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用药规律

2021-01-19邱馨锐闫小宁李文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治法苦参湿疹

邱馨锐,闫小宁,陈 璐,李文彬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陕西 西安 710004)

湿疹[1,2]即因身体内部因素或外部接触因素,导致表皮及真皮浅层等出现炎症,急性期时出现以丘疱疹为主的皮损表现,多伴有渗出;慢性期时皮损部位则呈苔藓样改变。该病具有皮损对称分布、瘙痒明显、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等特点,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西医治疗主旨为抗炎、止痒。系统用药多以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等为主,外用药物则以糖皮质激素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等为主。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长期使用出现毒性反应、副作用、停药反跳等问题。中医认为本病属“湿疮”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湿疮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3,4]。中药外治法广泛运用于湿疹的临床治疗中[5],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期望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今已发表的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的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此为中药外治法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式

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4月公开发表于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的临床文献。以“中药外治”、“湿疹”为中文主题词,“外治法”、“湿疮”为中文自由词;“external therapies of tcm”、“eczema”为英文主题词,“external treatment”、“shi chuang”为英文自由词。

1.2 纳入标准

(1)明确诊断为湿疹[6];(2)干预方式以中药外治法为主,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3)明确给出完整的中药外治法用药处方;(4)疗效判定标准明确[7]。

1.3 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机制的研究分析;(2)文献重复发表或报告不完整,内容为会议文献、个案验案、综述、回顾性研究。

1.4 中药名称规范

中药名称参照《中药学》及《中国药典》[8,9]进行规范统一,如“明矾”统一为“白矾”;对药味的不同炮制方法及药用部位进行保留,如“车前草”与“车前子”分别统计。

1.5 数据提取与处理

数据录入Excel 2016软件中,并进行分析汇总,使用Clementine12.0以及SPSS 25.0软件[10],对中药的关联规则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分析,并且运用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结果

对154条处方进行分析,共涉及148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 047次。

2.1.1药物频次分析 对154条处方进行分析,共涉及148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 047次,将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中药依次排序,其中使用频次前5的中药依次为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具体见表1。

2.1.2药性药味分析 本次数据挖掘中,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所选用的148味中药,根据不同性味分类。在药性方面的频次及占比:寒性669次,占63.90%;温性265次,占25.31%;性平86次,占8.21%;凉性17次,占1.62%%;热性10次,占0.96%。在药味方面的频次及占比:味苦665次,占63.51%;味辛388,占37.06%;味甘247次,占23.59%;味酸101次,占9.65%;味涩78次,占7.45%;味咸51次,占4.87%;味淡37次,占3.53%。

2.1.3药物归经分析 本次数据挖掘中,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所选用的148味中药,根据中药归经分类。用药归经的频次及占比:肝经523次,占49.95%;胃经418次,占39.92%;膀胱经344次,占32.86%;脾经316次,占30.18%;肾经312次,占29.80%;肺经290次,占27.70%;大肠经282次,占26.93%;心经277次,占26.46%;胆经49次,占4.68%;小肠经26次,占2.48%;心包经25次,占2.39%;三焦经2次,占0.19%。

2.2 关联规则分析

应用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对使用频率大于5次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取支持度≥15%,置信度≥50%的关联群列表。所用中药中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是苦参-地肤子,支持度最高的关联群是黄柏-苦参、地肤子-苦参、蛇床子-苦参。见表2。

表1 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中药频率分布情况(n=1 047)

