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树化在浙江大学(1946~1956 年)的音乐活动考

2021-01-20汪洋董楚玮

音乐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浙大浙江大学合唱团

汪洋 董楚玮

音乐家李树化1901 年出生于泰国北柳,祖籍为广东梅县,1919 年赴法国留学。 童年在父亲身边学习二胡的他对于音乐颇有兴趣,遂在1921 年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后进入里昂音乐学院,考入该院的声乐指挥系兼学钢琴,于1926 年回国。回国后在北京“国立艺专”及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教授音乐与钢琴。1928 年在好友林风眠的邀请下到杭州共同筹建国立艺术院,任国立艺术院音乐研究会主任,直到1932 年设立了音乐系后,李树化成为音乐系的负责人。 1928~1937 年在国立艺术院的日子是李树化生活上最平静、最富足的时光,因此这一时期呈现了大量的音乐成果。 声乐方面有艺术歌曲《温和的海》 《悲秋》(赠林风眠),合唱曲《燕宫词》 《易水别》(林文铮词);器乐方面有钢琴曲《湖上春梦》《钱塘江幻想曲》 《紧张之夜》 《劳动舞曲》等作品,体裁形式多样。 他还在国立艺术院创办的校刊《亚波罗》 《亚丹娜》上发表了多篇介绍外国音乐的文章。 由李树化撰写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音乐》更是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近现代音乐史的总结”。 1937 年抗战爆发后,李树化一家随学校南迁至沅陵。1940 年李树化受校长蔡继琨聘请为福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第一任教务主任兼理论教授。1946 年返回杭州时任浙江大学法语教授,至此音乐活动逐渐减少。1956 年一家三口离开杭州,后抵达法国直至1991 年去世。

近年来历史的尘埃随着史料的挖掘渐被拂去,李树化的人生拼图也逐渐完整。 张静蔚教授在其文《音乐家李树化》中,着力描述李树化的生平,以及他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上的建树。同样,对于李树化生平音乐史料乐海钩沉的文章还有杨绿荫《乐史钩沉——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家李树化的史料补遗与再探究》,通过分析李树化独女李丹妮博士提供的珍贵史料,对李树化的生平进行再探究并且纠正了部分旧论。 关于李树化钢琴作品方面的研究有《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新发现的早期钢琴家李树化的照片史料》和《李树化20 世纪30 年代在杭州谱写的钢琴曲——新见李树化十二首钢琴曲手稿的研究(上)(下)》,两篇文章是对于新见李树化的钢琴音乐史料进行探究,如对于他在法国习琴、回国后教琴过程和钢琴作品的具体分析都是以往研究中未涉的方面。

综上,目前对于音乐家李树化的研究侧重于其在“杭州艺专”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及史料的补遗,而关于李树化在浙江大学(1946~1956 年)的十年音乐活动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李树化1946 年回到杭州,且在浙江大学注重学生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下、受校长竺可桢邀请在浙江大学任教,因此“浙大十年”也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并且目前部分文章存在李树化在浙江大学阶段“淡出音乐界”“教习法文”等有待商榷的表述。 不禁思考,这段时间李树化是否在音乐界“销声匿迹”? 在浙江大学的李树化从事着何种活动? 有无音乐创作? 音乐作品有何特征? 音乐理论方面又体现怎样的思考?

带着这般问题笔者经过考证,发现在浙江大学1951 年编写的教职员名册①见于浙江大学档案馆收录1951 年教职员名册。上有“李树化”的名字,担任的课程是“一、二、三年级法文课程”,明确到校年月是“1945 年10 月”,并非学界所传的1946年。 名册简历一栏中写道:“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毕业,曾任杭州艺专、上海美专教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员”。说明当时浙江大学考虑李树化在音乐界的影响,其在“国立艺专”“福建音专”的教学经验,留学法国的高超法文水平,因此聘请李树化来到浙江大学。 即使最初没有担任音乐教师,但近期在笔者的考证下,从找寻的几份节目单和李树化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史料上来看,他在浙江大学担任法文教授期间并没有忽视在音乐创作、理论方面的思考,而他的这些音乐活动对浙江大学整体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具体活动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音乐表演活动

