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与学生主体性
——基于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考察
2021-01-17易伍林
易伍林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711)
现阶段,国内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有: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是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前者将阻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相关因素归结为“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践教学的时间严重不足”“稳定的专业实习机构缺乏”以及“专业实践安排不够规范”等方面[1]。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专业督导缺乏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2]。后者的分歧相对较大,有研究者根据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经验,将社会工作能力的核心内容概括为“理解伦理和职业行为的能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公正优先能力”“致力于实践导向的研究和研究导向的实践能力”和“致力于政策实践的能力”四个维度[3];也有研究者根据社会服务项目的阶段把核心能力概括为以下方面:即需求调查与分析、项目设计、项目书的撰写、建立关系、资源链接与整合、项目管理、项目总结与反思以及项目呈现与推广等[4]。相形之下,如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议题,长期未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
一、主体性:一个分析性的概念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展露出来的能力、作用与地位。如在笛卡尔所倡导的二元对立思想中,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奠定了认识论的哲学基础。而在康德那里,主体却是自主、自足或独立不倚的存在者,而人的理性能力为主体性的展现提供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主体性与自主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视作同一范畴。
相对而言,社会学家更关注主体性的社会载体与呈现方式。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理性化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个体的主体性,并在“荣耀上帝”的价值驱动下,个体通过世俗的成功来彰显自己的主体性。齐美尔则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主体性的多种社会存在形式。在他看来,由于货币力量的驱动,人们更愿意通过时尚与风格等形式,呈现自身的主体性。依据齐美尔的文化批判视角,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则用个体主体性彻底颠覆了集体主体性的合法性[5]。与其他西方学者不同的是,阿多诺全面割断了个体主体性与社会同一性的纽带[5],给主体性的社会存在带来了潜在的危机。然而,在现代性力量的驱动下,社会个体的主体性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有被锁进“囚笼”的风险。更确切地说,现代理性正在某种程度上摧毁现代人的主体性。为此,福柯宣称“主体已死”,而哈贝马斯甚至拒绝“主体哲学”[6]。
尽管西方学者在主体性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与呈现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但对主体性的内涵却基本达成了共识,即主体性在内涵上与体验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属于同一范畴。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体验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却凸显了主体性的不同维度。
二、南京晓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项目制改革的举措
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以下简称晓庄社工)创立于2002年,培养层次为本科。自创立以来,晓庄社工一直秉持“助人自助、以做为本”的办学理念。然而,与国内其他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类似,晓庄社工也面临“如何从技能培养转向能力培养”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晓庄社工对实践教学中的实践课程设置、实习机构选择和实习内容整合等方面做出较大改革。最有意义的改革则是以现有的12个社会工作服务站为平台①,通过“微创投”激发专业学生的主体性。教研室规定所有社工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进入服务站开展服务性学习。每个服务站配备站长1名,志愿者若干名。其中站长与志愿者的主体必须是本专业的学生,也鼓励社区群众、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学校教师的加入。社会工作服务站建立的目标,在于为专业服务地方提供平台,促进校地融合。为此,学校每年提供1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服务站必须以服务项目获取经费支持。
(一)提高服务项目申报的门槛
过去申报项目时,服务站只要提供一个方案设计即可,对项目的可行性与实操性无需进行专业评估。改革后,学生必须在评估社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项目主题,严格按照标准的公益项目申报表格内容填写。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②进行专业化的立项审核评估,学生必须登台结合PPT进行立项答辩。对申报书中所出现的问题,可让学生回去修改或完善,或重新选题与重新撰写。
(二)严格落实项目活动方案
在现实中,服务项目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活动方案的落实情况。过去晓庄社工对这一环节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把活动开展起来即可,至于活动内容与项目目标是否匹配并无具体要求。改革后,项目实施开始注重活动模块化,强化过程痕迹管理,规范专业总结与反思的内容。前者有助于保证活动不偏离项目阶段性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与专业积累意识;后者则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体验。
(三)从事后督导转向全程督导
以往晓庄社工注重对专业实践结果进行督导,很少要求专业教师进行全程督导。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程督导具有可行性。通过全程督导,专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或避免学生的专业实践挫败感。
(四)帮助学生做好项目评估
与立项环节类似,教研室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项目的中期评估与结项评估工作,学生借助PPT完成过程与结果陈述,回答专家所提出的问题。对于需要整改或中止的项目,评审专家也会给出具体意见。对那些需要中止的项目,教研室要求督导老师做好学生情绪疏导工作,让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从主体性视角看晓庄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在2021年5月,为深入了解项目制改革成效,课题组对参加微创投的同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有30位同学参加,资料收集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方法。
(一)自主性方面
