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
2021-01-16成都市武侯区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
成都市武侯区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
从“卡脖子”高端合金材料,到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再到无人机、专用机器人等产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国家在“十四五”规划、高层文件和会议多次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作为武侯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肩负推动武侯区实现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的重任,应充分发掘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武侯区产业发展贡献悦湖力量。
“专精特新”企业的概念及政策
“专精特新”的理念最早源于国外,如德国的“隐形冠军”、日本的“一町一品”等。国内“专精特新”企业的概念最早始于2011-2012年,旨在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成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强者。从定义上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
当前,国家、省市层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在国家层面,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在省级层面,四川、浙江、江苏等省市也陆续推出系列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其中四川、浙江、福建等13个省市地区,对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
全国、成都市、武侯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梯度初步形成。截至2021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发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总计认定公布4922家,加上11.3万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以及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已形成了“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培育梯度。
东部沿海地区占据大半江山。根据工信部认定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上榜数量排名前六位省份依次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北京,均为东部地区省份。若加上计划单列市数据,则前四位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现状看,东部省份相比西部省份优势明显。
行业以新兴领域为主。从国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来看,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311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
成都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
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成都共有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总数2.2%,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前10位。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省总数超过50%。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成都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企业整体活力较强。成都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现有上市企业11家,除纵横科技外,其余1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在1亿元以上,且成飞集成、欧林生物、厚普股份、极米科技、豪能股份等5家企业主营业务增速超过40%,利润增速超过50%,“专精特新”小巨人呈现旺盛的生命力。
特色领域优势突出。成都专精特新企业特色突出,现有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中,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在国产同行业中居于首位,成都国星宇航已顺利完成10次太空任务,全栈AI星地协同体系实现了在轨智能遥感解译、天基信息快速响应、实时智能等服务。
武侯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水平居五城区前列。近年来武侯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武侯区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2家,中密控股、成都华远电气设备等9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五城区全列。其中,四川日机密封压缩机干气密封、高端机械密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华日通讯无线电频谱管理、无人机侦测管制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电子信息为主。从行业结构看,武侯区现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企业占比超过60%,但大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仍然以传统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高端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较少。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土壤不断优化。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拥有两院院士21名,国家、省、市级专家人才计划1215人,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1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成都前沿医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4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孵化提供了优质土壤。
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注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截止2021年底共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4家,其中高成长型5家、小巨人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家,2020年共实现营收61.7亿元,同比增幅1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產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精特新”企业特色优势鲜明
经过多年发展,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7大产业集群。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为主,电子信息现有企业26家,占“专精特新”企业比重超过59%,装备制造业6家,占“专精特新”企业比重达13.6%。
“专精特新”创新能力较强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3-2-l.jpg)
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所在武侯区是成都创新实力最强的区域,区内聚集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14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29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38个,国家及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3个,50余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良好的创新条件为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孵化转化提供了优质土壤。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突出
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位于成都市西三环路外侧,北接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西接双流蛟龙工业港、南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已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建成优质商务、工业楼宇53栋400余万平方米,可使用厂房约3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超40万平方米,拥有西川中学等优质教育、文体、医疗、商务、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270余处,中心城区优质的区位条件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先进地区“专精特新”中心企业发展经验
上海:综合性政策支持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上海市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配套文件,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一是强化融资服务。由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上海市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和9家商业银行,推出“千家百亿信用担保融资计划”,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贷款贴息等政策,累计支持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962家,支持金额3500万元。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自2016年起,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上海市科协合作,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升创新能力。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46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含服务中心)中,已有211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45.5%。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2016年起,上海实施“专精特新与经信系统工会共享计划”,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开展“大手牵小手”走进央企系列活动,对接航天八院、国药、商发、上海电气等大企业16家,发布大企业创新需求100余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央企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深圳:以“专精特新”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3-3-l.jpg)
2020年,《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出台,以积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深圳市鼓励金融机构立足深圳实际,坚持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以“专”“精”“特”“新”的产品服务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其中,“专”即专属,专设了科创服务中心,组建了专职的市场营销团队、审查审批团队、放款及贷后管理团队。“精”即精准,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大的特点,精准推出十大授信核额场景,有效突破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瓶颈。“特”即特色,同步上线了普惠贷产品,企业可以在线上完成贷款的申请、审批、签约和发放,有效解决了“融资慢”“融资烦”的问题。“新”即创新,根据企业的成长周期,为企业在“小升规、规做精、精上市、市做强”的不同阶段,提供商行+投行、国内+跨境“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
宁波: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定制服务体系
宁波市积极打造“专精特新”定制化服务体系。一是资本赋能“小巨人”企业。宁波市股权交易中心面向“小巨人”企业策划了“专精特新”板块建设、企业需求尽职调查、商业计划书辅导及财务总监和董秘培育等各类小巨人专场活动,孵化、培育和上市一批“小巨人”企业。二是科技赋能“小巨人”企业。依托国家级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通过提供成果推介、技术培训、大专家问诊、关键技术和产线建设等五大方面的服务载体,成为“小巨人”企业的“研发部”、“指导员”和“智囊团”。三是数字赋能“小巨人”企业。深度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及一批来自世界500强企业专家为企业提供调研诊断、项目落地提升和数字化管理培训等服务。四是人才赋能“小巨人”企业。依托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开展一系列宁波市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开设总裁CEO班、技术总监CTO班、财务总监CFO班、营销总监CMO班,培育500多人次,举办了多场科技成果沙龙及技术难题对接会。
对策建议
聚焦“新材料+”赛道方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聚焦新材料高端技术创新与应用环节,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上游研发机构、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卡脖子材料和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快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通过内联外引,组建全市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创新联盟,形成赛道共同体。围绕“新材料+”各个环节和产品,加快突破高性能电子陶瓷、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制备技术,打造西部新材料技术创新高地。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專精特新”企业引育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3-4-l.jpg)
围绕“新材料+”等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引进一批根植性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对上下游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总部型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集聚国际高端要素、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悦湖科技中心转化基地建设,瞄准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建立动态调整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企业。
聚焦资金需求,探索专项金融支持政策
在悦湖原有产业基金基础上,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子基金,加快吸收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主要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产、并购、重组等。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在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科技城会客厅、产业成果展示中心、会议中心、路演中心等功能配套空间,吸引国际国内顶尖投资机构集聚,不定期举办路演融资沙龙、企业咖啡时等投融资活动,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共享,推动保险公司开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担保险种,积极为企业融资赋能。
聚焦人才需求,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依托中科科技创新人才研究院、四川大学王琪院士新材料研究中心、松山湖曹永革皓煊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提供成果推介、技术培训、大专家问诊、关键技术和产线建设等五大方面的服务载体,成为“小巨人”企业的“研发部”、“指导员”和“智囊团”。依托川大等高校院所,开展一系列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开设总裁CEO班、技术总监CTO班、财务总监CFO班、营销总监CMO班,举办科技成果沙龙及技术难题对接会。探索建立企业服务平台,针对“小巨人”企业存在的用工难的问题,在前期排摸需求的基础上,联合人力资源机构和特定领域的中职院校,帮助“小巨人”企业进行用工的精准对接。
聚焦营商环境,构建“一对一”服务体系
建立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专精特新”企业名录,针对名录上企业,开展“一对一”专项服务,围绕企业融资、市场拓展、人才招聘、政务服务等问题,制定“一企一策”,切实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建立“专家特新”企业培育库、后备库,继续做好培育工作,挖掘更多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生产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专精特新”政策宣讲,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家培训、“专精特新”企业家沙龙,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3-5-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