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1-01-18王定银
王定银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能力,对中学生而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时,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并获得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思考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思考,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导致他们自身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弱。
2. 学生缺乏行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号指令指引学生时,有些学生行动较为缓慢,跟不上其他同学,并且思维也总是“慢拍”,导致越学越差,这说明这些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行动力。
3. 教师授课方式不合理。目前,多数语文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语文课堂会略显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差,不能达到良好的促学效果。
4. 教师教学深度不足。从一般性的教学目标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时,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会以字词、语句、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未能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导致学生无法达到一定的思考深度。
二、批判性思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1. 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具有较强反思性的思维,如果能促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不仅会让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还会让他们敢于质疑、反思,长此以往,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2. 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既能满足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具备提问和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 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随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也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也会更有信心去思考,这能提高他们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增强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4. 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考试时,会遇到理解难度较大的文章材料,这些文章往往具有较深的含义,还有些写作类题目也具有较深的寓意,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材料或写作的要求,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 引导学生多提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能引人深思,但由于初中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在阅读时难以领悟其中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对文章或语句产生疑问,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集“群智”解决问题,这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台阶》的过程中,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父亲总说要建一栋高台阶的新屋?是怎样建起来的?后来怎么样了?”教师通过组建小组,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讨论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剖析课文细节。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剖析每篇课文的细节,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又可以让他们通过反思,深化心得,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中心,赞扬了白杨的“不平凡”。在“那是力争上游……西北风”一段中,“虽……却……”等句式将白杨树恶劣的生长环境与其强大的生命力作对比,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在“它没有婆娑……意志?”一段中,作者连用四个“难道”,逐层递进情感,突出白杨树“朴质、团结”等精神品质。另外,教师在剖析完课文的细节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深阅读体会。
3. 解读课外读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超过250万字。这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入课外阅读部分,一方面要给学生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教师要把经典著作引入课堂,通过给学生分析优秀语句或段落,讓他们不断深化思考,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阅读完《三国演义》后,教师可以对小说中的人物进一步解读。刘备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假仁义”,但这仅是该人物的一种性格。刘备在做徐州牧的时候,对百姓友善,爱民如子。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是奸诈,但在“割须弃袍”的典故中,曹操被追赶的时候,为了不让对手辨认出自己,不惜割须弃袍,这体现出曹操灵活应变的性格。
4. 组织学生辩论。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引发学生探讨,使他们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并进行思考,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阐述了敬业和乐业两种论点,但是文中未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仅在理论层面上阐述,这会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我国原子弹研制的历史,让学生联系课文思考“敬业”和“乐业”的具体含义,并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这期间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认为因为时代的需要导致当时的人们必须要研制原子弹,不是真正的“敬业”;有些学生则认为正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所具有的敬业精神,才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地投身研制原子弹的事业。学生通过辩论,加深了对“敬业”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责任编辑: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