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1-18袁昌国

体育时空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竞技体育

袁昌国

摘  要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还是存在运动员学训矛盾、体育师资队伍匮乏、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不畅、竞赛体制不健全和运动队伍管理腐败等方面的弊端。体教融合的出台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本文通过分析体教融合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以此落实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新模式。

关键词  体教融合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

2020年8月3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基础上,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体教融合进行解读。一是青少年在教师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影响下,对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青少年没有时间精力参与体育运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严重问题,体育事业发展不容乐观;二是体校招生越加困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现象,专业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难以保障,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体教融合应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教融合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体现在思想和身体两个层面。体教融合将思想与身体、教育与体育紧密的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了教育和体育的发展。将体育与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不但可以带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享有相同的接受文化课教育的权利。将竞技体育项目放在学校体育课中不但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学习体育运动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有效的放松自己,从而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增添新的光彩。

(二)体教融合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优秀的后备人才是实现竞技体育向更快、更高、更远发展的绝对力量,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体教融合就是要实现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在各方面的有机融合,加强运动员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完善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讲,可以带动其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更高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从社会角度来说,可培养竞技水平和文化水平双高的社会人才,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体教融合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普遍短于欧美运动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训练理念和体质上。欧美注重训练效果,而我们更注重的是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堆积运动成绩,导致父母不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上竞技体育之路。深化体教融合,使竞技体育人才在学校同时接受智力与品德教育和身体与运动技术教育,为运动员将来的二次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消除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忧虑,让更多的父母看到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到竞技体育培养团队之中,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开辟更好的空间。

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运动员的培养要关注竞赛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二者不可偏废。文化教育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仅仅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在比赛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针对对手运用战术的能力等都是文化教育的外在体现。但青少年运动员长期脱离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教练员负责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家长和教师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三者之间的沟通不及时,运动员在各方面产生的问题难以协调。其次,同学之间竞争的是运动成绩,对文化课的学习远不如提高运动成绩来的实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青少年运动员自然而然也会认为运动训练更为重要,文化课只要說得过去就可以了。再者,就是运动员精力有限,在进行了长时间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之后,身体正处于极为疲劳的状态,此时再进行文化课学习,远远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这就导致文化课学习与专项训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二)体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校资源匮乏且滞后

确保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优秀的体育师资。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展现出来的消极态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使得学校体育不受重视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至于在体育课程方面,一些学校受到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以开设的体育课程非常有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很少,在新的形势下很难适应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随着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增多,体育场地设施情况难以保证学生上课的需求,一些体育公共课受场地限制只能在走廊过道进行,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仅仅教授一些简单易学的动作,这不仅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更是对学生学习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运动员的高淘汰率以及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运动员的高淘汰率直接导致体校招生困难。我国体育界也一直在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实力雄厚,但在面对此问题时也往往表现得无计可施。在我国运动员培养重技能、轻知识的背景下,运动员多数都采取封闭式训练,把所有精力都致力于刻苦训练,很少与外界接触,而这一时期又是学习和训练的最佳时期,训练队高强度的训练环境促使运动员们对此进行取舍,使他们和同龄人的文化水平相距甚远,造成其综合素质水平较低,这成为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运动员参与竞技运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创造自己的竞技价值,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和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体系的缺失,虽然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就业机会却很少,大部分运动员的就业受限,万般无奈下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自主创业,这是我国运动员退役后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

(四)竞赛体制不完善,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

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当前的体育竞赛体制下,高校运动员无法自主参加国家高水平比赛和其他大型比赛,严重阻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现阶段我国建设竞技体育后备队伍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基层运动员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导致后备力量不足,选拔困难。受现实社会的影响,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想要进入体校接受专业训练而受到限制,从而致使运动人才的外流。其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的限制,大部分家长认为文化学习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而由于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长时间的分离,体校不重视文化学习的观念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这是导致运动人才外流的一个重大原因;另一方面,政府或体育主管部门对基层运动员的训练保障措施表现得差强人意,体育场地、设施陈旧老化现象严重,而且投放资金不足以维持运动员正常开销,难以让运动员拥有更好的训练和生活待遇,使得人们不再愿意投身体育事业中。

