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在易女声合唱作品钢琴伴奏艺术特征研究

2021-01-18韩静怡颜咏

音乐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前奏织体女声

韩静怡 颜咏

陆在易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是国内广为人所知的,《桥》《家》《盼》《我爱这土地》《彩云与鲜花》《最后一个梦》《望乡词》等等,都是业内外被演率极高的曲目;而他在合唱音乐创作方面则更是学界的翘楚,《雨后彩虹》《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蓝天·太阳与追求》等业已成为经典,在学术研究中被关注度也是少见的现象,其悲情气质的抒情表达是其個性语言有别于他者的创新[1],也是他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因素所在。

考察陆在易的艺术经历可以发现,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等教育经历及留校乃至后来的院团工作,严谨的学术之路为其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既对技术创新有所追求,更对作品的实践效果重视有加,这些创作观念和态度,是他的诸多领域的作品均能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据报道,他经常深入生活,走近大众文化,喜爱将自己的感同身受反映在作品之中。

陆在易在合唱作品中尤其注意大众生活情趣的表现,而从他的三类作品所做的探索来看,混声合唱、女声合唱及童声合唱则各有艺术实践的侧重点,在学术创新和文化落地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其十余首的女声合唱来看,其大众接受度都较为突出,这与其内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感丰富等特点不无关系,这些已在王秋诗等人的研究中有所显现[2]。笔者作为有着钢琴演奏经历的理论专业研究者,希望从音乐分析的视角,通过对陆在易这十首女生合唱曲的钢琴伴奏分析,解读作曲家对伴奏织体的精准运用,从而探索音乐技术运用和时代环境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是在多种不同的外部及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的,它以时间为依托,但并非固定不变。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艺术理念、文化修养等多重因素都与之密不可分。这些不同的因素用以解析陆在易的女声合唱曲,则可以管窥其艺术的发展痕迹。

《水乡船歌》创作于1981年,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文化生活反映,尤其是作曲家所熟悉的水乡生活。作品的意境是悠然而惬意的,它体现了作曲家对于各种民间音乐风格的精准把握,并通过多种音乐织体表现出来,陆在易称之为诞生于生活土壤中的作品。同样创作于1981年的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其合唱版本以深情的倾诉,歌颂了改革开放后新的生活面貌中的祖国,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深情厚谊之浓烈[3]。生活化的内容,在创作于1982年的《深山的小路》中有所反映,抒情柔美的旋律,清新淡雅的风格,用来表现小路的深远幽深,是再好不过的借景抒情的手法特征了。

例1 《水乡船歌》中的民间音乐风格

创作于1990年的《清流》意在表现爱心的规劝,在情感的表达上对比之前的贺绿汀独唱曲中加入了抒情性的乐段,给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情感,曲调更显流畅,风格更显清新,展现了90年代初的时代风貌。同样风格的作品《凤凰吟》,创作于1995年,这时的中国人开始注重古典文化意象的使用,该作品就是以我国古代神鸟凤凰为意象,用音乐的表现形式,传达了柔美和悲情,表现出凤凰坚强、刚毅的品格,以此歌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气概,塑造了凤凰涅槃而飞的神鸟形象[4],它在时代特征的体现上不仅是抓住了古典表现之需的外在文化驱动,还以音乐的对应性手法而获得了新的风格。

例2 《清流》中的清新时代风格

由上可见,陆在易的女声合唱类作品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能抓住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表现的内容入手,再进行音乐手法的选择。而表现在音乐织体上,它们或以简洁的律动或以复杂的层次而予以展现,而从钢琴音乐的织体中亦可见一斑,均匀律动和织体的变化会随着内容变化而变化。下面将主要织体手法特征再做展开。

音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前奏属于音乐表述中的“引论”部分,正是由于其“引”的意图,从而对塑造音乐意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前奏所具有的音乐意境及材料的引导性作用,会使演唱者能够提早进入演唱情绪,进而铺垫地描绘作品的意境,为刻画音乐形象做前期准备工作。因此,艺术表现方面,要求演唱者与演奏者认清这部分情绪调动的功用。作为音乐意境营造的行家里手,陆在易在女声合唱作品上尤其注重其前奏的写作,织体是最为外在的形式,由此可以最为直接地认知陆在易写作的特征所在。

作品《水乡船歌》的前奏采用了歌曲的主题材料,以密集排列的分解和弦予以呈现,在长音处以密集排列的分解和弦而再作延伸过渡。织体的具体表现:第1小节为主旋律及高八度的呈示,后接六十四分音符的七连音上行,之后再继续连接旋律,反复进行三次主题的呈示和发展;在第9小节处,它又变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反复,其声势有所减弱,这为后文合唱声部的进入做了铺垫。这一作品的前奏,其织体的构成主体是流动的音型,这一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水流潺潺的意境,恰当地贴合了作品的主题呈现,这一前奏的写作为歌曲的情绪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

