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能力双导向的校长培训探索
2021-01-19□刘冲邱华
□刘 冲 邱 华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指引下,中小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体系框架,不断提高治校办学水平,是摆在当前中小学校长面前的重要议题。同时,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中小学校长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超越自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正从以往的学校管理者或教育政策执行者向专业型教育领导者转变,这就决定了校长培训特别需要在专业的教育支持、前沿的学校领导等领域着力。从已有实践经验看,有必要建立问题与能力双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校长培训模式。
一、校长培训的认识误区及其突围
从校长培训的已有经验看,校长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源出在校长培训项目组织者的认识上,破解校长培训难题的关键在于走出校长培训的认识误区。
(一) 校长培训的认识误区
校长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第一个认识误区是 “重管理轻教育”,即重视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角色,而忽视了校长作为专业的教育领导者的角色。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加快,当代校长的角色,早已从以往被动执行决策的学校管理者转向主动经营和建设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成长,既需要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教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而有些培训者仅看到了校长作为履行政府教育职能的执行者身份,却忽视了校长作为学校业务的掌舵人的身份。对校长角色和身份认识的误区,是导致培训问题的主要原因。
校长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 “重学段轻专业”,即重视不同校长群体的学段差异,而轻视或弱化了校长职业的专业特性。不可否认,校长培训当然要关注不同学段的差异;但同时也应看到,校长职业自身有其共性。任何一个学段的校长的基本使命都在于为人民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带领全校师生走向成功。不同学段校长的专业职能是相同的,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等哪个学段的校长,都应履行教育部印发的 《校长专业标准》①规定的六大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建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二) 校长培训认识误区的突围
校长培训工作应有明确的导向指引。立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结合中小学校长工作实际,校长培训应坚持问题导向和能力取向。“问题导向” 中的 “问题”,指中小学校治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疑难、困惑或复杂症结。有学者指出: “能够真正帮助校长解决问题的培训,才是好的校长培训。”[1]“能力取向” 中的 “能力”,指中小学校长治校办学的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概言之,坚持问题导向和能力取向,就是以中小学治校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小学校长所需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作为国培项目的目标追求。
解决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性不足、专业能力导向不明确等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理实互促”,即理论与实践共同促进和共同生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中,“理论”主要指向中小学校长在校治校办学过程中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实践” 主要指向中小学治校办学实务,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师生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职能领域。“理实互促” 既是问题解决思路,也是国培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根本原则。有学者在分析校长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时曾指出,经过培训的校长普遍感觉,“想学的学不到,学到的用不上。”[2]有质量的校长培训,一定是 “顶天立地” 或 “上天入地” 的。培训的 “理论” 部分解决 “顶天” 或 “上天” 的问题,给参训校长以思想观念的启迪;培训的 “实践” 部分解决 “立地” 或“入地” 的问题,给参训校长以实践引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应是校长培训项目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思路指引下,校长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都应直面中小学校长面临的治校办学问题和校长发展困境,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共生与互促,有效提升参训校长的专业水平。
二、校长培训项目的设计
校长培训项目设计环节的关键,集中在需求分析、主题定位、目标分解、内容建构和方法选择等五个方面。
(一) 深入调查,准确分析培训需求
关于培训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有学者认为,应考虑三个维度: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和校长个人工作需要。[3]培训需求分析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培训选送方的组织需求;二是参训校长自身的发展需求。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交而非相离的关系(见图1)。其中,培训组织需求是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区域教育发展现状、校长队伍情况等提出的,具有外显性和整体性特点,期望通过培训达到 “立竿见影”。而参训校长的自身发展需求,则是参训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需要产生的,其特点是内隐性和选择性,期望通过培训实现 “豁然开朗”。因此,需求分析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实求知、坚守底线和力求上线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参训校长的个性化需求为本;从实求知,就是从满足组织需求实际出发;坚守底线,就是坚守专业培训要求;力求上线,就是追求培训的有用性。
(二) 基于需求,合理定位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不是一个工作领域,不是一种工作类别,而是一个 “问题”。它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培训全程的线索,整个培训都是围绕 “问题” 的展开。培训主题的基本特征包括: 相关机构或人员普遍关注、相关领导重视、现实需要、具体可行、亟待解决。定位培训主题的方法可依循 “题网—题眼—题面” 的路径 (见图2)。首先,将培训需求转化为系列问题 (题网),以明确 “一次培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从系列问题中聚焦出核心问题 (题眼),以明确 “一次培训必须解决一些问题”。最后,将核心问题表述为培训主题 (题面),以解决 “一次培训只能有一个主题”。
仍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为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属于校长培训的一个子类。而包括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提高培训和校长高级研修在内的各类校长培训,则是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 “题网”。任职资格培训的对象是新任、拟任校长,其 “题眼” 应聚焦于“入职” 和 “合格” 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的 “题面” 最终可定位为校长岗位规范和履职能力培训。
