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课程、师资”一体化构建的探索

2020-12-18李祥斌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师德传统学校

□李祥斌

学校是育人的一方圣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它铺垫底色、扎根中国大地、体现社会主义特质的神圣职责。几年来,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 师资是关键要素,但仅仅加强师资建设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是一个“微型系统工程”,学生学习生活的“意境、课程、空间” 时时处处都对他们施加影响,必须把这些影响因素科学地加以组织、设计,使之成为有序的、系统的、自为的教育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如下思考: 顶层设计传统文化 “意境”,研发传统文化全科课程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意境” 设计,提高传统文化的化育水平

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在哪里? 在教育理念,在学校环境,在文化生态。必须让环境化育学子,更要让文化 “意境” 催发师生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的激情。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专业发展动力;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激发 “厚德垂远” 的志向。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打造了求真明道的 “文化意境”,具体为: 基于颜子圣德的学校文化,衍生为学校的 “核心理念” “文化标示” “文化空间”,它既是学校的基础性建设,又是学校靓丽的品牌,更是镶嵌在整个校园中、处处折射着 “圣贤之光” 的育人环境。

其一,核心理念。复圣中学把核心理念提炼为 “渊·远”。“渊”:一喻光大复圣文化、弘扬颜渊圣德;二喻渊博厚重、基础坚实,用渊博的学识安身处世。“远”: 一喻学校目标远大、看齐一流;二喻学生事业久远、躬耕四方,让敦厚的品德泽被后人。在此基础上,学校把这些育人神韵升华成 “学校精神”,浓缩成一句话表达: “复礼行大道、圣功育真人”。

其二,文化标识。可概括为:“一歌 (校歌) 一徽 (校徽) 一旗帜 (校旗)、一训 (校训) 一风(校风教风学风) 一誓词 (师生宣誓词)、一景 (学校发展愿景) 一色 (办学特色) 一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它展现了学校文化的“思想精华” 和 “理念精粹”。

其三,文化空间。我们对学校的空间资源进行了精心规划,从建筑、道路、景点、花木以及师生的活动空间,都以颜回的 “人名字号、英明圣德” 为元素布局设计、冠名寓意。学校标志性建筑设计成 “回” 字型,主题广场定名为“子渊广场”,校园道路均以 “学渊” “文渊” “德渊” 冠名,点缀在校园内的30 多块景石,刻写着对颜子圣德的赞评,颇富寓意的校内公园 “养正园” 建有: 颜乐亭、涓滴廊、正己湖、退而省广场。特别是矗立在子渊广场中央的地标性景观 “颜子圣像”,更凸显了学校求真明道的追求。站在颜子圣像前,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正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加强全课程研发,提高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水平

课程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课程的教育是碎片化、无序性和不完整的。然而选择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利用什么手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使之课程化,这是核心问题。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学校以教育部印发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 〔2014〕 号) 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 “知行”一体化,使传统文化教育 “目标有序渐进、内容贴近学生、学段(初中、高中) 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有机融合”,形成了 “主干+大阅读+践行” 课程体系。

第一,精选传世内容,编制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书典籍汪洋浩瀚,选择内容至关重要。在内容选择上,我们把重点确定为: 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在具体要素上,我们把重点确定为: “气节、高尚、仁爱、节制、开悟、励志” 六个维度。同时,让学生了解孔子、颜子等名儒贤达的思想主张、精神标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并形成 “百姓日用而不觉” 的价值观念。在课程研发上,根据选定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主干+学科” 的课程结构。主干课程是 “纲”,学科课程为 “目”。主干课程采用十二册校本教材,即: 《仁》 《义》 《礼》 《智》 《信》《忠》 《孝》 《廉》 《毅》 《和》 《温》《良》 《恭》 《俭》 《让》,并将六个教育要素融入其中。学生从初一(初中四年) 到高二 (高三不再开设) 历经六个学年、十二个学期,每个学期学习一个专题,从而受到一次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一场专门性的传统美德洗礼。学科课程是让每一位教师把学科的传统文化要素挖掘出来,形成与学科知识并列的 “传统文化教育点”,与学科知识共同列为学科教育目标,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利用这些 “教育点” 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人文素养、传统美德。这种“主干+学科” 的方式形成了学校全方位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成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二,开展经典大阅读,让师生与先哲对话。我们认为: 读国学经典,就是与先哲对话,就是与圣贤为友;读国学经典,能够让人感受到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中华文化呼唤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千古风韵在我们的心头荡漾。为此,学校按照 “回归原典、一门精进、技艺载道、精义入神”的原则,常年开展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 的读书活动。在篇目上,我们从国学启蒙教材 《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 入手,逐步延伸 《论语》 《中庸》 《孟子》《大学》 以及王阳明先生 《传习录》 等。在读书方式上,我们采取五种办法: 一是每日诵读聆听,体会经典原味。在早读时间,每天原著 “一段”;学校大型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 “国学经典名句”,由学生在课间操解读;课外活动时间用小广播播放经典文献,让学生沐浴其中,受到熏陶,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气。二是每周道德讲话,浸润经典精髓。每周都是根据当周思想教育的主题和时事形势,精选传统道德故事和对学生有启迪意义的传统文化文章,利用国旗下讲话教育宣讲,为学生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三是开设家长课堂,各班利用微信群,每周组织家长按时参加家长课堂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四是每月 “国学讲堂”,感悟经典内涵。即按照专题开展经典名著讲座,“一著” 一讲,常年坚持不断。五是每年总结升华,汲取经典营养。就是围绕经典教育,开展 “变式” 学习,让学习效果吸收、升华。例如,让学生根据经典内容讲故事、表演课本剧、开展诗朗诵等。