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之时迁至建德、吉安、泰和、遵义、湄潭等地,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办学,1945 年浙大龙泉分校才先行复员回到杭州。 根据上文中记载的李树化到校时间,此时他已在浙大龙泉分校任教,并且发现了部分同学们对于艺术的热爱,虽担任的是法语教授,但他在课余时分“组织部分爱好音乐的同学练唱过《我所爱的大中华》 《朝山进香》等歌曲”②雷道炎:《浙大音乐生活六十年》,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出版发行,2001,第27 页。,且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考虑,拟组建一支音乐团体,后因学校多地迁移未成。 可以表明李树化重新进入高校时,主观上除了对于其自身法语教学任务的关注之外,还计划课后进行音乐教学、组织音乐团体,这是李树化最初到达浙江大学的愿景。

1946 年秋,浙江大学迁返杭州。此时各校在歌咏队的基础上成立合唱团,浙江大学也在其原有的浙大歌咏队和浙大实验合唱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浙大合唱团”,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有过光荣战绩的队伍,在抗战时期“黎明”“大家唱”等歌咏队为抗战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新成立的浙大合唱团也紧随时代的步伐,社团性质和任务发生了变化,被认为“他们将为民主呼喊”③见1947 年《求是周报》第三期。。 指导教师仍任沈思岩①沈思岩先生生于1913 年4 月18 日,原籍江苏省武进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音乐歌咏活动为手段,组织歌咏队,演唱抗战救国等进步歌曲,宣传抗日,团结进步人士,为扩大发展抗日救国的进步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2 年他进入浙江大学,担任声乐副教授,以浙江大学为基地,继续从事这方面的进步活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指挥,并且聘请李树化、杨增慧为导师。 因此李树化在浙江大学的音乐活动首先体现在对于浙大合唱团的指导中,在常规的培养合唱队员之外为提高学生的美育欣赏水平,在他们的指导下还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如1947 年元旦晚会、纪念贝多芬诞辰和柴可夫斯基诞辰的唱片欣赏会、校庆音乐会、五四纪念晚会等,如表1 中明确记录指导栏目中有“李树化”名字的节目单有1947 年校庆音乐会、1947 年浙大合唱团团员总名单、1949 年春季音乐会。 具体相关表演信息刊登于浙大期刊《国立浙江大学日刊》②1936 年9 月,《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创刊,刊物主旨在于通过体现该所大学内部发展的点点滴滴,以期激发全校教职员学生去充实与巩固这一进步的成果。 刊载内容包括每日校闻通告,以及教职员学生发表之生活记录与研究心得等。《求是周报》③1947 年创刊,浙大学生自治会刊物,旨在发扬求是精神、为民主、科学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李树化不仅对浙江大学合唱团的音乐活动作相关指导,还在音乐会中担任钢琴演奏和伴奏的工作。 由于浙江大学的声乐教学部分从1942 年起就由沈思岩负责,带领学生们每周一次的声乐课及后续的歌咏活动,因此日常的钢琴教学和音乐会钢琴表演任务主要由杨增慧和李树化负责。 笔者通过查询浙江大学档案馆中部分浙大合唱团音乐会表演节目单,发现李树化登台演奏钢琴作品的音乐会有“1947 年浙大合唱团音乐会”。 在节目单的总目录中,“器乐曲”表演一栏的首个节目即是李树化的短曲钢琴独奏,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作品为Valse Op.01 No.2(chopin),演奏他一如既往钟爱的肖邦钢琴作品。 其后是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等同于一次师生汇报演出。 除演奏活动外,在此次音乐会合唱伴奏一栏中也有他的演奏: 担任“校歌”“Spring”“男生复三部重唱” 三首歌曲的钢琴伴奏。 而另一份“1949 年浙大合唱团举办的春季音乐会④见于浙江大学档案馆收录1949 年浙大合唱团举办的春季音乐会。”节目单上没有老师的参与,都由同学进行表演及伴奏。 以及在“1950、1951 年浙大合唱团音乐会”的钢琴演奏与伴奏中没有李树化,在1951 年6 月2 日举办的“浙大钢琴班音乐晚会”也没有李树化的身影,因此李树化在浙江大学的音乐表演主要集中于初到浙江大学的前5 年。 后续我们相信浙江大学钢琴艺术培养在杨增慧与李树化先生的带领下,同学们的技术日益见涨,逐渐能够独立负担起音乐会的日常钢琴演奏和伴奏工作。

