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索唢呐系乐种流变中反思家乡民俗学

2021-01-18钱钰白莉

音乐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俗学活态唢呐

钱钰 白莉

赵宴会教授新作《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于202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乐种学和家乡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精品力作。该书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赵庄唢呐班到苏北唢呐班的研究对象地域范围扩展,采用了从现象到内核的阐释方式。该书对苏北唢呐班流变问题的研究彰显出家乡民俗学视角的突出特征,尝试与乐种学、家乡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理论对话,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该书的形成,得益于赵宴会教授始终坚持的学术研究兴趣,即长期关注苏北唢呐班生存发展问题。早在硕士阶段,他已对赵庄唢呐班音乐文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在硕士毕业论文中,他论述了赵庄唢呐班的历史、曲目系统、乐班编制、生存发展动力与管轨、传承谱系与方式等内容。[1]该文是赵教授早期聚焦苏北唢呐班的村域研究成果。此时,他已开始关注自身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该视角后来被沿用到《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中。自2009年开始,从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来看,赵宴会教授对苏北唢呐班的研究兴趣可分为两条进路。一条是围绕苏北唢呐班展开的研究兴趣主线。他重点关注苏北唢呐班的传承方式、发展对策、核调现象、经济运作、新农村经济文明建设、近三十年变迁情况等议题。另一条是围绕睢宁县唢呐班而形成的研究兴趣次线。他与其妹妹赵士玮合作研究苏北睢宁县唢呐班的相关问题。除此之外,赵宴会教授的博士论文也以苏北唢呐班为研究对象,《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正是他在优化博士论文基础上所创作的优秀学术作品。

赵宴会教授对唢呐班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赵庄唢呐班到苏北唢呐班的变化过程。换言之,经历了从村域到区域研究的转变,其间甚至还夹杂着县域研究。“家乡的范围是可以调节、可以变化的,会根据不同的语境而有所伸缩”。[2]从土生土长的赵庄到具有地缘亲缘业缘关系优势的苏北,他对唢呐班的研究始终是在家乡之中。在论述研究对象选域时,作者也明确指出通过便利的地缘和亲缘关系在徐州开展长期定点调查,利用求学和工作积累的人脉关系在其他苏北地区进行多点短期调查。[3]在研究苏北唢呐班的经济运作问题时,“局外人”无法获悉这些私密信息,赵宴会教授却可凭借家族唢呐班的血缘关系来获取。换言之,以血缘、地缘、业缘、学缘为纽带的各类社会关系,为宴会赵教授开展田野调查和资料获取均提供了便利,这正是家乡民俗学研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总体来讲,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扩展,既蕴含着赵宴会教授对“家乡”概念理解的不断扩展,也是其唢呐班研究兴趣不断深入的体现,更是其唢呐班研究逐步体系化的重要表征。

《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聚焦苏北唢呐班的活态流变现象,旨在“揭示并探索唢呐班‘怎样变’‘变成什么样’‘为什么变’以及‘怎么办’等问题”。[4]除绪论和结论两部分外,该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历史流变、物质构成流变、音乐流变、表演流变、生存流变和流变分析等方面来论述。在“历史流变”一章中,作者在细致考察苏北唢呐班的实际发展历史进程基础上,选择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流变时间起点。这样的时间起点划定,既在时间维度上贴合苏北唢呐班流变发展史的实际境况,也彰显出该研究的严谨性和独特性。在物质构成流变、音乐流变、表演流变、生存流变等四个章节中,作者基本采取“深描+闡释”的写作方式。即在详细描述变迁情况的基础上,细致地阐释“变成什么样”“怎么变”和“为什么变”三大问题。文中还囊括有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访谈记录、图片资料和个人体会等,有效提升了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流变分析”一章以理论分析为主。作者将苏北唢呐班流变现象凝练为“‘传统与现代接通、域内与域外融合、内因与外因共推’的过程”。[5]在“结论与反思”一章中,作者论述了苏北唢呐班的保护理由、重点和举措。总体来看,可谓是结构清晰、文风质朴、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内核的阐释方式,还体现在该书的具体论证分析之中。例如,在阐释苏北唢呐班流变是内外力共推过程时,赵宴会教授采用的“剥笋式”阐释颇具代表性。在论述内驱力时,他从艺人视角沿着“流变表象—提高竞争力—招揽业务—追逐经济利益——为了生存”环环相扣的分析逻辑逐渐展开。在论述外驱力时,他从事主(或恩主)视角循着“流变表象—满足观赏需求变化—吸引更多人观赏—制造热闹隆重的场面和氛围—为了面子和其他”层层衔接地阐释逻辑纵深推进。[6]这样由浅到深的阐释方式,得益于赵宴会教授的近局内人和近局外人的双重身份。近局内人的身份——包括从艺者、唢呐班家族成员、圈里人等多重身份,促使赵教授对苏北唢呐班艺人的思维逻辑有着感同身受的认识。相较于事主(或恩主),他具有近局外人身份。然而,作为长期与事主(或恩主)打交道的从艺者、作为地道的出生于苏北的人,在与事主密切接触和地域文化浸润的双重影响下,他对事主(或恩主)的行事逻辑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国内家乡民俗学首倡者安德明将家乡民俗学视角的突出特征概括为“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7]这些突出特征在《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被或隐或现地呈现。

