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8张震雷
□张震雷
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引领学校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的转变,并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成为学校群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的 “核动力”。笔者身为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校长,致力于在学校形成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隐性与显性文化,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把学校办成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和人才的摇篮。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众多的定义或阐释中,笔者更认同当代作家梁晓声用四句话对 “文化”的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关于师生员工、校园空间和物体及其活动所承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的内涵和范畴大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母文化,校园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子文化。学校文化是观念与物质、动态与静态、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校园文化基本等同于物质文化,主要是物质的、静态的、显性的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落脚点都是“人”。教育要回归到 “育人” (而非一味地 “育分”) 的本源上来,循乎人的本性,顺乎教育规律,帮助人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引导人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实现身、心、智的协调发展,实现真、善、美的完整结合。“以文化人” 和 “以文育人” 的过程和方法是 “化” 和 “育”,“化” 和“育” 的最高境界应是潜移默化。化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策略
(一) 让隐性文化彰显出来
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情怀等都是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校长,要努力让这些隐性的文化彰显出来,成为让所有人具体可感,成为所有人思想和行动的指向。
1.挖掘人文底蕴,提炼办学理念
金华五中创办于1898 年,其前身是美籍华人李福丽创办的 “作新” 学堂 (其寓意是 “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 和 “成美” 女学堂 (其寓意是 “成人之美”)。“作新” “成美” 这两个名字伴随学校前后跨越了三个世纪120 多年历史,这两个名字早已融进了金华五中的血液,是金华五中的根。
基于此,我们经过反复酝酿,将 “作新成美” 确定为金华五中的新校训,把金华五中的办学理念提炼为 “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显眼位置雕刻了校训和办学理念,学校的两幢教学楼也因此分别命名为 “作新教学楼” 和 “成美教学楼”。“作教育之新” 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成师生之美” 就是成就教师,成功学生,让师生各美其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而今“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 已成学校的办学灵魂,在师生中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2.凝炼学校精神,指引发展方向
我们在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2017 年底,着手凝练 “五中精神”,做到内容上尽可能凸显“百年名校” 的文化神韵,在词语把握上尽可能洗去铅华又不失厚重,最后提炼出了五中精神: “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第一句从学校层面立意,其内涵为: 在 “师道永续、匠心传承” 的基础上 “日日新,日日进”,“作新” 精神其实是一种创新精神,但创新必须基于传承,传承五中一以贯之的 “精益求精” 的作风。第二句立足于教师层面,希望老师们以己之 “厚学启智、修德树人” 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以一种“兼容并包、雅量似海” 的态度浸染身边的同事和家长,以一种“视如己出” 的大爱熏陶五中的学子。教育其实是一种 “成美” 的过程: 成师生之美——成功学生(“成人”),成就教师 (“达己”)。一二两句充分尊重五中开山鼻祖办学之初衷——作新成美。契合五中的前身——“作新” 学堂和“成美” 女学堂之要义。第三句着眼于学生层面。笃学即勤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尚行,强调要身体力行。“笃学尚行”就是王阳明先生的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强调通过不断进取,达到至善 (最好) 的最高境界。从“笃学” 到 “尚行” 到 “止于至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笃学” 是基础,“尚行” 是关键,“止于至善”是教育的目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五中精神” 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 作新、成美、崇善。也可以凝练成三个字: 新、美、善。“五中精神” 广受社会各界赞誉。我们在教学楼大厅的墙壁上雕刻了 “五中精神”,使之成为学校强大的 “教育场”,以此激励一代又一代五中新人。
3.讲好 “学校故事”,激发爱校情怀
“学校故事” 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是最为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学校文化表达。2018 年是金华五中建校120 周年,学校借此契机,开展了 “讲好五中故事” 的活动。我们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上分别开辟了 “百廿五中” 纪念专栏,以 “历任校长谈五中” “知名校友谈五中” “五中师生谈五中”“祖孙三代谈五中” 等分栏目专门讲述五中人的故事。这一文化创意激活了 “五中人” 满满的记忆,在校师生、曾经在五中学习工作过的校友纷纷回忆、挖掘自己的亲历。从2018 年4 月始历时半年有余,“五中人” 通过回忆文章、老照片、校史资料等多个角度讲述了138 个五中好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美的发现、美的弘扬,每一个故事都是爱的点燃、爱的传递,每一个故事展示的都是 “五中人” 的风采和风华。这是一项唤醒五中情结、积淀五中文化、激发爱校情怀的聚力工程。这一活动在师生及校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社会各界产生极大的反响。