(三) 围绕主题,恰当分解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对拟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诊断,将培训主题分解为具体化、可操作的培训任务 (见图3)。有学者认为:“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培训活动本身具有导向、规范、调整和激励作用。”[4]应对培训项目进行分层确定,即将培训目标分层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是培训项目的理想追求,即培训的“上线”;具体目标是对培训总目标的任务分解,取决于设计者对培训主题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还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为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体系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总目标是掌握履行校长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成就 “合格校长”。依据此总目标,其具体目标可依据教育部于1999 年12 月发布的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要求,参照 《校长专业标准》②规定的六大职能,围绕培训主题,将培训目标分解为参训者四种能力的提升: 一是教育理解力,目标指向了解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了解教育科学新知识,掌握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持续学习力,目标指向树立开放性的终身学习观,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三是政策执行力,目标指向明确办学方向,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具有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学校管理力,目标指向了解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情况,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水平。
(四) 展开目标,全面构建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工作的实际载体。培训工作中常用的 “培训环节” “培训专题” “课程模块” 等称谓,都是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应有紧密的对应关系,一个目标对应一个或一组内容。校长国培项目的内容模块应由若干课程专题构成。形成 “内容模块×课程专题” 的结构体系 (见图4)。
还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为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具体目标,定位为提升校长的教育理解力、持续学习力、政策执行力和学校管理力,在此前提下,构建出理解教育、学会学习、依法治校、善于管理等四大内容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大专题,每一大专题下包含具体专题。这就形成了 “培训目标-内容模块-大专题-小专题” 的培训内容体系。
(五) 针对内容,恰当选择培训方法
培训工作中常提到的 “培训模式” “培训方式” 等都属于培训方法的范畴。培训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在培训的不同环节,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方法。常见的培训环节包括:知识学习、治校经验、现场教学、跟岗研修、网络研修等。外显的培训方法包括: 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学员论坛、问题引领、案例呈现、自主设计等。而培训的内在方式则有理论引领的研讨式培训、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基于项目的任务型教学、基于现场的反思性教学、基于自主的参与式教学等。培训方法是培训环节、外显形式和内在方式的结合(见图5)。
还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为例,依据上述培训方法体系,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的对应关系,可通过下表做进一步说明 (见表1)。
三、校长培训项目的实施
校长培训项目实施环节的关键,在于过程组织与管理。培训过程组织宜在培训活动开始前统筹谋划,培训过程管理则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需要精耕细作。
(一) 统筹谋划,重视培训过程组织
首先,研制培训实施方案。方案中,项目背景、培训对象与培训需求、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培训方法、培训专家团队、培训考核与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等要素要齐全。其次,制定培训过程管理计划,各事项时间、方式、责任人、参与人、工作地点等安排明确周详 (见表2)。第三,编制培训日程,明确培训执行期间每天各时段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主讲人或主持人、培训地点等各项要求(见表3)。
表1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项目的培训方法设计
表2 培训过程管理计划表 (示例)
表3 培训日程表 (示例)
(二) 精耕细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一是学习资源准备,第一类是工具性材料,包括培训手册、文具、签到表等;第二类是人力资源,包括专家团队、管理团队、学员;第三类是课程资源,包括培训主题相关书报文献、专家授课材料、基地学校等;第四类是技术资源,包括设施设备、开发或依托的研修平台等;第五类是教学资源(拟开发),包括培训过程中的生成材料 (学员提供的研修案例、研修报告、论坛记录、活动总结等)。二是开班活动准备,确认好时间、场地、人员、程序、材料、技术支持、会场服务、音像采集、文字记录、宣传报道等。三是培训场地布置,创设温度、光线、声音、桌椅排布、个人空间、视觉空间适宜的物理环境。四是破冰活动组织,重点在培训方案解读、破冰活动实施和班集体组织建设等方面。
四、校长培训项目的评价
校长培训项目的评价环节主要包括培训成果提炼、培训效果评估两个工作阶段。培训成果提炼是升华培训项目的必要手段,而培训效果评估则是认定培训项目质量的根本依据。
(一) 千淘万滤,凝练校长培训成果
校长培训成果的类型是多样的。按成果形态分,包括数媒成果和纸质成果。按成果的性质分,包括问题研究报告集、专题研讨论文集、典型案例分析库、经验总结反思库等。
培训成果需要提炼。提炼是由零散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归纳出一组或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过程。成果提炼的思维方法有四大类: 一是发现本质的点式思维;二是发现矛盾的线性思维;三是发现系统的面式思维;四是发现结构的立体思维。无论采用哪类思维方法,培训成果体现的基本方式都无外乎 “聚焦” 与 “整合”。“聚焦” 是围绕核心问题,对感性材料的理性思考,对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基础上的精华提取。“整合”是按某种标准将聚焦的信息加以分类,找出要点,理清关系,进行结构化表达。
(二) 求真求实,重视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培训效果三类。其中,培训效果评估是最重要的评估。在校长国培项目的效果评估中,可借鉴 “柯氏培训评估四级模型” (见图6),从反映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等四个层级开展评估。有学者曾指出:“依据 ‘柯氏模型’ 理论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科学、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尤其是建立基于区域特色的评估标准,对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培训目标具有重要价值。”[5]
五、校长培训项目的未来趋势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及中小学校长专业水平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校长培训项目应致力于追求校长的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参训校长系统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优秀办学经验,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他们成为理念先进、绩效显著、业绩一流、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生力军。同时,根据教育部于1999 年12 月发布的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要求,校长培训的承训机构需处理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骨干校长提高培训和专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等项目的梯度,切忌校长培训不分层、不分类的随意应对。
总体而言,未来的校长培训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拓宽治校办学视野,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中,审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更新治校办学理念,全面学习现代管理艺术和学校管理新思维、新方法,针对当前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三是更新教育教学和管理知识与能力,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学新知,练新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四是更新校长的专业经历与专业资源,为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创设平台,促进跨区域的校长学习共同体形成。
注释:
①②2013 年2 月,教育部印发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5 年1 月,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