表1 浙江大学合唱团1947~1950 年举办的音乐会目录

二、音乐理论研究

李树化发表的音乐文论多集中在“杭州艺专”时期,1928~1936 年期间发表在《亚波罗》①《亚波罗》属于文化类刊物,1928 年5 月创刊于浙江杭州由浙江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编辑,早期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和双月刊。该刊的主要供稿作者包括林风眠、李树化、林文铮、李朴园等人。记载了中西早期的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的源流和不同时期中西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上的文章共14 篇②李树化在《亚波罗》上发表的14 篇文章是:《音乐是……》 《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 《海夜(歌曲)》 《意大利现代音乐》 《艺术运动(歌曲)》 《古希腊音乐》 《赫勒》 《李滋》 《萧班》 《瓦格纳》 《黑滋》 《拟总理奉安哀歌》 《法兰西新音乐的领导:霍列》 《催眠歌:给我的小宝宝尘生》。。 其中《拟总理奉安哀歌》《催眠歌》《海夜》3 篇是李树化创作的钢琴作品,其他11 篇文章全部介绍西方音乐知识,以科普性目的为主,如对于古希腊、文艺复兴音乐时期的介绍,还有对瓦格纳、肖邦等音乐家的介绍。笔者在考证中发现李树化在1946~1956 年间也有部分理论文章的思考,并且发表的期刊和文章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经笔者搜集,发现1946、1947 年有6 篇文章发表,具体信息见表2。

笔者将这6 篇文章按照“类别”“标题”“发表期刊”“发表时间”进行列表。 其中按照内容具体可分为法国文学、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概论三类。 发表期刊也由早期的《亚波罗》《亚丹娜》变为《三民主义半月刊》《胜流》和《中学月刊》。 其中第一类别“法国文学”并不涉及音乐,只是李树化在浙江大学作为法文教授发表的两篇介绍法国文学的文章,遂不在笔者的研究范围之内。

从文章的发表刊物上思考,《胜流》是1945 年在杭州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该刊以“提倡学术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宏扬中国文化”为宗旨。 《中学月刊》是1947 年创刊于杭州的综合性读物,由国立浙江大学创办的面向“中学生及与中学同等程度的青年朋友”, 主要刊载各类科普性质的科学智识、时事评论,有关中等教育著述、青年修养、文艺小品等。 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学教育的理念和主张。因此相比早期的文论发表刊物,李树化此阶段的刊物选择更具多样化和综合性,不仅面向热爱音乐的青年朋友,而且面向更广阔的群众集体。