(五)高水平運动队伍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往往表现为管理、监督、指示、命令,这是一种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的个性和才能的发挥。目前,全省学校都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单个学校招收名额少,很难组建起运动队。高校招聘教练员的标准一般是根据大学期间的专业表现而进行的,且对教练员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国外高校设置专业教练员岗位和训练水平监督体系,而我国对教练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高校没有教练员岗位,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由体育任课教师兼任,难以建立起相应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美国职业教练员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普通大学教授,而且具有专业的教练员团队,而我国的管理体制支持不了教练员拿着较高的工资,因此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练员,更难以组建教练员团队。

三、体教融合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分配学习与训练,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时间

对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而言,最好的状态就是在保证训练好专项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学习水平。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动员也越来越意识到全面发展与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体育和教育相关部门落实相应的教育体系,建立符合我国运动员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核评价系统方案,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时间,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首先,加强教育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为青少年运动员建立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保障体系,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次,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与高校的合作,扩大运动员的上课形式,开放运动员感兴趣的网上慕课,丰富运动员的空闲时间,增加运动员的知识储备,以弥补其文化缺失的弊端。最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教练员与教师之间积极配合、相互理解,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的主动参与,最终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在体教融合的推行和实施上,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体质,强化青少年的运动水平。体育教练员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应不断提升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保证对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更加严格。建立健全教练员工作行为大纲,合理分配教育和体育统筹发展,根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训练水平设置不同的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原有的体育教师资源,选择教学能力强和创新意识高的教师,将他们培养成符合当下体育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体育教师。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将培养健康教育教师的放在首位,并在教师上岗前后培训健康教育知识,以确保我国高校学生不管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能以良好的姿态充当新时代的建设者与创造者。另外,在改善高校体育场地场所建设条件上,国家财政部门可以设立高校体育场所建设支援计划,予以资金上的帮助。

(三)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机制,落实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

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第一步可以寻求政府层面的帮助,借助政府的力量出台针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照顾政策,并鼓励其自主创业。其次缓解运动员就业压力大的根本途径还是解决运动员文化水平低的现状,各管理阶层应从基础阶段抓起,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改变训练的方式方法,在保证训练成绩的同时把运动员的封闭式训练与校园学习结合起来,而不再一味重视运动员的体育训练成绩,建立运动员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和训练队对于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成绩双优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长期进行大量超负荷的训练,身体机能过度透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位的训练伤病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应协调各单位,为运动员建立相应的就医优惠政策,使其有所保障,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竞技,促进后备人才整体的发展。

(四)完善竞技体育选拔标准,拓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

高质量、完善合理的竞赛体系可以有效促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反之则会严重阻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现阶段我们要保持创新的态度去完善并提高当下的竞赛体系,打破体育竞赛参赛人员之间的限制,使各个年龄阶段的运动员能够通过更多高水平的比赛从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作为我国体育竞赛的主管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需要,对比赛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比赛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体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和完善青年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体育相关部门还要努力探索多元化合作途径。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往往在某个阶段已经达到所在区域的顶尖水平,为保证此类人才的输出,地方政府需积极配合,寻求社会的支持,拓展各大体育院校的合作,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后备人才培养,落实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新模式。

(五)探索高效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管理制度

为提高全运动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体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训练基本标准和规章制度,学校要对运动员有明确的培养方向,要明确上级单位对运动员的发展确定了什么样的目标、策略以及方针政策,还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促进运动员更快突破瓶颈期或者重难点。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要着眼长远,以培养体育后背人才为主要任务,逐步将其输送到高等体育院校和职业俱乐部,要创造更多与高水平运动员平等竞争的机会,简化运动员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体育部门想要探索更高效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新的运动队伍管理思想,运动员的自身因素是重中之重,要以运动员为本,尊重运动员的人格,并用法律和道德双向严格要求体育人员,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体育主管部门要结合科技部门的力量,寻求提高教练员科研能力的办法,选择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情况良好的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经验,组织各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资格审查,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整合教育和体育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的新路子,是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3]。通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落实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新模式,可不断推进为我国竞技体育后背人才培养,达到提高人才培育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海元,展恩燕.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0,27(06):1-11.

[2]杨雷,王静宜.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4):98-101.

[3]黎正成.论“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6):478-480+477.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竞技体育
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对南宁市滨湖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要求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当下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