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的发展机制及形成因素
2021-01-17朱夏蔚
朱夏蔚
摘 要:“爆”作为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其参与形成的“X爆了”构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取得一席之地。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及其表达形式“X爆了”。一是对“爆”进行界定,分析其新词义、语法功能,以及与传统程度补语的异同;二是重点,分析“X爆了”的发展机制及形成因素,其中形成因素包括语言内部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
关键词:程度补语 语言模因论 认知语言学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语言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和表达方式。现代汉语高程度补语系统中也增加了新成员,如近些年频繁被使用的“爆”等程度补语。因为“爆”等新兴程度补语能表达程度达到很高或者极点,所以又被称为“极性程度补语”。对于这一新兴的表达形式我们应该给予重视,对其性质界定、句法语义功能、语用特征、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多维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二、新兴程度补语“爆”的界定
(一)新兴程度补语“爆”的新用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雄起,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在此情形下,新词新语及流行语不断出现,一些字、词也产生了新用法,“爆”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兴程度补语“爆”最为流行的表达形式为“X爆了”,如“刷爆了”“引爆了”“美爆了”等词在网络媒体中频繁出现,久而久之,许多年轻人将引进了现实生活。例如:
(1)这肉体上的折磨,倒扳不倒英雄好汉,唯有那黑暗政治,白色恐怖,真把他们折磨得有觉不能睡,有气没处透,一个个怒炸了心肝,气爆了肺腑。(欧阳山《苦斗》)
(2)这个梦,真的烂爆了。(《盛夏光年》)
(3)随着导游一声喊,全都大腹便便走进一胡同,大师们都快把胡同撑爆了。(韩寒博客)
(4)有一段,因中央下令不准公款吃喝,这里也曾萧条过几天,后来反而越加火爆了。(李佩甫《羊的门》)
(5)近日,一组东宝公园的美景组图迅速刷遍了朋友圈,抖音上关于东宝公园话题的视频播放量很快超过260万次,“太惊艳了”“太漂亮了”“美爆了”……一系列溢美之词献给了这个新区生态滨海活动的新空间。(南方日报2021年1月19日)
分析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爆”具有副词性的意义,其用法等同于程度副词,相当于超量级,表示程度高或是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追溯“爆”的传统用法及其本义,我们并未发现其副词性的意义,但能通过仔细考察将其进行关联。“爆”,原是动词,《说文解字》中对爆的解释为:“爆,灼也,从火暴声。”其中,“灼”本义表示火头持续烫烧物体上的一个点,这一过程会导致该物体上的一个点的温度不断上升,隐喻义为程度逐渐加大,为今后“爆”词义的演化提供了基础。
(二)新兴程度补语“爆”与传统程度补语“极”等的异同
“爆”作为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既与传统极性程度补语“极、坏”等的基本语法功能和特点具有同一性,又与传统极性程度补语具有对立性。以下对该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同一性
“X 爆了”可独立成句,后加逗号表示一般陈述,后加感叹号表示感叹,例如:
(6)“暖爆了,狗狗在说,你揍她一下试试?”(《南国早报》2020年10月15日)
(7)不少网友感叹,“美爆了!自己这里什么时候才会下雪?”(《三湘都市报》2020年12月15日)
“X 爆了”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例如:
(8)“不到淮塔不知秋叶之美”,进入深秋,淮塔的落叶景观美爆了徐州人的朋友圈。(《都市晨报》2020年11月15日)
(9)“每一次开盲盒都是仪式感满满,抽到自己想要的盲盒那种心情真的赞爆了。”对于诗瑜来说,买盲盒收集盲盒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甚至给盲盒设计了一个“家”。(《杭州日报》2020年12月30日)
(10)“她那蠢爆了的破礼物总等着我。”(《新民晚报》2020月11月10日)
“爆”充当极性程度补语而形成的述补结构时,与传统程度补语一样,有四大禁止:一是“爆”充当极性程度补语时,直接附着于以性质形容词或状态动词为主的中心语之后,形成的述补结构是粘合式的,因此中間不能插入补语标记“得”。例如:“*美得爆了”“*弱到爆了”等都是不成立的。二是不能前加否定词“不”“没”等作状语,例如:*他不帅爆了。这是因为“X爆了”这一述补结构强调的是极性程度义,是说话者最大限度传递自己主观感受的表达方式,并非描述一件客观事实,所以不能前加否定词。三是不能用于“比”字句。例如:“*我比她美爆了”“*他比你弱爆了”。“爆”作为极性程度补语不存在可比性。四是不能用于正反问句。例如:“*你爽爆了吗?”“*你爽爆了没爽爆?”这是因为提问者一般无法预知听话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和程度量级。四是不能再被程度副词修饰。例如:“*他非常帅爆了。”这是因为“爆”作为极性程度补语自身已经表示极端的程度义,无需再被其他程度副词修饰表示量级。
2、对立性
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与传统极性程度补语“极、坏”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兴程度补语“爆”后面不能跟人称代词,如“*美爆你”;而传统极性程度补语“极、坏”等后面可以跟人称代词,如“乐坏我了”。
二是其与“了”是否必须同现。
传统极性程度补语必须与“了”同现,而且它们之间还可以插入名词性成分。例如:
(11)“我就西(是)要这样。嘻嘻!”小家伙捉弄了爷爷,开心极了。(《浙江老年报》2021年1月26日)
(12)交岗后,他调皮地冒出一句话:“憋坏我了。”(《大江晚报》2020年11月19日)
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不一定与“了”同现。当“爆”与“了”同现时,其与“了”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当”爆”不与“了”同现时,其后可以带其他成分。例如:
(13)可在他看到BBS的时候,“我觉得什么读者来信简直都弱爆了。人家那才叫真正的互动啊。每个人自由发言,再没有纸媒的容量限制。”(《经济观察报》2020年12月28日)
(14)想让盛大绽放美爆朋友圈,岁末年初正是赏梅最佳时节,约上三五好友赏梅出游去吧。(《东莞日报数字报》2020年12月9日)
在例(13)中,极性程度补语“爆”后面有“了”,它们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而在例(14)中,极性程度补语“爆”后面没有“了”,并且带了宾语成分“朋友圈”。
三是能进入“X+程度补语+了”表达形式中的“X”有区别
三、“X爆了”的发展机制及形成因素
“X爆了”构式之所以迅速流行,领域从网络用于扩张到社会用语,其形成因素既有语言内部要求平衡发展的动因,也有语言外部功能需求的推动。以下对“X爆了”构式的形成因素作具体分析,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一)认知因素
1、虚化程度补语的语法化机制
分析“X爆了”这一构式的语法化机制,其过程主要是由结果域向程度域转化的同时,又向认知域投射。
“爆”起初只与动词组合表达动作的结果,如“引爆”等表示“引”这些动作导致了“爆”这些结果。“爆”具有致使义,而且它们的述语仅限于部分动词。后来经过类推,部分形容词才可以与这些极性程度补语组合。“爆”这些结果在人类认知模型中具有较高的凸显度,是一种极端的结果。由于这种结果具有极性义,它们的实义逐渐虚化,才慢慢衍生出程度义。当它们充当极性程度补语时,可以说是相当于一种虚拟的结果,用虚拟的结果来表示极高的程度,是结果域向程度域的投射。
2、语言模因论
“X爆了”具备模因成功复制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的条件。Heylighen认为模因的成功复制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传播阶段。而“X爆了”正是成功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在寻找新宿主的同化阶段,“爆”组成的框填式词语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不同于以往用词的新颖性让它的吸引力和被受体注意的程度性增加,再加上构词方式的简单性、语义的高透明度,让受体容易理解并接受,从而成功地将其传染给新宿主;而这组词在网络上大量使用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时刻刺激着新宿主的记忆,“X爆了”在受体的头脑中得到巩固;基于受体大多是经常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当受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由于追新求异心理的影响,他们更愿意用这种让自己觉得有趣并能体现个体创新力的框填式词语进行表达;在传播阶段,网络则是这组词语传播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通过在贴吧、空间、微博上用文字和他人进行交流,使它们能够在保留稳定性的基础上迅速扩散。经过这几个阶段后,“X爆了”得以成功复制。
3、认知突显——转喻机制起作用
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爆”的后移引发的重新分析其实是转喻机制起作用发生的认知凸显,具体运行情况如下:“X爆了”最终形成述程式短语是由述结式过度而来的。“挤爆、刷爆”等后面可以接宾语,这里面的“爆”作为结果补语仍具有一定的实义,其语义指向的是谓语的目标对象——宾语。“爆”做结果补语为其做程度补语起基础作用。“X爆了”做述程式短语时,“X”和“爆了”中间不能插入结构助词“得”,从而呈粘合状,使得“爆”的规约化及标记化程度提高。现代汉语中的焦点信息一般情况下是位于句末的,而在“X爆了”构式中,说话人突显的是程度,而非原先“爆X”结构中前置时需要突显的中心语。由此可见,当“X爆了”发生重新分析,其程度义的突显使得“爆”不再适合分析为结果补语,而是程度补语。
4、意象图式起作用
人们为了获得关于世界有意义的、相关的经验结构,反复地运用一个图式对客观世界同一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推理,形成了人们感知、思维、行为的一定的形式和结构。认知语言學认为没有自主的、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言,语言依赖于人的一般的认知和经验处理机制。“X爆了”构式的形成符合莱考夫总结的多种意象图式:一是部分-整体图式。如“X爆了”最初的形式是“弱爆了”,而后才经历语法化的过程,泛化成“X爆了”的通用格式,产生了许多新词新义,如“美爆了”等。其中“弱爆了、美爆了”等是部分图式,而“X爆了”是整体图式。二是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也可以用来解释“弱爆了”到“X爆了”的语法化进程。
5、完形心理起作用
在完形组织原则基础上,研究认知对语言整体句义和篇章理解的综合作用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原型范畴、意象图式、图形-背景感都具有完形结构,是对事物整体知觉的结果。认知语言学推崇具有完形特征的原型说,因为它更重视信息的整体。它的最基本的认知原则来自完形心理学的组织原则。组织原则分为四类,分别是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X爆了”构式的形成过程,以及人们逐渐倾向于使用“X爆了”构式来表达自我的主观意识和态度的现状,其实是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的体现。“爆”作为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X爆了”作为新起的述程式短语,是人们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更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小的整体的表现。再者,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极义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X爆了”构式中较为突显的方面便是程度义。