(二) 让显性文化深植于心
学校的隐性文化犹如一个人的内涵,显性文化则如一个人的颜值。所以,一所有内涵、有底蕴的学校还要精心打造学校的显性文化,即使一景一物的营造乃至一石之摆置、一花之铺展都要追求意蕴悠远,成为思想的传递、文化的表达。
1.以标识引领
学校形象标识是学校特色和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前些年,我们通过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以学校内在精神和文化为基础,探讨学校形象标识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适合金华五中发展的形象标识应用系统,开发出体现学校精神和文化的各种应用标识。以校标为例: 金华五中校标采用学校标志性建筑 “福丽亭”(当年为纪念首任校长李福丽而建的纪念亭) 与 “五中” 篆书作为设计元素,将民族性、时代性等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使该标识既具五中特点,又让人耳目一新。“五中” 篆书与亭子建筑线条有机结合,体现学校百年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浓厚的家园文化。篆书 “五” 形同沙漏,象征五中学生惜时如金,与时间赛跑的学习劲头,同时也体现了百年名校悠久的历史渊源。篆书 “中” 形同坐着看书的学子,体现了五中学子渴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标识从学校文化中孕育而来,又通过标识管理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如今,校标已成为五中对外宣传的logo,是学校形象的宣传 “大使”。学校的校徽校旗、学生校服、信封便签、资料袋、笔记本、备课听课本等都体现这一五中文化印记。
2.让石头 “说话”
校园里端庄的石型,石头上镌刻经典的文字,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石刻除了石头本身的质地、形状、韵味要与周围的环境呼应外,还应体现自身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价值观等。也只有如此,石头 “说话” 才更接地气、更具特色、更有教育意义,防止出现 “千校一面,千篇一律” 的雷同局面,防止出现为了 “文化”而 “文化” 的尴尬现象。2018 年,适逢学校建校120 周年,我们从衢州常山购置了一块 “状如桂冠,重达28 吨” 的巨石摆放在校门内右侧的草坪上,我们把她命名为 “弘德石”,弘德石的正面 “百廿五中教师名录” 八个大字熠熠生辉,120 年来708 位教师的名字按进校先后顺序——镌刻其上;弘德石的背面是笔者撰写的铭文《百廿五中“弘德石” 落成记》,以汉隶字体篆刻。在 “弘德石” 一侧,5 本铜版书错落有致,采用双面激光镭射雕刻工艺,将120 年来3.3 万余名金华五中学子登记在册。翻开一张张铜版书页,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跃然书上。弘德石、铜版书俯仰相应,暗喻师生和谐相依,教学相长。弘德石传扬先贤懿德,铜版书铭记最美芳华。这一文化创意引来广大校友和师生的如潮好评。弘德石、铜版书就像一台时光机,将三个世纪、708 位教师、3.3 万余名校友紧紧联系在一起。弘德石让 “敬先贤、尊师长” 的校风得以发扬光大;铜版书让校友找到家的感觉,萌发怀旧情愫,唤醒尘封记忆。
3.让校史传情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具有“留史、资学、育人” 的重要功能。金华五中历时122 年,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慧老人。她虽几易其址,几更其名,但依旧风华历历。让厚重的校史给学子传达感情、讲述故事,无疑对师生是一种精神洗礼。
我们在校门口的花岗岩石墙上以简明大事记的方式用汉隶字体镌刻了 “历史沿革” 图,在进校的林荫大道旁竖起9 根 “历史沿革” 柱,让社会各界及莘莘学子了解我们 “家的渊源”。我们在校大门左侧花园里陈列了首任校长李福丽的汉白玉塑像,校大门右侧花园则是当年为纪念先师而建造的校园标志性建筑 “福丽亭”。我们还一改以往 “校史馆” 平常闭馆、领导专家客人来校才开放的 “闭关” 做法,让 “校史厅” 与教学楼一楼大厅相连,打开通道完全开放,把校史公之于众,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让校史馆真正成为一个充盈着文化力的地方: 一是让师生饭余课间徜徉其间,感受学校厚重文化;二是让校友回校时寻找校园记忆,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让校史厅真正成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让文化流动起来
优雅、美观的校服既是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校服的选择权交给了家长、交给了学生。先是请7 家教育系统中标的专业校服厂家来校洽谈,就校服的质地、面料、五中的元素等要求告诉厂家。然后请他们根据学校要求进行个性化款式设计出夏款、春秋款、冬款、正装4 个男女服装序列。我们通过“展我风采,靓我五中,寻找最美校服” 的校服走秀活动,让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组成的评委团根据款式、价格在每个厂家服装秀完后当场亮分,最终选出大家最喜欢的校服。而今的金华五中校服,已成一道流动的文化符号,深受学生欢迎,广受社会和家长好评。这种流动的文化符号我们还将其挂在老师的胸前,学校特地设计了体现五中历史的精美徽章,让老师时时将百年荣耀挂在胸前,藏在心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环境是一种无声无痕的教育,师生时时浸润期间,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所以,一所学校要力求赋予校园里的每一件事物以生命的气息和活力,努力创设 “一草一木能说话、一砖一石可育人、让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让每一件事物陶冶心志” 的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支持系统
要有效地实施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的教育思想,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文化人”,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果把学校比作 “文化殿堂”,那么 “教师就是行走的学校文化”。