表2 李树化在1946~1956 年间也有部分理论文章

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方面,相比早期介绍西方音乐理论知识、介绍各国音乐情况,在此阶段他首先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掘探索。 如《谈南北曲》介绍南北曲各自的来源、音阶、风格、伴奏、用途,分析各阶段发展特点,最后“逆向考察”到如今“南方的滩簧是南曲的末流,北方的大鼓是北方的末流”,论述其在近世的延续。 另一篇《音阶概说》主要论述四、五、六、七声音阶,认为“要想知道某民族的音乐,必须先从他们爱奏的曲调入手,想知道他们曲调的组织,要先研究他们所用的是什么音阶”。文章中首先说明世界各地的音阶各不相同,后花费大量笔墨着重突出我国的各种音阶,如“所以要想知道五声音阶的真相,要从中国音乐方面去研究”及“在中国能够找出一种外国早已废弃不用的乐器,来证明八百年前的六声音阶,总算是一件很巧的事”等,始终立足于中国音乐发展的高点进行论述。 文章包涵大量的中国乐律学理论知识:有音阶、调式、工尺谱、分律法,还有昆曲、洋琴、七弦琴、《音律统考》等传统音乐元素,既有中西音乐内容对比,又贯说古今、引经据典。

其次以更加宏观的角度观察音乐,如“音乐概论”类别中的两篇文章主要就音乐与其他艺术进行密切关联。 《音乐泛论》阐释“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音乐与道德”“音乐与人格”“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之间关系;在文章中音乐是与文学一样“站在真、善、美的角度”,在艺术门类中“音乐能够象征出人类内心的神秘,使人有精神上的交往”,与道德相较“艺术(音乐)支配着人的道德的行为是自然的,在综合艺术戏剧上表现出来往往感人深切。”,在人格上“用音乐来改变人的性格是唯一的好方法”,在生活中“灌溉精神生活的又是什么呢? 当然是音乐了”,以及音乐对于社会“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化作用。 文章将音乐其他艺术进行对比,但又不单纯将它们割裂,而是将其放置在整个艺术门类甚至社会中,探索其与国民精神、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音乐实用说》(图1)中作者从“音乐欣赏能力”出发,论述音乐对于个人、国家的具体实用性。将音乐作为国家特性,而不是个人的趣味。 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高低与政治的兴替,“欣赏音乐的目的是在保持我们爱好音乐的天性基础上把它发展起来, 要使大家听了高尚的音乐而有爱好,了解并接受它的感化。”提倡将音乐作为社会教育、社会美育进行全面普及,当做每个人的欣赏兴趣,那么社会上一切的恶习、败举都会减少许多。因此这两篇文章都涉及音乐与各方面艺术之间的联系,论述音乐与社会的深层关系。综上,对比李树化早期在“杭州艺专”时发表的文章,李树化在后期的音乐理论文章角度愈加多元,并且随着时代与音乐环境的发展,具有了音乐学科化的意识与视角。

图1 李树化《音乐实用说》①载《胜流》1946 年第4 卷第5 期,第134 页。 来源:《全国报刊索引》。节选图片

究其原因,李树化理论思考的方向转变与浙江大学合唱团的发展有关。 浙江大学合唱团发展至后期,成立了声乐组、钢琴组、音乐欣赏组、理论组、中国音乐小组五个组别,每个组别的分工、任务不同。中国音乐小组“以研究民歌为主,推动新音乐运动,曾配合学运出版歌集,组织大家唱等”①雷道炎:《浙江大学音乐生活六十年》,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出版发行,2001,第28 页。。因此这段时期李树化注重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掘以及提倡音乐欣赏的直接原因。而合唱团在发展中也由最初演唱典雅艺术歌曲到增加了有时代气息、贴近群众气息的大众歌曲(如《贵州谣》《民主胜利颂》等)。这也是李树化发掘音乐对于社会教化作用的促进因素,是为了更加积极地配合学生运动、发挥浙江大学“求是”学风、崇尚民主科学理念的有力思考。

