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中实施“三全育人”的逻辑起点与路径
2021-01-17刘永恩
刘永恩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人才。职业院校作为“三全育人”的主要场所,能否建设好职业院校和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是决定“三全育人”成败的关键。2019年3月,教育部与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建设)对国家职业院校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投身于中国大地,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完善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形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标准和范式,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1]。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实施为落实好“三全育人”提供了契机,在“双高”建设中实施好“三全育人”是研究的重点。
一、“双高”建设中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地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完善德技双修和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是“双高”建设的根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是“双高”建设的必然选择与终极目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须高度重视“三全育人”理念,才能培养出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三全育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在2018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等多个重大场合与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学校的主要目标就是教育,并围绕教育什么样的人,如何教育人,为谁教育人,靠谁教育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2]可清楚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做好“三全育人”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做好终身教育服务的关键。
(二)“三全育人”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坚持“三全育人”,就是坚持“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组织育人等长期体系。“三全育人”强调的是高校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并根据大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阶段特点及时代特征,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促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内心体验置于首位,其特点与形式更符合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比较,“三全育人”理念更能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落细与落实。帮助不同生源类型与不同专业的学生挖掘其相关专业领域与行业的优秀人物,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榜样,可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三全育人”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工作对保障“双高”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所有工作的唯一目标是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才能前进和发展。“三全育人”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崇高的品德,让学生具备立足社会的本事与能力。“双高”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将思想价值观引领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需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深刻剖析自身现状,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促进其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双高”建设中实施“三全育人”的逻辑起点
国家实施“双高”建设,旨在大力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引领职业教育向上提升和向前发展。为了“双高”建设的顺利完成,高职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双高”建设明确指出,要“培养并传播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敬业专业、求真务实和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建立‘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深化复合型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同时,重点培养一大批产业急需和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毋容置疑,高职院校应详尽地分析“双高”建设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方向,从专业整体层面兼顾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系统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新内容与新路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落实技能技术与产业需求对接
“双高”建设指出,需“针对区域以及行业领先产业,依托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完善产业对接与动态调整的专业群建设发展体系,促进专业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与服务功能,落实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结合。”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应探索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应用于区域发展,将专业和相关领域和深刻改革的行业融合,推进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等转型升级,增加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程度,赋予专业发展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高度。
三、“双高”建设中实施“三全育人”的逻辑路径
将思政元素贯穿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技能和价值观的结合,是“双高”建设成功开展的关键。[4]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的设计方案,对顺利开展“双高”建设至关重要。
(一)丰富思政元素,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
1.整合课程的思政元素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多种多样,每个专业与学科中都蕴藏着思想价值观。高职教育不能侧重学科和专业,而轻视思想价值观。倘若知识为教育的载体,价值为教育的目的,思想价值观则为教育的行动力。为此,“三全育人”不能仅靠思政教师的思政课来完成,还需以公共文化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以及实践技能课等各类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之中,整合各学科的育人功能,最终两者形成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文科类的课程,侧重发掘课程中的社会责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元素;理工科类的课程,重点挖掘课程中的规格严格、精益求精、功夫到家以及务实求新等元素与先进事例;选修类公共课程则发掘文化传播、劳动竞技与民族精神等育人元素。总而言之,将“三全育人”理念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使育德和修技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既可让学生精通专业知识,也能培育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坚定不移、追求卓越、艰苦奋斗以及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促进其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与思想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其坚定该专业领域的时代与社会价值。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教育中,专业理论课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课堂死板乏味,且不直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课程的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杜绝“填鸭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错误的讲课方法。借助视频、交流讨论以及实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此外,还应用别开生面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6]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的心得体会与课程内容进行演讲、微电影展示、情景剧表演和优秀人物事迹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旨在将刻板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发挥实践实训课程育人作用
实践实训课不仅能让学生接受必要的岗位训练与技能锻炼,还能将课堂与书本上的专业理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变为直观、可触摸及可感知的事物,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团队协作,永攀高峰,民主平等等思想价值的内涵,逐步加强其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明确和掌握职业精神,把职业素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
(二)凝聚合力,建立强有力的“三全育人”团队
思政课教师、党团工作者、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教育管理者等作为不同的育人主体,应坚定“三全育人“理念,责无旁贷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个育人主体都要各尽其职,团结协作,“遵守思政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明确责任和路径,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树立一切为了育人的思想,围绕全方位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党政齐头并进和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
1.更新观念,调动“全员育人”
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当好文化的传播者和育人的践行者,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践实训、科研、学习氛围。[7]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引领工作不仅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和党团工作者的责任,也是院校工作人员的责任,校长、普通教师、保安和宿管阿姨都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日常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完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机制,才能奠定“三全育人”的良好基础。
2.不断学习,跟进“全过程育人”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习培训,优化育人内容,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育人制度。对大一学生,要广泛宣传学校的校徽、校训、校歌和校史的内涵与精神文化,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团知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事迹,知晓当今的国际局势,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精神;对大二学生,要积极帮助其了解专业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的作用与使命;对大三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所学专业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领导力,使其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3. 积极探索,重视“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做好育人工作,培养学生成为栋梁之才。要依法治校,建立公平、法治与稳定的育人体系,定期举行与法律知识有关的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长学生的法律知识。要定期举办安全讲座和演习,提高学生应急处置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定期进行信访工作,建立通畅、有序和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投诉渠道,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途径,使学生养成规矩意识与维权意识。另外,要进行信息公开工作,借助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和QQ群等新媒体平台,确保学生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使其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要进行对外联络工作,建立校校、校企、校产等合作机制,为学生学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工作等提供机会,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8]
(三)挖掘育人功能,打造育人高地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却具有相同的重要地位。”高等职业院校每年需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开展“双高”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建立融合院校特色的育人平台是高职院校至关重要的举措。
1.落实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却又相互区别,是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依托时代背景、学校的自身学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职院校可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课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教学部门可结合各部门细化分割总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9]诸如,百家讲堂、微视频展示、情景剧表演以及热点问题交流等,通过课程的创新与优化使得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直观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于生活生产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将“互联网+”融入理论课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现阶段,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把互联网与课堂结合起来,用电子产品通过网络进行课上互动,课下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平台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中发布优秀的文章,并设立留言区,这样既能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搭建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还可借助图文解说、动画视频和网络电影等形象直观和通俗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局势及近期的热点问题,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是“双高”建设的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彰显。[10]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高职院校可与龙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借助校友的力量和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系的优势,着力提升院校在教育教学、技能创新、就业创业、校园治理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按照专业对接岗位、课程对接产业和教育教学目标对接生产的经营体系,让学生真正地从校园走出去,走到社会中,走到生产的第一线,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旨在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及扎根社会的家国情怀,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质性推动协同育人,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