准,具有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体征。排除标准: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有过敏反应及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4~78岁,平均(68.54±5.3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2.56±2.12)kg/m2;收缩压(120.23±13.25)mm Hg,舒张压(78.56±7.26)mm H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例,Ⅲ级18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9岁, 平 均(67.65±5.23) 岁;BMI:(22.45±2.31)kg/m2; 收缩压(122.56±13.48)mm Hg,舒张压(77.69±9.65)mm Hg;NYHA分级:Ⅱ级13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呋塞米注射液(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34)静脉注射20~40 mg/次,1次/d,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血压、肾功能等)进行调整。螺内酯(国药集团容生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097)40~120 mg/d,分 2~4次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乐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14)10~20 mg/次,2~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沙库 巴 曲 缬 沙 坦 钠 片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国 药 准 字J20190001,以沙库巴曲缬沙坦计50 mg(沙库巴曲24 mg/缬沙坦26 mg)],100 mg/次,2次 /d。两组均连续治疗 6个月,在此期间均不使用其他干扰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均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复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gA、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量变化。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1)CgA与NT-proBNP水平测定: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抗凝管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标本放入冰箱内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浆CgA、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2)运动耐量测定:运动耐量采用6 min最大步行距离进行评估。(3)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NYHA分级改善Ⅱ级及以上,心室扩大及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等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NYHA分级改善Ⅰ级,心室扩大及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等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gA、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浆CgA及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 min最大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gA、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量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gA、NT-proBNP水平及运动耐量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T-proBNP(ng/L) CgA(mg/L) 6 min最大步行距离(m)治疗组(n=40) 治疗前 1 583.81±396.10 334.26±165.23 105.56±32.26治疗后 964.26±245.62*# 164.12±75.26*# 301.23±62.23*#对照组(n=40) 治疗前 1 656.56±406.12 338.56±164.56 106.25±33.26治疗后 1 145.56±286.56* 226.26±101.65* 269.26±59.26*
3 讨论
DCM是一类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发病率极高,在发病初期常常无明显典型症状,只在病情进入中晚期时才出现心力衰竭等典型症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等是DCM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猝死风险。针对DCM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目前有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移植、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而药物治疗仍是现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方法。现临床常用的DCM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多以利尿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为主,着重于延缓疾病进程[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临床对心脏构造及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对DCM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现有的治疗手段仍然存在疗效个体差异大和预后不佳等弊端[6],所以针对抗心衰新型药物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DCM的发病过程中,交感神经呈过度兴奋会导致一系列生化作用,造成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心肌间质胶原的增生,进而导致心脏变形及功能减退,同时体内内分泌紊乱易造成心脏水液潴留等一连串反应加重心脏负担[7]。proBNP是在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蛋白酶作用分解为NT-proBNP和生物活性激素BNP,因此NT-proBNP水平可以用来判断DCM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8];现已有研究证明,CgA对儿茶酚胺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心肌细胞收缩[9]。而DCM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长期低水平增强,导致机体CgA与儿茶酚胺失去平衡,造成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室重构等一系列恶性反应,加快了心衰进程[10]。6 min最大步行距离检测简单方便,在临床上用于检测患者运动耐量的可实施性高,对于比较DCM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耐量也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 min最大步行距离及血浆CgA、NT-proBN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改善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与董小伟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全球首个ARNI,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脑啡肽酶抑制剂双重作用,可以减少内源性B型利钠肽(BNP)等利钠肽的降解,进而提高BNP的水平,促使BNP利尿、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等作用持续更长时间,而NT-proBNP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患者心衰症状得到改善后则呈现降低。沙库巴曲缬沙坦因其双重机制作用于DCM心力衰竭患者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DCM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及心功能,降低血浆CgA、NT-proBNP水平,在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