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视域下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1-01-17刘艳平
刘艳平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民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渴望也日益凸显。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化解高职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是当前高职教育办学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新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动能、提质量攻关期,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国家经济发展引航定向,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指南。而职业教育需要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应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及时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型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度。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结构不合理、办学力量薄弱,办学质量不佳等实际问题,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全适应,这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首先,湖北省高职院校间的办学特色差异有待进一步凸显,多数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较为同质化,在办学发展中缺乏独特优势,不利于凸显办学价值。其次,湖北省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较弱,经费、师资、软硬件设施与其他高职相比较为落后,必然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最后,由于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都受到影响。
(三) 新时代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鉴于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当下我们亟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肩负起时代责任,培养适应区域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支撑。故高职教育应依据人民满意度评价,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办学水平、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努力培养一批有职业道德、敬业意识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二、 基于“人民满意”的湖北省高职院校发展分析
(一)办学定位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指南,但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地域经济契合度不高。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较低、适应性不强,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劳动力供给脱节。从微观层面看,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度有待进一步加深,需要在以上方面进一步明晰与地方经济的契合点。
(二)学校与企业之间产教融合程度不深
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和产业对接程度不够紧密,在挖掘校企合作的着力点、范围面、深度和广度上仍需强化,以及职教集团建设陷入相对停滞阶段的现状,导致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升级的作用被抑制。同时,受人们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媒体对于目前国家高职教育的宣传度、美誉度有待提升,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氛围。另外,湖北省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明显,学校能为企业及行业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并不多,搭建的平台有限,社会培训力度也跟不上。这与湖北地区高校与研究所分布较为密集、高新企业分布较广的区域经济特点有关,职业院校如何在众多高校中突出自身的服务特点,明确区域、行业及服务定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群体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满意度不强
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对日常管理、后勤服务方面的满意度有待提升。因此,首先要深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困难,提升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实施、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实践资源。最后,学校“资助体系”及校外企业资助体系亟需建设改进,当前高职院校“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发挥不佳,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校园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的建设还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需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 推进“人民满意”高职教育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秉承人民满意的评价导向,优化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未来湖北省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在评级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价能力,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进行科学客观测评。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引导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强化为企业和产业服务、为教师员工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意识,通过评价促进高校建设,逐步完善学校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二)坚持立足湖北的办学定位,增强服务产业能力
一是遵循本地产业结构,结合湖北省重点支柱型产业的人才需求,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淘汰同质化专业。二是结合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围绕地区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三是形成国际化办学思维,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承接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国际化课程和职业标准。四是规范经费使用与管理,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同时,严格经费使用与管理,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内部治理的长效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首先,要逐步落实“管办评”相分离的政策要求,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间的服务关系,建立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资助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多方合力办好职业教育。其次,优化内部治理,逐步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约束提升高职办学质量。最后,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在学校治理方面的权责义务关系,探索构建四方联动的长效治理机制,汇聚多方合力,激发办学活力。
(四)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提高知识产品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深度考察企业资质并主动开展合作,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向深发展,实质推进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科研资源和师资团队,在为企业科研攻关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企业应当做出自身贡献,充分利用师资、人力、科研资源等投入校企合作,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为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帮助,真正在双方合作中实现校企互动双赢。
(五)强化内涵建设的高质观念,凸显院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只有强化内涵建设的高质观念,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树品牌,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为达到特色化发展的目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点带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革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逐步推进产业新技术、新工艺进课本、进教材、进课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尽快更新教学内容,逐步打造精品课程,淘汰“水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育,通过“引育并举”的举措,多途径吸纳优秀教师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