第三,开辟文化践行通道,形成课内课外双轨并进的机制。《礼记·中庸》 载曰: “修道之谓教”。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走向生命实践、心灵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为此,我们在开展好课堂教育的同时,把教育的视角扩展到课外,形成了课内与课外 “双轨” 并进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在广阔的人文空间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这一途径在内容上包含三个板块: 一是建立多个层面的社团组织。主要有: 文学、书法、绘画、棋艺、考古、鉴赏等,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二是组织 “传统文化” 表演。在学校每年举办节庆活动 (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 “开幕式” “闭幕式”上,我们把 《弟子规》 《三字经》《论语》 《道德经》 等经典篇目改编成 “表演剧”、配乐朗诵,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神韵,强化传统美德感召力。三是建设文化实践基地。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理念精粹” 经过千百年传承,几乎浸润于每个国人的心中,充满了社会的大小空间。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浸润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为此,大力开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锻炼成长。目前学校设立的基地和场所有: 三孔、颜府、泰山、神童山自然文化教育基地、县烈士陵园、颜庙历史古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桥第一党支部、攻济打援指挥部、东庄红色教育基地) 等。利用这些校外资源,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 “神童山自然文化教育基地” 封闭锻炼;清明节,来历史陵园扫墓,缅怀烈士、继承遗志;到 “攻济打援” 指挥部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解放军将士的豪情壮志;参观崔家大院、颜庙、黄家大院、大汶口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等。这正是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传统文化的施教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无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因此,只有造就一支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学识渊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牢固、基因永传,让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泽人心,从而跨越 “知” 与 “行”的距离。

第一,全面加强师德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 “圣贤君子” 的高尚人格,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名儒先贤对师者的要求特别强调 “以德为本、德智双修”。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学而》),他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上的根本指向。为此,在师德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持 “以德为先、率先垂范、先善其德、方正其行” 的原则,努力让教师 “师严而后道尊”,用行动和品格达到 “不言之教” 的境界。我们的做法具体为: 一是立足立德树人,提升师德。要实现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一是要唤醒教师心中的道德意识、加强心灵关怀。近年来,学校制订了 《宁阳县复圣中学关于加强师德师风考核的办法》 《关于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的意见》 等文件,把师德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通过建立良好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遵循知行合一,锤炼师德。弘扬传统文化,贵在知行合一、贵在生命践行、贵在心灵实证,实现“知” 与 “行” 的跨越。于 “知”,我们在全校组织开展 “师德建设论坛”,通过讨论,抓思想转变、抓师爱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于 “行”,我们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群体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机制。全校开展了 “优秀教育工作者” “模范教师” “十佳班主任” “师德标兵”和 “师德先进个人” “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复圣奖章” 等系列表彰活动,在广大教师中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教育形象,锤炼师德。三是增进文化认同,涵养师德。只有教师真切地认同传统文化,并用自己的生命状态昭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才能真正喜爱并认同传统文化,进而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髓。在工作中,我们实施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教师读书活动计划”,要求全体教师学习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定期组织读书辅导、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读书征文竞赛等读书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品位,让更多的教师在读书中涵养师德。

第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准度、有效度,学校多措并举提高施教水平。学校先后投资20 万元、选派100 余人次参加了6 期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学大师、传统文化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培训师资、传授教义,提高我们的施教水平;按照学校确定的14 个教育要素和十二本校本教材开展教研活动,编写普及读物,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

第三,成立学生指导中心。指导中心的任务是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类资源,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交友、活动等各方面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指导中心设立七个导师团,分别是: 学生成长导师团、人生规划导师团、学业发展导师团、个性发展导师团、心理健康导师团、社会体验导师团、学生互助帮扶团。指导中心的建立,开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整合的新形式。

第四,组建传统文化讲师团。讲师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教育。团内下设十二个讲课组,每组承担一本教材(《仁》 《义》 《礼》 《智》 《信》 《忠》《孝》 《廉》 《毅》 《和》 《温》 《良》《恭》 《俭》 《让》) 的研究、编写、宣讲。这支队伍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播中华精神,播撒圣贤火种,以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学生、润泽心灵,倾心打造着复圣中学的精神家园。

儒风拂面,明心净心。复圣中学秉承 “复礼行大道,圣功育真人” 的办学精神,构建了以 “颜子圣德” 为灵魂的学校传统文化,实施了 “五全”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 “入根” 与 “现魂” 的教育中茁壮成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在何方? 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师德传统学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学校推介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清明节的传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