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
2021-01-18陈瑶
陈瑶
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剧的产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表现出表演者的个人情感,更能拓宽整个音乐市场和人们对于艺术的喜爱类型。音乐剧不仅富含歌舞剧的表演模式,还汲取了演唱特点。音乐剧在其降生之后就始终受着西方的轻歌剧和古典喜歌剧无形的影响,在其演出手法以及形式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歌剧艺术色调的影子。而随着音乐市场的发展,音乐剧逐渐在商业演出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美声唱法也会被普遍地运用到带有古典韵味的音乐剧创作中,并会因表演者在运用形式和表演模式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新的效果,从而全面而细腻地展现出剧中人物的个人性格和情感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美声唱法在音乐歌剧中是最基本的演唱方式。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歌剧魅影》在音乐节一直很受欢迎,这是一部以古典音乐为背景渗透着流行音乐元素的音乐剧,使得最基本的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两种演唱方式相结合产生新的火花。本文将《歌剧魅影》作为探讨案例,分析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两种演唱模式所独具的特点以及相融合之后迸发出的新的火花,以达到为音乐剧演唱方式提供更多的有效借鉴的研究目的。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语中被译为Bel canto),又被称为“柔声唱法”,根据其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够演唱出较为柔美的声音的演唱方式。这种唱法要求相关的歌唱者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闭合好自己的声带,使得自己在歌唱的过程中以最放松的方式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自己自然的声带闭合和流畅的气息在相同支点上相互配合,以求能够让声音顺着一条比较舒畅的管道在头部上方自然释放出来。
在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了意大利美声唱法,在17世纪和18世纪将这种演唱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使得意大利美声唱法在19世纪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并达到了巅峰。这种演唱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众多的作曲家不断进行创新突破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了在表演时的独有特征和唱法。
美声唱法在音乐歌剧的表演过程中,最关键的特点是追求纯粹通透的音质、柔亮圆滑的音色、连贯通畅的乐句、自如本质的发声。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应留意的几个因素是:呼吸训练、产生练习和歌唱语言。在中国传统声乐论著中曾提到过歌唱者们要注重考虑呼吸在唱歌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唱者要想发出悦耳的歌声,最基础的就是规律的呼吸方式和气息。要想具备这些条件,则需要歌唱者在坚持长期的训练中不断地改善才能逐渐灵活运用。
流行唱法(英Popular Singing),又称为通俗唱法,是“流行歌曲唱法”的简称。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是能够被大众群体所接受并流行传唱的一种演唱方式,其主要强调了演唱者随意自由地以自己最原本的声音进行演唱,以表达出情感的真实流露以及演唱者个性的表现。
欧洲是流行音乐的最早起源地,在当时其风格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在19世纪,欧美大陆掀起了工业文明的热浪,从中迸发出了多种形式阶层和文化,而早期的流行音乐也就在此时形成。在后期,随着音乐题材和音乐元素的不断扩充,流行音乐逐步在美国的音乐市场开始发展壮大,主要形成了摇滚、民谣、爵士、舞曲、说唱等各种类型,而更加先进的传媒方式将当时的流行音乐推进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舞台,流行唱法也逐渐产生。20十世纪30年代,我国的港台地区已逐步普遍地传播了流行唱法,而后逐渐传播到大陆并被广大群众所学习接受。由于流行歌曲具备大众化、多元,以青年群体为主。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流行唱法都是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发声体系的。
流行唱法最根本的是追求演唱者自由演唱时的本质音色和充分的个人情感。在演唱技巧方面,和美声唱法的关键因素是如出一辙的,同样是比较看重演唱者的气息、发声以及演唱过程中的咬字这三个因素相结合。在歌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气息是最根本的元素,而基于流行音乐的节奏较为自由的特征,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须调整自己的演唱气息,使之能够连贯通畅,并能够灵活地掌握本身呼吸的急缓,这都需要在日常过程中不间断地训练的。流行唱法的爆发腔体主要是在口腔、鼻腔以及胸腔,在产生声音时并不能像美声唱法那样有着极强的声音穿透力,而现代的麦克风音响等设施正好能够补偿这一不足之处,扩展演唱者的声音传播范围,使得流行歌曲能够在舞台音乐歌剧中发挥其自然、随性的特点,而“音乐状态式的说话方式”在现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学习。
音乐剧是随着欧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及市场经济兴盛发展而产生的通俗歌舞剧,其起源可能会追溯到18世纪时期的轻歌剧、戏剧以及19世纪的黑人剧。从这也可以看出音乐剧主要是以美声歌剧为基础产生发展的。虽然音乐剧发展至今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却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综合性、现代性、娱乐性、多元性、商业性、观赏性以及艺术性等多种特点,并产生了新的演唱格调和模式即现代和古典相结合、细腻和精粹相结合以及通俗和典雅相结合。音乐剧是将舞蹈、戏剧与音乐三大因素相结合的综合体,其中音乐这一元素是整个音乐剧的精髓之处,是吸引大众并引起共鸣的最重要媒介。为了能够达到音乐剧的预期效果,演唱者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以及熟练的演唱技巧,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吸引观众,与观众产生共鸣。一直以来,西方的音乐剧凭借着时尚流行且大众化的特点成为现代音乐戏剧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世界各个音乐市场的宠儿。而随着现代化以及多元化的不断发展,音乐的不同类型和表演效果也在不断影响着音乐市场的发展方向,广大群众对于音乐的喜好程度和类型也逐渐变得广泛,最为显著的则是将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相结合。