(一) 坚持立德为本,在正师德上扬正气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 “立德树人” 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师德为先。真正的教育应时时闪烁着德行的光辉,它与人的灵魂相通,因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集”。基于此,近几年来,我们每学年举办 “师德大讲堂” 系列论坛活动,一年一主题,让教师们畅谈感想、畅谈感悟,进而达到互相启迪、互相教育之目的,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 坚持业务为重,在强师能上增效益
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力和生产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几年,我们在强师能上作了不懈努力:
一是倡导教师读书和反思。我们提出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最长远的备课;反思就是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断陌生化。要求教师努力成为有学术底蕴的人,即: 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素养,文科教师要有科学背景,所有教师都要有哲学头脑。二是变革教学方式,建构高效课堂。学校全力推进以教学目标的适度、教材的宽度、思维的效度、训练的强度和评价的温度为理念的“五度” 模式,积极打造温暖高效课堂。通过 “教研活动日” 和 “教研活动周” 积极开展教研组赛课、青年教师晒课、骨干教师同课异构、名师示范课等互听共研、集体评课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积极探索 “五度+” 课堂新元素教学模式,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营造互相学习、互动交流、勇于探索的集体教研氛围,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 “五度” 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以 “学生初探—教师导学—微课助学—生生赛学—师生分享” 为课堂特色的教学五环节。三是树立发展理念,打造 “五中黄埔”。我们在学校多年打造 “青蓝工程” 的基础上,启动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组建了 “五中黄埔” ——青年教师研训班。研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有专门班主任、班长、组长、学号,专门的听课笔记。采取 “五定” 班级授课制: 定向,成长目标定向,那就是成就一批名师。定人,40周岁以下的教师,不管以前获过多高荣誉,都参加青年教师研修班研训;定时,两周一次研修,一次研修一小时;定点,青研班主要定点在学校录播教室;定式,专家引领、团队合作、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三年三重点: 第一年重班主任研修,第二年重课堂教学研修,第三年重教科研研修。我们把这个项目以 “基于 ‘青研班’ 的青年教师校本成长路径研究” 为题申报成了浙江省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目前已出中期成果,获得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 坚持搭台为径,在强管理上寻突破
上任之初,经向区局主要领导申请,学校专门设立了 “学校发展研究中心” 作为学校的中层机构,聘请50 岁以上、威望高、对学校感情深厚的一线老师,作为校长室的参谋部、智囊团,充分激发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参与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让学校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担任校长7年来,通过向组织推荐,已有11位中层或教师被提拔到局管干部,走向领导岗位 (或在本校任职,或到其他学校任职);通过中层岗位交流、副职提拔到正职、一线教师提拔到中层等方式重新组建了行政班子队伍 (相应提拔了14位)。这些举措较大地调动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在学校人事管理上,笔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提出了 “一线教师做墨家、学校中层做法家、副校级领导做儒家、校长做道家” 的管理思想。“墨家” 思想的两大遗产: 一是兼爱非攻,二是工匠精神。希望我们的教师做 “墨家”。教师要胸怀大爱,爱学生、爱家长、爱同事、爱领导、爱学校进而上升到爱社会爱祖国,要有包容心、忍让心、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学生、为他人、为学校着想;教师要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在精准化教学、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法家” 的精髓在于重法、重制度、重规则。所以我们希望学校中层做 “法家”。做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者,不做 “好好先生”,不徇私情,要赢在执行力上。副校级领导做 “儒家”。因为所处层级不同,中层在执行过程中,一线教师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出现怨言,副校级领导要耐心做一线教师的思想工作,做教师民意的代言人,协调好上下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团队。校长做 “道家”,出思路,出思想,腾出更多时间抓大事,重学校顶层设计。
四、总结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是凝聚人心。学校文化是一种 “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导向引领。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学校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它为师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潜移默化地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三是榜样激励。校园中凸现出来的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学校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产生的 “共生效应” 和“魅力效应”,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 “三流的学校校长治校,二流的学校制度管校,一流的学校文化立校”。因此,从 “人管人” 到“制度约束人”,再到 “文化化育人”,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 “品牌学校” 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