表2 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2.3 聚类分析结果

应用SPSS25.0软件对使用频率大于5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中药聚类谱系图,见图1,将距离定为23(图中虚线纵轴),聚类分析归为7类中药。当距离为23时,聚类分析结果为:第1类青黛、滑石、石膏、甘草,此类药物收敛生肌,可用于渗出多溃口难愈者;第2类花椒、桃仁、透骨草、黄精、当归、艾叶,此类药物活血养血、散寒润燥,可用于皮损色深肥厚脱屑者;第3类防风、蝉蜕,二者祛风止痒,可用于痒甚者;第4类大黄、黄连、威灵仙、大枫子、荆芥、连翘、苍术、白芷,此类药物祛湿利水,可用于湿邪偏盛者;第5类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黄柏、黄芩、丹皮,此类药物凉血止痒,可用于血热偏盛者;第6类五倍子、百部、土茯苓、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枯矾、冰片此类药物具有杀虫祛湿止痒之效;第7类马齿苋、地榆、紫草、白矾此类药物主要功效为0凉血止血。

图1 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用药谱系图Fig 1 Dendrogram of herbs for external therapies of eczema

3 讨论

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属自身禀赋不耐,复感外邪,风、湿、热阻于肌肤,故而发病。常用的中药外治法包括:溻渍法、外洗法、熏蒸法、外涂法等。外用中药治疗既可以通过透皮给药系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产生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1];又可以使辨证施治所得的对症治疗方剂通过肌肤腠理作用于全身,以此达到整体调节的目的。目前对于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在药味选择上,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次数据挖掘,总结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的高频用药及其用药规律,期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在本次研究中,描述性分析显示。在中药药性方面:寒性药物居多,一因湿疹病因属风、湿、热蕴阻肌肤,即患者自身禀赋不耐,复遇外邪,蕴而化热,郁于肌肤,故疗热以寒药,除常见的湿热内蕴病机外;二因湿疹的发病亦可为脾虚湿困,脾阳虚衰,湿邪失运,内蕴而化热;三因血虚风燥,燥邪从火,此后两类虽非热病病机,但病邪转化,多表现为阳热症状,故应热者寒之。除寒性中药外,亦不乏温性药物的运用,温性中药性温通,以促进气血通行之功,达濡养皮毛肌腠之效,故能辅助祛除外邪[12]。现代药理学表明寒性药物能通过金属元素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达镇静、抗敏之效;温性药物通过芳香刺激性挥发油可以促进周围血液循环[13]。在中药药味方面:苦味、辛味居多。苦味属阴,能泄能燥,湿疹皮损表现多为火热证,则益清火泻热,病因可见湿热蕴内,则清热燥湿。辛味除常见的行散之效,亦可“辛以润之”,久患湿疹,局部气血停滞,皮损部位肥厚粗糙、色暗、痒甚,故益行气活血散淤,同时辛味走散、通行腠理,助津液输布,以此助润救燥[14]。在药物归经方面:药物使用频率归经前三高的为:肝经、胃经、膀胱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运化水液,以防湿邪内蕴;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肝脾同调,化生行血以运燥。胃可纳腐水谷、主通降。脾胃与湿疹发病具有相关性[15],且从胃而治,助脾降浊化湿,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供养皮肤肌腠。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府,增强其功能有助于水湿排出,以防水湿内蕴浸淫肌肤[16]。

中药配伍方面,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24个中药关联群。其中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是苦参-地肤子,二者味苦性寒相互协同以清热除湿止痒,相关研究表明,苦参中的氧化苦参碱能够抗菌消炎[17],而地肤子中所含三萜皂苷成分具有抗炎、抗敏、抑制瘙痒的作用[18]。本研究结果表明 7种分类各有侧重,施治于“风”、“湿”、“热”之病邪,对应各类皮损表现,应当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中医治疗湿疹着眼于调节整体,故而远期疗效更佳,统而言之,本次数据挖掘,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所用药物多性寒,味苦辛,归经多属肝、胃、膀胱经三经,并通过数据挖掘得出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是苦参-地肤子,聚类分析分类为7类,期望以此为临床用药配伍提供参考依据。并期望以后能有更完善的标准及优质的文献进一步支持治疗用药决策并且能对中医治疗进行更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

猜你喜欢

外治法苦参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苦参百部液治虫咬皮炎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大剂苦参治不寐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