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21-01-17冯芳露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创作政治

冯芳露,李 斌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和微视频在全社会掀起了微文化之风,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更是无“微”不至,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因微文化之势实现创新发展。对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把握,探讨微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引领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一、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①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客观环境和发展态势进行SWOT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微文化背景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个显著特征。

(一)内部优势(S)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实践,其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方法路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学科建设日益规范化和体系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为微电影作为载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智库摇篮和网络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前沿,其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和队伍日渐形成,高校师生的网络意识和网络思维不断强化,这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现代化和开放性提供了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乐于借助微平台表达心声和张扬个性,喜爱观看微视频、微电影以及微文章等“微”内容,[2]大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以及行为偏好,对微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出了现实要求。

(二)内部劣势(W)

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宏观层面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显性教育,部分教育方式较生硬,疏于依托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进行隐性思政教育。从微观层面看,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文化知识水平的学生缺乏具体了解和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对象范围较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多主体协调配合的工作,但高校思政教育的依靠对象主要是教师、辅导员或党团宣传部门的人员,忽视了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教育者的可能性[3]。在微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错位失衡的情况,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跟不上学生对信息的了解和需求水平,表现在教师对信息掌控的速度滞后和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与配套措施的滞后。

(三)外部机会(O)

微文化拓展的时空机会。微文化拓展了大学生生活的时空场域,当代大学生俨然已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力军。[4]大学生喜欢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进行社交,喜欢看短视频,喜欢使用“打call”(加油、鼓励)、“YYDS”(永远的神)、“考研er”(考研人)等微语言,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微文化具有传播快、受众广、渗透力强、平台多元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点对点和点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微”方法。微文化创造的资源机会。微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成性教育资源。一些有教育价值的微视频、微电影以及学生在微平台上的“微言微语”,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利用资源。高校学生在各种微平台上使用的微语言就包含着许多有关性别的话语表达,这些声音在表达不同主体对性别的态度和立场的同时,也为思政工作者因材施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提供了生动的教育素材。微文化提供的重塑机会,微文化环境纷繁复杂,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虚假与恶趣味甚至消极负面的内容对微文化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微文化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微文化进行积极地重新塑造和正面引导。

(四)外部威胁(T)

话语权受到威胁。草根性和去中心化是微文化的突出特征,微文化时代降低了文化表达与传播的门槛,使文化的大众性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扩大了每个人的话语场域。但宽松的微文化环境在促进表达自由与信息共享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起了挑战,高校思政话语权受到了失声和失守的严重威胁。另外,网络话语与传统思政话语之间的隔阂与断裂,也给二者之间的互知与互塑提升了难度。不良思潮的威胁,微文化的兴起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与非主流价值观念,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微媒体散布错误言论,传播不良信息,甚至诋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消解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借机挑起大学生与学校、党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微文化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发展壁垒

微电影作为微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些年,部分高校教师尝试将微电影教学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挖掘微电影背后的思政元素,又通过创作实践赋予微电影思政特色。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独特优势,也存在发展壁垒。

(一)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1.微电影自身具有属性优势及艺术特色

微电影因其微时长与微制作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广受思政课教师的青睐。一般情况下,一部微电影的时长大约为5—20分钟。对观影者而言,花费较少的时间即可享受视听盛宴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而对于制作者而言,微电影则具有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甚至仅依靠一部智能手机,就可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及其后期制作,微电影创作的便捷性由此可见一斑。

将微电影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5],也兼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6]的美育功能和“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微电影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以视听修辞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化抽象为具象和化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享受视听之美时感受“微言大义”,领悟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中南大学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念》即以左权家书中的“念”为主题,讲述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的故事。在此部微电影中,抗日英雄与敌人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精神美和志气美,与其家人的亲情美融为一体,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铭记历史,学习英雄模范的优秀品质。

2.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将微电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赋予其故事性和艺术美感,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讲授,学生也可用生动多彩的影像展现所学内容,用视听体验和活动体验表达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想。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运用微电影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拍摄思政微电影,能极大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自己或同学精心拍摄的微电影在课堂或网络平台展播时,会倍感亲切。教师则通过微电影教学,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原本比较单调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和通俗易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电影教学,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兴趣偏好,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阐释力,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浸润于心。

3.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既是被塑造者,也具有自我塑造的潜力,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塑造的可能性。微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能提供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学生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把握,首先需要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研读和分析,并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艺术审美角度进行内容设计与创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微电影的取景、摄影、剪辑、添加字幕、配乐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后期制作。通过微电影创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深入地了解,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和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深刻的洗礼。微电影作品一旦进入展示环节,创作主体的学生又已然转变成为了教育者的角色,他们通过微电影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思政育人的故事,这对观看微电影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潜在的教育作用。总之,微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能涵养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受益良多。

4.通过平台推广,能够扩大微电影的影响力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依托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在微文化环境下,各种微媒介的兴起,为思政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与传播的成本。利用微媒介对思政微电影进行传播和推送,能快速且有效地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极大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在此基础上,优秀微电影的评选及其展播活动,也为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由教育部主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自举办四届以来,共收到了上百所高校的上千部微电影作品,该活动正在成为全国思政课教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随着该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正在进一步探索微电影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壁垒