(一)《剧院魅影》相关简介
这部歌剧是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卡斯顿·勒胡的小说《Le Fantom DeLopera》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其中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整个内容是围绕着女主人公克莉丝汀·黛也和歌剧院的地下室“幽灵”(魅影)两人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展开描述。在1986年,这部歌剧于伦敦西区开始了第一次表演,之后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不断上演并成为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歌剧,在上演期间一直是座无虚席。由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乔尔·舒马赫导演将其拍成电影,并于2004年上映,荣获多项国际音乐奖项,现今全球累计票房已超过32个亿。在《剧院魅影》的表演过程中,美声唱法的出现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增加,这也是因为创作者以达到突出音乐剧剧情的目的而添加的,在许多花腔式的演唱过程中会将整部歌剧的感情转向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中。
(二)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两种形式相融合
在歌剧的第一幕中,剧院的女高音在私下演唱咏叹调,而魅影想让女主角克莉丝汀演唱此首曲子,因此在私底下让大幕掉落并砸在女高音的身上让其受伤,使得克莉丝汀能够在表演当天演唱咏叹调,并感染众人。这样的剧情向观众表现出了两种不同模式的声乐演唱类型,前面的女高音是以观众所熟知的美声唱法进行表演,在演唱的过程中头腔的共鸣较强,声音更加饱满;克莉丝汀则是用音乐剧声乐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两种演唱方式的特點加以融合,使得自己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轻柔灵动且能够达到较强的叙事程度,但因为掺杂了流行唱法,因此在头腔的共鸣方面可能较弱。在将这两种演唱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流行唱法从本质上而言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混入了流行音乐的演唱特点,情感表达与感染力都比美声唱法更强。而掺杂着这两种演唱方式的音乐歌剧会表现出更加精彩的舞台效果,不仅能保留原本的优雅感,又能更贴近观众的情绪感受,使得音乐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众面更广。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经典演唱桥段都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用流行唱法的风格表现出来的,歌唱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声音达到自然、流畅、放松的程度,在歌进入高潮时要有极强的爆发力,并将个人情感随着歌剧的表演把控好。在整个的表演过程中,也运用到了现代的麦克风音响设备,这是流行音乐的特征之一,这可以将演唱者所表演的感情发挥到高潮。这种表现形式将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所要表达的音乐感情发挥到极致,当歌唱者唱到低音部分时,会利用流行唱法的特点将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到最质朴,并将其纯真的个人情感发挥到极致,在表演的过程中极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得表演效果的亲和力更强;当歌唱者演唱到高音甚至是超高音部分时,则会在演唱过程中通过美声唱法来扩大自己的整个腔体,从而使自己发出的声音更加富含饱满的感情,也会让整个表演舞台更加具有穿透力,同时也能使剧情更加戏剧化。在这部音乐剧中,主人公克莉丝汀和魅影演唱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就能将整个歌曲从喃喃自语的中低音走向兴奋、高超的高音甚至超高音部分,使得整个剧情更具有逻辑性和情感表达性。这种将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相融合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歌剧舞台的艺术表演形式,更能丰富人物情感,加强观众与剧情情感走势的共鸣性,使得整个歌剧富有主体性和传播性。
虽然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歌剧时代可能会逐步地成为过去式,但音乐剧依然是人类历史文明和艺术的重要产物,而音乐剧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美声唱法和更加符合大众口味的流行唱法两种方式的融合所产生的新的演唱形式已经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其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也在加入新的音乐元素和表演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熟,这不仅拓宽了音乐市场和音乐表演类型,也使得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方向变得更加开阔。
参考文献:
[1]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第125-127+146页。
[2]刘海蒂:《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音乐生活》2020年第5期,第85-87页。
陈 瑶 成都文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