6、隐喻机制起作用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现象。这一概念也能够运用到“X爆了”构式的形成中,它原先是以述结式存在,随着语法化的发展,现在多以述程式存在。这两种概念的结构一样,都是“X爆了”,但意义不同。创新隐喻的产生以来创造者新的感受,主要有两个动因,文学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他方面的隐喻是出于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新事物的产生需要词语来表达,新词语多数是旧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爆”成为新兴极性程度補语,也可以用创新隐喻来解释。我们将“爆”的隐喻过程以气球容器为例,气球从最开始的自然状态,不断充气达到其最大容积承受力,到最后发生爆炸的过程,是程度量连续增加的过程。隐喻使“爆”从灼烧程度的猛烈投射到各种现象、性质状态程度的猛烈,因此“爆”表程度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7、语言的象似性起作用
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拟象象似性指句法结构映照认知结构的现象,即当一语言表达式(长短、顺序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有一致性时,我们就说这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质。象似性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形式相同,意义也相近。与“爆”一起发展为极性程度补语的词还有“呆、毙、哭、翻天”等等,它们都能够组成与“X爆了”构式一致的述程式结构,表达一种对外界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态度。隐喻像似性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包括隐喻语言的运用、隐喻概念体系等。“X爆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由表达结果的认知领域到表达程度的认知领域的过程。
(二)社会因素
1、使用者的求新求异心理
“爆”这一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的产生与使用者的求新求异心理有关。“X爆了”最早来源于网络,起源于“弱爆了”一词。“爆”作为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相较于用在状语位置,出现在补语位置更有新意,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很快受到广大使用者群体的青睐。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X爆了”构式并非为所有年龄段的人使用。据调查,青少年对这一表达方式的接受度与吸收度最高。因此“X爆了”构式的使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受到全球范围内的便利交际、语言之间的频繁接触影响,使用者的求新求异心理使网络流行语不断进入日常表达中,如“美爆了、帅爆了”等频繁出现在娱乐节目和媒体报道中,也出现在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
2、网络自媒体的强有力推动
新兴程度补语“爆”的产生与网络自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自媒体具有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的特点。关于语言的使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因此人们在表达极性程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用自己想用的极性程度补语。但是由于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产生于网络,使用人群相对复杂,约定俗成性差,一些形容词或动词与新兴极性程度补语“爆”的组合是不符合规范的,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这些组合能否保留并流传下去,还需要接受广大语言使用者的检验。另外,网络语境应用科技手段突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但面对面交际能展现出来的情感仍需要其他方式代偿,“X爆了”适应了网络语境的这种弥补要求。在当面交际中,人们对事物性状等极性程度的评价可能依靠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辅助表达方式达到夸张的色彩,“X爆了”表极性程度义的容器形象性恰好弥补了这种辅助方式的确实。
四、结语
汉语在最近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从以往新词语的研究可以发现,新词语一般是由于交际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言语环境中产生的。新词语大多都是表示新事物、新概念、人们对事物的新看法的词,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体。而近年来,在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即原来比较封闭的词类系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程度补语这个比较封闭的系统中,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成员,如近年来频繁使用的“美爆了”之类,是新出现的表达程度的形式。这些表达式最开始都是作为一种流行语的身份进入汉语中的,之后影响越来越大,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于是结构不断在使用中被复制,能进入这一组合的词语也逐渐泛化。应该说,当代对语言中流行成分吸收度的大大增强,也是“美爆了”这类结构泛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天送.说新兴述补构式“X爆(了)/X到爆”[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1).
[2]吴继峰.现代汉语新兴极性程度补语试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4(1).
[3]代丽丽.网络流行语“X爆了”的主观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4]邢虹.现代汉语新兴单音节极性程度补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5]黄维军.“爆”作极性程度补语的多维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9).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