平等对待和尊重苏北唢呐班艺人是该研究成果的重要理念。该书基于丰富的长期定点和短期多点的田野调查而完成,作者以亲人、马里人(即圈内人)、虚心求教者的形象开展调研。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凭借对唢呐班艺人的尊重与平等,赢得了访谈对象的认可。例如:苏北唢呐班艺人的收入情况是隐私或敏感的信息,部分唢呐班艺人却能将其如实告诉作者,甚至允许其拍摄从艺收入的原始记录,这些支持举动需要充分的平等交流和尊重信任。作者在文中也自述:“承蒙梁师父对笔者调研工作的支持和信任”。赵宴会教授没有选择蔑视或轻视苏北唢呐班艺人,而是采取保持平视与尊重的研究态度,这是支持其完成该书的重要保障。

同情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批判也是该书中的重要特色。就该书而言,赵宴会教授对苏北唢呐班的同情理解,不仅仅源于他是本地人的身份归属,也来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从艺经历和家族记忆。他尝试将个人经验与记忆纳入到深描、阐释和佐证材料之中,以个人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加深对苏北唢呐班的同情与理解。例如,他结合个人吹奏实践来说明有无肚子哨的吹奏差异,讲述家族唢呐班参加业务演出时使用电声音乐伴奏的经历,运用其祖父外出表演时获得观众的评价,叙写个人参加朋友儿子婚礼时的表演经历,以其祖父葬礼仪式用乐为个案来呈现苏北葬礼仪式过程。这些结合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文字散见在该书之中。[8]客观来说,这种资料使用方式,反映出赵宴会教授已将个人艺术经历、生活经验、家族记忆等生活史内容,深深熔铸在苏北唢呐班研究之中。这种同情理解的深刻度,已经远远超越一般的家乡民俗研究者。建立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赵宴会教授还保持着学者的冷静客观,注重对苏北唢呐班的流变现象进行理性批判。例如,当艺人、民众和学者对唢呐班引入电声音乐伴奏有着不同的评价时,他并未完全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他既承认引入电声音乐伴奏对传统唢呐班的严重冲击,也讲明电声音乐伴奏在唢呐班被广泛应用的现实境况。他明确表示:“依笔者看,目前下结论为时过早。……在电声音乐伴奏的影响和冲击下,唢呐班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9]类似的理性分析判断在书中还有很多体现。

朝向当下和审视未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回顾苏北唢呐班百年流变历史进程,主要是为了在探索流变规律基础上为苏北唢呐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路径。恰如作者所言:“推动唢呐班传承发展的迫切愿望”,“发现唢呐班在当下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苏北唢呐班是活态传承至今的、与苏北民众生活水乳交融的鲜活民间音乐形式和表演组织。它的传承发展史,实际上是经由苏北唢呐班艺人与当地民众在各个时代持续互动协商而形成的,再叠加时代特色、社会变迁、文化交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流变史。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苏北唢呐班的当下及未来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以前各时代流变结果的基础上。故理清苏北唢呐班流变史和流变规律,对苏北唢呐班的当下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立足于对流变史和流变规律的深入研究,赵宴会教授指出苏北唢呐班的保护重点在主体(艺人)、本体(器、曲、技等)、生存环境(民俗),保护措施应遵循“动态与静态结合”“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间接与直接相结合”“有为和无为相结合”“原生态和次生态保护相结合”五大理念。

