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大单元网络疫情课程设计初探
——三节疫情网络直播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1-18朱金华

英语教师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语篇语境德育

朱金华

引言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教育部要求各地延期开学,号召“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坚持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相结合,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网络教学活动拉开序幕。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受邀开设了三节面向苏州工业园区全体高三学生的疫情网络直播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这三节网络直播课主题并不突出,知识要点相对分散,内容关联性不强。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以课时为单位逐节授课,容易造成内容割裂,破坏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面对全新的授课形式,为避免知识点线性的机械罗列和针对单独语篇的肢解分析,教师在课程设计伊始便确定了“大单元”的教学路线图,增强课时联动,实现“三节课、一盘棋”。三节课主题统一、基调一致,搭建“大单元”架构,紧扣时代背景,将三节相对独立的课程统筹编排、巧妙融合,共同纳入“疫情背景下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将课程结构化、系统化、整体化。课程的设计围绕共同主题,创设相关语境,将内容逐次展开,实现前后呼应、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同时,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两线并行”:兼顾了“授业”(传授知识与技能)与“传道”(渗透敬畏生灵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在立德树人中回归教育本真。

一、“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文本构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2019)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而是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之后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是大项目、大观念、大问题与大任务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站位,从单一的知识点、课时导向转变为“大单元”设计。英语“大单元”的教学理念,旨在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授业)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传道)的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主题语境不仅制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英语课程应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人物,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8)。在疫情背景下,教师所提倡的教学任务统筹编排和教学主题系统性统一,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完全一致。同时,将“疫情背景下的人与自然”这一时代主题作为英语单元教学的载体也是实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具体路径。

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特点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18)。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设计和活动安排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碎片化和机械化现象,加之文本选材时代性不强,导致课堂教学重应试、轻语用。教师受分数驱动,轻视语言使用场景,弱化语言交际功能,更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德育。鉴于此,应将时代背景引入英语“大单元”教学,为主题文本注入时代气息,强化语言使用场景。同时,利用“近体原则”创设语境,适时融入德育,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文本语篇构建方面,鉴于三课时均不限定语篇内容与语篇类型,教师在选材方面查阅大量时文资料,进行多轮筛选与评估,最终选取两篇契合主题、影响力较大的网文,然后翻译成英文版本,依据教学要求进行文本解读,改编成既符合学情又具有一定区分度的题目。在统编过程中,教师提高站位,做“大单元”,做到粗中有细,兼顾大主题与文本细读;选材贴近时代,利用网文唤起共鸣;立意深远,通过共鸣唤起共情,融入德育。

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疫情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教师肩负着两个同等重要的责任:授业,即传授技能;传道,即培养品格。教师立足“大单元教学”,围绕“传道授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动词时态与完形填空

作为单元教学开篇,第一课时为“大单元”奠定基调。课堂伊始,以抗疫时间线(见图1)切入,通过罗列抗疫事件、逆行者创设主题语境。

图1

在时态讲授环节,将语法练习融入时代背景。依照抗疫时间线将抗疫事件改编为抗疫主题语篇(如下所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适时、适当进行德育,使英语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王乔、高瑶琴2016)。通过创设抗疫语境,巧妙编制练习,充分展示逆行者之大爱,在完成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融入德育,践行立德树人。

“Mission Impossible”Made Possible

China 1 (step up)efforts to combat/contain coronavirus since Zhong Nanshan,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2 (confirm)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传播). When most Chinese 3 (enjoy)family reunion on Lunar New Year’s Eve,a medical aid team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boarded a flight for Wuhan,the center of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The selected medical staff,some of whom fought the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 or the Ebola epidemic in 2014, 4 (be)experts in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urrently 6 775 staff members 5 (work)in 27 designated hospitals in provincial capital Wuhan,where the epidemic 6 (start),while the other 1 535 are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in other 10 cities in Hubei.

Fortunately,Huoshenshan Hospital broke ground on Jan. 24 where it 7 (be)a nursing home previously and was delivered on Feb. 2. It is dedicated to treati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virus.Meanwhile,the strain(毒株) 8 (isolate)successfully by a medical team led by Li Lanjuan,a virus expert,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the vaccine(疫苗) 9 (expect)to be developed.

Who 10 (work)with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global experts from the day we were informe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virus,how it affects the people who are sick with it, how they can be treated,and what countries can do to respond.

图2

在文本构建过程中,教师围绕“疫情下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展开单元教学。人的思维具有连续性特点,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应当是综合的、整体的。如何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视角辩证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师精选素材,选取一篇有较大影响力的网文,并译成英文,根据教学要求,改编成完形填空。

由于完形填空题的难度适中,技巧指导到位,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正确率均较高。同时,通过完形填空语篇适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

【第二课时】非谓语动词与完形填空

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既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又包括音频和视频的,并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呈现。语篇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教育部2018)。本堂课以音频形式导入,以听力文本(见图2)为依托,引出语法要点,在主题和风格上秉承前者,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

此篇听力文本由教师通过网络选取并改编、翻译而成,旨在与第一课时在多方面形成联动:保持主题统一、风格统一,实现内容呼应、情感双线并行。

根据即时效果反馈,语篇具有一定难度,题目区分度较大,学生词汇薄弱之处充分暴露。不足之处在于受时间所限,某些难点未能充分予以指导。在德育层面,通过深度探究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真切体会何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第三课时】主谓一致与任务型阅读

融入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受到情感浸润和思想熏陶,逐步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情感和品质。教师制作战疫课件,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收官之笔,本堂课从凡人英雄视角切入,激发学生共鸣与共情(见下页图3)。

图3

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概念,既有重视单篇的文本细读,又有重视多文本互相参照的“互文性解读”“对比式解读”(郭跃辉2020)。作为收官之笔,本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与对比。鉴于第二课时文本完成度欠佳,再次对其改编,进行对比式解读(见图4)。

图4

改编后的文本结构清晰、主线鲜明、易于理解。通过对比平行文本,鼓励学生积累高语境词汇,为高考阅读奠定坚实的词汇基础。单元设计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学效果低于预期时,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根据学情优化教学。

结语

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具备宏观视角,从整体出发,构建教学主线,从教学主题的确定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始终体现“大单元”的整体意识。单元教学设计应从宏观看教材,教师应高屋建瓴,提高教学设计站位。

猜你喜欢

语篇语境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