简单地说,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而自主性则是“做主”背后的动机、能力和特性。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自主的前提就是行为主体在身体或意志上是自由的,并具有进行独立选择的社会空间。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自主性却与特定的历史阶段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如与传统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现代人的婚姻选择更为自由和自主;与传统农耕时代不同,现代社会越来越崇尚自主性学习。
晓庄社工实践教学改革在两方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动机方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如海之星社会工作服务站负责人王佳琦同学所言:“过去社会服务项目的申报和任务分配实施都是在专业老师的主导下完成,感觉项目完成的质量好坏与自己关联不大。而现在需要自己去调查评估需求、自己写申报书、自己组建团队、自己寻找活动场所……我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否则,结不了项面子上不好看”。在学习能力方面,从“我行吗”走向“我能行”。如在天景山小学社会工作服务站汪涵同学看来:“过去我总是习惯于家人或老师们的安排,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点信心都没有。经过这个项目的历练,我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感觉自己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整体而言,在参加访谈的30位同学中,除了4位同学认为没什么改变外,其余26位同学均表示自己参与专业实践的主动性有较大提高。这意味着有86.7%的同学在专业实践主体性方面有提高。
(二)能动性方面
从哲学的观点分析,“主体通过将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产生深刻的属人变化,从而完成了对客体的利用和改造以及主体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这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施发过程。其中,能动性作为主体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其作用突出表现在客体对象中凝结了主体的本质力量。”[7]相对哲学的抽象性,社会学则是在“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讨“能动性”[8],即能动性既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又会在某种程度上促成结构的改变。对晓庄社工而言,项目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也在很多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动性。
在参加访谈的30位同学中,60.8%的同学认为自己参与专业实践的能动性有较大提高。王茜同学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改变:“过去我习惯老师出命题性的作业,害怕开放性的作业。遇到问题自己喜欢去问爸妈或老师,希望他们能给出答案,自己只需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就行了。透过完整实施一个服务项目后,我终于发现,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积极面对,即尽可能把遇到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控制的问题。而问题转化能力的增强,必然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动性。”王嘉欣同学则表示:过去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理论与实践是分开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就成为自己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对社工实践而言,案主身上的每一个积极变化都能展现服务者的能动性。通过项目的实施,自己发现能动性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你要有这种意识和勇气。
(三)体验性方面
作为动词,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为名词,体验是指亲身经历和经验。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无疑同时具有这两种内涵,相互强化。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建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制改革,学生可以完整地参与项目的选题、申报、实施与结项过程。每个阶段,学生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选题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如何准确甄别与评估服务需求、组建有效的项目团队、确定符合自身能力的项目主体等诸多问题。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会留存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参加访谈的30位同学中,82.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有较大提升。洪慧亭同学反映:“自己曾参与过很多项目,但一般都是部分参与。这种碎片化的参与让自己就像一个剧院里跑龙套的……我既不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运用,也无法感受案主变化。自身能力提升所带来的喜悦,在心理上对未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信心受到打击。今年我申报项目,很大程度上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通过项目实施,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错。”吴锦怡同学反映:过去一直认为做社工就是像医生一样,等着病人上门,然后给他们问诊开药就行了。现在发现,做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并不容易,需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语言沟通、信息甄别以及组织协调等诸多能力。丰雯锐同学认为:自己过去经常对街头流浪人群表达同情,项目实践的经验告诉自己,自己过去对这一人群的同情有浪漫化的成分。真正要帮助他们,应从行动上去帮助他们,而非停留在语言阶段。
透过上述同学的描述,可以发现项目制确实让部分同学在心中产生了化学反应,他们体验到了专业的价值魅力,专业认同感增强了,这些增加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可能性。通过对近两年毕业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那些考上研究生与从事专业社工职业的毕业生,都有主持或参与服务项目的经历。
四、结语
晓庄社工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项目制改革促进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不仅打破了专业学生同质性的实践体验,也显著提升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层次。过去,学生总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服侍人”的工作,但在项目反思中,很多学生改变了这一观念。通过全程实施项目,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和认同感有了明显提升。这些体验显然无法在课堂上由专业教师灌输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仅建立在晓庄社工实践教学项目制改革的基础之上,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仍需接受更长的时间检验。但随着评估与督导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会进一步增强。
[注释]
① 这些社会工作服务站创立于2007年,分布在南京市的社区、学校、机构内。
② 一般其他高校专业教师1名,校外机构/组织资深专家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