《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真实立体全面地总结出苏北唢呐班的百年流变过程、表现和规律,为苏北唢呐班提供了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如此深刻的解读力和阐释力,主要来源于该书与乐种学和家乡民俗学的理论对话。

该书在深化乐种构成因素体系化研究方面的理论对话。早在1999年,袁静芳教授在《乐种学》一书中将乐种构成因素分为“物质构成、形态构成、社会构成”。该书对上述乐种构成因素类别,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物质构成方面,袁静芳教授强调乐器、乐队组合和乐谱;赵宴会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艺人的交通联络工具和乐器的存储摆放设备也纳入其中。在形态构成方面,袁静芳教授认为包括演奏技巧、旋律手法、曲式结构和宫调特征;赵宴会教授将其进一步分为音乐形态和表演形态,其中音乐形态包含宫调、律制、旋法和结构,表演形态包含表演形式、技法、队形和空间,尤其是技法中将绝技也纳入其中。在社会构成方面,袁静芳教授指出包括民间乐种艺人、音乐班社及其社会应用功能;赵宴会教授则概括为生存构成,包括生态环境(民俗仪式与官方仪式)、运作模式(经济、业务和行规行话)和传承机制(传承本体、机制和方式),生态环境基本与社会应用功能对应,艺人和班社研究则被融入运作模式和传承机制中予以分析。在每一个乐种构成因素中,赵宴会教授均对袁静芳教授的思想有继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赵宴会教授还将历史构成纳入唢呐系乐种的构成因素,强调其他构成因素在时间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等。这些尝试和探索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该书在反思家乡民俗學者开展研究方面的理论对话。《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可视为自觉运用家乡民俗学视角的著作。从研究实践来看,掌握相关理论方法且能开展研究,固然是家乡民俗学者的必备能力。然而,如果要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俗研究对象开展体系化研究,就需要更为多元的能力与经历。比如:家乡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武术等研究对象。它们蕴含着很强的技术性或知识性内容,甚至还会涉及行业秘密、经济收入等敏感信息,缺乏长期的系统认识和深度体验,缺乏因从艺者或家族成员身份而形成的信任关系,家乡民俗学者将难以深刻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故拥有从艺(业)经历和家族传统对家乡民俗学者深刻把握上述研究对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赵宴会教授为例,音乐学背景和唢呐班从艺经历为其开展苏北唢呐班音乐流变,家族唢呐班为其开展经济业务运作研究,均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有力支持,将苏北唢呐班融入成长史和生命史也促使他更为深刻地理解苏北唢呐班。由此可见,赵宴会教授的音乐知识、从艺经历、家族传统对其开展体系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并非每位家乡民俗学者会有像赵宴会教授一样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因此推动跨学科家乡学者合作研究,将会是相当一部分家乡民俗学者可资考虑的解决方式。

统而论之,该书可谓是近年来研究苏北唢呐班的重要力作,是乐种学研究中对民间乐种进行体系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家乡民俗学中民间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苏北唢呐班艺人的集体发声、赵教授的家族唢呐班记忆、苏北唢呐班朝向未来的发展期许等,一道被融汇在该书中。这部书是返乡学者赵宴会对苏北唢呐班流变问题深耕细作的成果。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将会看到一个鲜活灵动、立体全面的苏北唢呐班跃然纸上,将会看到一个心怀家乡、朝向当下、振臂呼吁传承保护苏北唢呐班的学者形象。值得关注的是,赵宴会教授并未止步于此。随着由他主持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唢呐系乐种体系化研究”的获批,相信他将会为中国唢呐系乐种研究贡献出更多更大的学术成果。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唢呐系乐种体系化研究”(20BD05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音乐文化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

[3]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页。

[4]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页。

[5]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90页。

[6]关于内外驱力的详细阐释可参见原书。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10-320页。

[7]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

[8]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1页。

[9]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0、76、91、186、199页。

钱 钰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

白 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编审

猜你喜欢

民俗学活态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