三、音乐创作实践

李树化的绝大部分音乐创作也集中在“黄金十年”中,主要以抒情歌曲、钢琴小品为主,有《林间》《如此温柔》 《树化歌曲集》 《乐》 《劳动舞曲》等作品,精致、优美的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具体音乐创作特点参见梁茂春教授的 《李树化20 世纪30 年代在杭州谱写的钢琴曲——新见李树化十二首钢琴曲手稿的研究(上)(下)》。 此外,笔者偶然发现李树化1947 年在《音乐学习》②1946 年创刊的音乐刊物。 发表中外音乐理论专著和译述,登载音乐故事、音乐家小史及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创作歌曲,报道各地音乐活动,介绍音乐知识,提供学习指导。1947 年第1 卷发表过一首歌曲《金陵怀古》。 歌曲是以唐代诗人许浑的诗词③唐代诗人许浑的诗词原文为: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进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诗词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歌词为四句式,首句叙事,二、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

音乐以f 小调开始,引子部分较为长大,占据12 小节。 旋律在伴奏部分先呈示主题旋律,旋律的伴奏织体采用三个十六分音符与左手配合,有跳动之感,一直持续到旋律结束,最后由“主—属(Ⅶ)—主”三个和弦结束引子部分。引子在此处有表明主题和呈现伴奏织体双重功能。A 段主题是引子旋律的移高八度,与伴奏主旋律一模一样,再一次强化主题形象。 连续下行的旋律似“叹息般”的感慨,表现歌词“歌残”“气终”。 围绕主音的环绕效果有着一种无可言说的犹豫,见谱例1。

谱例1 选自《金陵怀古》

两个纯五度音程沉重的打击在听者之心,其后落到属音上为不完满终止。 a1句仍然重复“叹息”主题,其后的环绕音型解决到主音上,伴奏仍然与第一句相同,伴奏旋律与歌唱旋律相同,右手的伴奏织体持续。 B 段的伴奏织体开始变化成4 个十六分音符,新旋律在连续的三度上继续上扬,在长音后迎来整首曲子的高潮(谱例2),最高音f 后以大六度跳进进行,后开放结束在Ⅲ级和弦上。

下一句重复第一段的旋律与伴奏织体,上下句旋律为原样再现,下句的伴奏和弦稍有变化,后为正格终止结束此段。 C 段节拍与伴奏织体都发生较大变化,4/4 拍的节奏拉宽了乐曲整体的速度,旋律采用疏密结合,“尽”字与“洛”字的拉长与“英雄一去繁华”“惟有青山”的八分音符半音模进的紧凑形成强烈对比,在无限感慨中又多了一份怅然(谱例3)。 伴奏织体也采用二拍注释和弦的方式进行,加深了历史的厚重感。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歌唱部分。8 小节的尾声继续强化主题,左手伴奏旋律和右手伴奏织体的配合仿佛又回到了引子部分,全曲以ppp 力度结束在主和弦上。

作品是单三部曲式。具体曲式结构如下:整体的结构以B 段较为长大,A 段、C 段短小。A 段是一个两句式的乐段,主要为呈示主题a;B 段出现了b、c 两句新旋律,高潮之后继续重复A 段两句旋律,下句的伴奏和弦较A 段发生变化,后为完满终止。C 段较之前两段节奏不一致,两句全新的材料进行完全终止后进入尾声,尾声的材料是引子的扩展,曲式结构图见表3。

谱例2 选自《金陵怀古》

谱例3 选自《金陵怀古》

表3 《金陵怀古》结构图示

谱例4 选自《金陵怀古》

从题材内容上,纵观李树化的音乐创作,早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占据绝大多数,如《即席作》《无题》《钱塘江幻想曲》《春——湖上》《夏——山间笛韵》《秋丰收》《冬——年终欢舞》等,描绘着西湖、钱塘江等杭州四季绝美的景色,有着浓郁的德奥艺术歌曲风格。 以及献给妻子的钢琴曲《如此温柔》,献给女儿尘生的《催眠曲》,写给友人的《湖上春梦》,为艺术运动社所写的进行曲《艺术运动》等。 综上,作品的主旨表达情绪大多都是积极、乐观向上,或是温暖、温情的氛围。 反观这一首艺术歌曲《金陵怀古》写于1947 年,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国内爆发了“三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大规模的学生以罢课、游行的方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进行游行的学生遭受反动势力殴打,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零血案”,国民党的暴行愈加激起了学生的愤怒,纷纷罢课。 其中浙江大学的同学们也以罢课游行的方式来声援此次运动,如在1947 年《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的记载中,共有9 篇文章专门论述学生罢课的事实和后续国立浙江大学进行复课的经过。其中,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同学带领浙大和杭州其他学校学生同反动统治展开英勇斗争,但最终被国民党反动势力逮捕与迫害。在这样紧张、高压迫的社会环境之下,李树化如何写得出类似《如此温柔》这样温情的作品? 正如《金陵怀古》诗词“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所隐喻的一致:时事艰难,令人感慨万千。