1.微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微电影的低门槛使每一位学生皆可导演一部戏,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方面不尽相同,学生所创作出来的微电影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体现在一些微电影作品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个别存在娱乐搞笑等问题。原因有两点:一是来自于不良微文化产品的影响。一些微文化产品诸如微视频、微小说等在价值取向上偏向于搞笑娱乐和情情爱爱等内容,甚至出现一些低俗恶趣味的内容,缺乏文化深度和精神养分。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不良内容极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和误导,以致他们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效仿这些不良内容。二是一些学生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较为随意,在选题、创作脚本和拍摄剪辑等方面缺乏用心钻研和打磨,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善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同现实问题相结合,未能充分挖掘微电影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与价值,以致其所呈现的微电影作品质量不尽人意。

2.微电影创作可能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将微电影创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参与感,通过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易出现唯评奖和唯加分等功利化倾向。个别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微电影作品进行过度“包装”。对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制止,会消解学生对微电影教学的正确认知,遮蔽微电影创作本身应有的真正价值,导致微电影创作的异化。假若如此,微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就会本末倒置,本应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变成了急功近利和同学之间恶性竞争的关系,就偏离了通过微电影创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如何避免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功利化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3.微电影投入成本及其相关问题

一部微电影的诞生,需要经历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等一系列过程。据调查了解,微电影团队创作一部微电影所花费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长达几个月,期间还需要进行反复的打磨和修改,在此过程中,也需根据实际情况置办相关的服装、道具和设备。因此,微电影的创作与拍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财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考验。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平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微电影的制作上而偏废了其他学业,其结果会得不偿失。如果缺乏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或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亦或学生最终呈现的微电影作品差强人意,造成微电影投入与收获成反比的潜在风险。

三、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应策略

(一)加强价值引领,提升思政微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微电影的内容设计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把握主流价值导向。在选题方面,要关注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发展和关注社会民生,引导学生将思政课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用理论回应现实关切,并在对现实的洞察和关怀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使微电影作品兼具思想性与现实性。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发现大道理,透过生活现象讲好思政故事,传达社会正能量。也可结合一些历史事件、纪念日、节气和重大活动等契机进行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提高微电影的思想引领力。如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五四风云》,即以五四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杨叔华在民族危难之际勇敢抗争的故事,生动演绎了100年前青年学子不畏强暴,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爱国故事。类似这样的微电影作品,具有文化深度,又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

要加强有关部门对微文化产品的严格管控,大学生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极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微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把控,完善微文化产品准入机制,严禁对社会风气和国家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微文化产品流入市场。还应加强对相关网络平台尤其是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对传播低俗微文化的平台,应严加取缔和管控。应建立和完善网民监督机制,培养大众对不良微文化产品敢于说“不”的勇气。大学即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创作微电影离不开一个风清气正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也应对微文化产品进行严格地审查和把控,严禁低俗不良的微文化产品流入学校和进入课堂。对优秀和具有正面导向作用的微电影,应进行积极地宣传,使优秀的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微电影占领微文化的制高地,提升先进思想的引领力。

(二)明确微电影教学目的,推动微电影教学良性发展

微电影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评奖评优,微电影教学实践也非为了实践而实践。对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微电影教学的第一要务。要摒弃微电影创作唯获奖和唯加分等不良心理,要从根本上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微电影教学的目的所在。

教师应明确微电影教学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守正,微电影在给学生深刻学习体验的同时,更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师在评价学生微电影作品时,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应关注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在思想、政治和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教师也要身为示范,以正人格和深情怀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杜绝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学生则要不断提升思想觉悟,认识到微电影创作对自身成长的帮助远比一纸奖状或考评成绩更为重要。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感受思政育人的魅力,提升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应是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最主要的收获和最重要的成长体验。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微电影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应加大对微电影教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思政课的微电影教学工作,学生可通过立项申报获得经费或者设备支持,有效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为学生进行思政微电影的创作开辟“绿色通道”。还需发挥高校人才高地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思政课的微电影教学给予对口的专业和人才支持。可以根据微电影创作和教学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编剧以及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师进行整合,成立微电影教学改革与发展小组,加强其整体联动效应。通过发挥人才合力作用,既有效探索微电影教学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又为学生创作思政微电影提供全面和专业的指导。

构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校生合作”三位一体的微电影教学实践模式。大学生在微电影创作实践过程中,仅靠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和学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生生合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以“师生合作”“校生合作”为“两翼”,为“生生合作”推波助力。教师在学生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微电影在选题、设计和拍摄方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性意见,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校也应采取相关举措辅助学生开展相关工作,为学生开设一些有关微电影的专题培训,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整合平台资源,扩大微电影教学的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微电影教学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闭门造车”。微文化创造的外部机会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平台资源,应大力整合这些资源,扩大微电影教学的网络影响力。只有将“网下”的思政微电影成果进行“网上”的传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在社会层面更加充分地展示思政微电影的育人魅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学科影响力和话语影响力,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途径。可以探索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例如抖音、微视等平台)和学习强国等传播平台,对优秀微电影进行展播。也可搭建专门的主旋律微电影宣传网站,对思政微电影进行专门的报道和宣传。高校师生应善于利用各大比赛平台、论坛以及电影节等活动,推广思政微电影的教学成果,在对外宣传与交流的过程中,让思政微电影真正地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注释]

① 注:SWOT分析法是在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进而制定行动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S指内部优势(Strengths);W指内部劣势(Weaknesses);O指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T指外部威胁(Threats)。

猜你喜欢

思政创作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