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18李水根谢翔宇刘洪宇李城肖海英余维鑫章仕徵
李水根,谢翔宇,刘洪宇,李城,肖海英,余维鑫,章仕徵
(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新余 338004)
顺应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然趋势。创新创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理念,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21 世纪前20年是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研究全面推进付诸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形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要用人才培养理念来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使之协调优化,成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是把握知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符合实际的培养模式,难点是把这种源于西方的教育理念本土化[1]。
1 国内外“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和保障,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双创”型人才发展战略。早在21 世纪初期,美国就有超过1 500 所高校开设了“双创”型课程。国外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通常的做法有:开设“双创”型课程,他们从小学至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有着完备的“双创”型课程体系;以“赛”促学,举办学生“双创”实践竞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设立创业中心、企业中心等机构;倡导学生的对外交流,搭建网络互动平台等。
近年来,我们国家就“双创”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双创”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这些高校针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方面亟待改变。尽管部分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性的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表现在:(1)知识传授单一、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的思维,难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将不可避免的销蚀学生的创新动力和激情;(3) 教学过程管理及评价的模式简单、苛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以管制和约束为主,缺乏自由发挥和对学生的鼓励,“苦学” 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同时实行“考得高分就成功”的简单评价模式,这必然使学生失去自主思考和学习发展的机会,导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丧失。
2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
(1)转变“双创”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地方高校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人才培育工作。因此,“双创”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尽管少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需要“转型”,但唯有全校师生理念的共同“转型”,形成合力,才能将“双创”教育“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2)提升教师的“双创”培育能力,给予学生实效性的指导。师资能力和水平是“双创”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即怎么教的问题上,培养开创型人才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革命”,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2];还要倡导生本教育方法论体系,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3]。目前地方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自高校的毕业生,教师们的经历是从一所高校到另一所高校,本身没有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离“双创”人才培育的师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打造一支符合“双创”人才培育的教师队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平台的搭建。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立足地方,资源共享,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环节,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与合作企业的共享平台如大学生实训基地、大学生科技孵化园等也是人才培养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困境,从创新教育理念,精准定位“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采取“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如图1 所示),探讨“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图1 “双创”型人才工程研究架构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根本上讲,创新与创业是有机的结合体,创新是基础,创业是表现形式和载体,创新的程度最终决定了创业的成败。然而,在“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定式下,人们更多的时候依然将“双创”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认为“双创”教育就是教授学生办企业、开公司,把学生一个个造就成企业家便“功德圆满”,从而造成“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以至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缺乏创新创业的必要训练和引导,更重要的是造成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精神、意识、视野和作风等领域的缺失。
3.2 “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研究
该文以“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为落脚点,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以下4 个方面出发,形成合力,为实现“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1)课程体系的优化。
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注重的知识面的“宽”+“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该具备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更要注重一个“创”字。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有一份有内涵的“原版教材”,这份“原版教材”就是一个有创意和特色的课程体系。鉴于此,高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有研究内容上的取舍,避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完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培养学生的内涵和能力为着力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仍然涵盖三大模块: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但是每个模块中都有体现“双创”特色的课程(结构关系如图2 所示)。例如,开设“创业大讲堂”课程,邀请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创新精神,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进入“创新创业之门”。此外,课程设置体现“本土化”特色,外聘各专业企业专家担任项目导师,负责研发项目课程的讲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项目设计。
图2 “双创”型人才工程课程体系建设
(2)实践平台的搭建。
实践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环节,提升实践平台的育人功能,才能将“双创”人才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需要从4 个方面探索“双创”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 ①注重实践活动及课程运行的制度保障,保证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序运行;②进一步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完善各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仿真实验室、“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中心;③加大力度推动共享实践平台的搭建,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校内校外创业实训基地; ④完善空间拓展实践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园的作用,为“双创”人才培养注入活力。
(3)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双创”人才的引路人,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待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勇于成为一个学习者,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创新。此外,聘任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及项目研发课程指导教师也是保障“双创”人才培养师资需求的有效途径(如图3 所示)。
图3 “双创”型人才工程师资队伍建设
(4)评价机制的创新。
有关课程评价,要深入研究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方法,要以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独创性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重视联系实际、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加强对有效获取信息能力、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考核,提高对思维品质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要求,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4]。“高分等于优秀”是传统评价学生能力和水平的简单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走的是“苦行僧”的路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以管制和约束为主,这必然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丧失。新形势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样化,鼓励学生创新,营造活泼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5]。评价模式上除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评价,并提升其在总评中的所占权重,该文研究拟将“双创”评价权重定为45%(如图4 所示)。此外,在各班级成立“双创”协会,开展“创意墙”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意激情,又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6]。
图4 “双创”型人才工程评价机制建设
4 结语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该文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办学条件的不同,结合实际状况不断地完善“双创”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把握“双创”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开拓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该文推行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在地方高校中推行改进,逐步完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