结 语

张静蔚教授认为,“李树化是一位有良好音乐修养,心地善良,不事张扬,勤勤恳恳的音乐家。 ”①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音乐研究》,2004 年第4 期,第83 页。同样在李未明、杨绿荫、梁茂春的文章中有着“李树化属于我国早一代的钢琴家,在20 世纪的20年代到40 年代曾经闪烁过光彩”①李未明、杨绿荫、梁茂春:《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新发现的早期钢琴家李树化的照片史料》,《钢琴艺术》2015 年第7 期,第21 页。。的评价,因此,“李树化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所做出的贡献却不能被历史遗忘”②杨绿荫:《乐史钩沉——中国近现代音乐家、 教育家李树化的史料补遗与再探究》,《中国音乐学》2017 年第2期,第58 页。。 李树化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处于“边角”,被研究甚少的音乐家,随着史料的不断呈现,他的音乐人生与音乐作品会逐一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独特的社会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是形成李树化在杭州艺专音乐“黄金时期”的成因,所以学界的焦点主要都集中在这段时期。 但上文的种种行为已说明他“到了浙江大学后在乐坛‘销声匿迹’”的说法有失偏颇,相反他在这段时间内主观立志参与音乐辅导,并有一些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的成果展现,因此李树化在浙江大学的十年并没有从乐坛消失,仍旧延续着他的音乐活动。

同时,李树化在浙大期间的音乐活动与早期的音乐活动有所关联又存在区别。 音乐表演主要以在浙江大学音乐会的钢琴演奏、伴奏及对于浙江合唱团的音乐会指导工作。 音乐文论相比早期“杭州艺专”时期介绍西方音乐、普及音乐理论知识转变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探索,思考“中西”音乐的对比关系,以及站在“古今”角度论述音乐对于当下个人、国家的具体实用性功能。 学科涉及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欣赏、音乐社会学等方面,且面向更广大的阅读群体。 音乐创作在技法上仍延续早期受德、法艺术歌曲影响的特点,乐曲始终围绕开头的一句音乐主题发展,曲调流畅、完整。 更多的存在伴奏不同于早期用一个固定音型贯穿于整首作品的方式, 而是随着歌词和音乐的发展变换的更加复杂多样,节拍也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常用的三拍子等;在题材上不同于早期描述春天、鲜花、温柔大海、晴朗夜空、幸福、痛苦、爱恋等题材,而是结合时事选择沉重历史题材,曲调刚毅,借古喻今。

李树化的“浙大十年”同时伴随着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正因如此,对李树化音乐活动的探析能够反映浙江大学音乐随着时代发展,音乐任务的阶段变化:抗战胜利后,主要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更多地发掘如何使作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音乐表演主要以校际的合唱团演出为载体进行美育培养,从早期的典雅艺术歌曲逐渐增添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歌曲;音乐理论向着更加多元、丰富的层面发展,积极与社会大众相联系,对音乐实际作用的意义思考得更加深入与全面;音乐创作在技法上和题材上更加新颖和成熟。 因此李树化在浙江大学的十年音乐活动,体现了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作曲家,为发展公共音乐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浙大浙江大学合唱团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
浙江大学-山西药茶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青蛙合唱团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大学生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