从上述作品的分析可见,陆在易注重前奏的“引论”功效,以外在织体的贴合性来表现作品的声响意境,是陆在易女声合唱作品中较典型的前奏表现形式,这种音乐的织体,以流动性强的密集音型,既能将前奏的意境营造作用表现出来,又能够将音乐的素材以巧妙的形式呈现出来,表现合唱曲的音乐风格及情感意境。此种手法在陆在易的其他女声合唱曲中也有较多的运用,如《葡萄园夜曲》《迎接太阳》《朝霞》等。

例3 《水乡船歌》的前奏织体

音型化的钢琴音乐织体在合唱伴奏的艺术手法中是常见的织体形式之一,它可进一步细化为节奏音型化、线条音型化、和声音型化等类型[5],陆在易在其女声合唱类作品中多有娴熟的运用。

多声部合唱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声部可以兼备旋律、低音、衬托、对位等多种音乐功能,各声部相互衬托,从而形成了音乐的相互融合贯通和协调统一。不同风格的合唱音乐作品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风格的钢琴伴奏织体形态。

根据作品的题材及风格需要,作品做音型化的织体对应,陆在易的合唱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就有此体现。其钢琴伴奏织体在布局上采用了三连音的伴奏织体,并以固定音型化的形态贯穿全曲。三连音是一种典型的节奏类型,在乐曲进行中会给人一种节奏“错位”的、不稳定的感觉,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使其倾向于稳定的感觉会更加强烈。当音乐中三连音连续出现时,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想要借该固定音型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烈情感,随着三连音和旋律的不断推进,情感不断地积累升华,在音乐的推进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愈加浓烈的情绪。

例4 《祖国,慈祥的母亲》中的三连音织体

和声音型化是丰富作品的重要手法之一,陆在易在作品《凤凰吟》的钢琴伴奏中就以此为法而运用了大量的音型化和声织体。从正式进入合唱的第17小节的分析来看,它从第17小节到第20小节为第一句,是主和弦上的密集分解的和声音型化,并且采用的是上下行交替的方式进行;第21小节到第24小节同样是和声音型化,采用上下行交替的方式进行,但在和声上做出了些许的改变,采用了隐伏线条的写法,把骨干音藏入其中,使旋律与伴奏更加的融合;第二句和声从主和弦到下属和弦再到中音和弦的过渡。

例5 《凤凰吟》的音型化和声手法

通过对这两乐句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和声音型化是陆在易在音乐作品中比较常用的音型化的伴奏形式。从以上两个片段的分析来看,它们分别以节奏及和声音型化的织体形态为例,对陆在易对女生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织体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他的每种音型化的运用都是根据音乐作品题材及内容而选择的,能够让每首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更加切合,从而达到作曲家想要呈现出来的效果。

经典作品中的手法要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所借鉴,陆在易的女声合唱曲中的很多手法就值得不断熟读、细究,它们将为我们配写钢琴伴奏时所借鉴,而钢琴伴奏的织体手法运用,就首先观照到陆在易的成功探索。他在音乐作品的整体布局上,要根据所要反映的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题材等要素而予以深入设计,陆在易女声合唱作品都已将其作为重点视角,十余首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注意了钢琴伴奏中的各种形式,从风格的总体定位,到音型织体的微观贴合,可见陆在易手法的精心设计。这是陆在易注意到钢琴伴奏织体的发展,以服从于音乐作品内容表现之需,符合音乐所进行的陈述及发展特点之需。在音乐的转调及连接部分会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钢琴伴奏织体会大量地运用音型化的写作技法,以节奏音型化、和声音型化为主,从而来表现音乐内涵及烘托合唱声部的演唱,这些都是陆在易女声合唱作品中非常注重的手法所在。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既可在伴奏写作中借鉴陆在易先生的音乐写作形式与手法,也可在其中深解陆在易先生女声合唱曲缘何受到大众喜爱的内涵所在。

注释:

[1]王安潮:《细腻敏感的个性思维斑斓绚丽的抒情手法——作曲家陆在易艺术成就素描》,《音乐创作》2014年第8期。

[2]王秋诗:《心底里流出来的天籁之声——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写作技术与指挥案头汇总》,沈阳音乐学院2014年硕士論文。

[3]褚文硕:《陆在易合唱作品钢琴伴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5年硕士论文。

[4]刘璐:《陆在易合唱作品分析及表演探究》,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王安潮:《民族歌剧语境下的传统经典发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韩静怡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颜 咏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前奏织体女声
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陛下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