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双碳”目标,竞速“脱碳”赛道
2021-01-16林西成
林西成
“供应链低碳转型应早布局、早开始、早发力”已成业界共识,推动绿色生产,构建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双碳”目标下的各领域企业具体方式和策略不同,但均冀望可在脱碳、低碳、零碳路径上稳步前行。
绿色供应链易与不易
供应链脱碳逐步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科技部原秘書长石定寰表示,绿色和智能发展、数字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对“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作用。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显示,食品、建筑、时尚、快速消费品、电子产品、汽车、专业服务和货运八条供应链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而工业制造等减碳重点行业90%的碳排放来自上游供应链的碳排放,包括采购的生产相关物料如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部分服务采购如物流运输、人员商旅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博格洛夫指出,“接下来十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实现绿色供应链。我们要通过创新来建立涵盖整个系统的去碳价值链。我们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如何在全球各地之间进行运输配送等都会受到影响,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去碳几乎涵盖所有的国家和行业。多式联运、数字技术等不断创新对全球价值链至关重要,实现绿色供应链,须各国共同发力。”
绿色供应链包括从供应端、物流端和消费端为一体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际上,供应链减碳发展与低碳转型很早就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绿色政府采购、碳交易市场等方式引导支持供应链脱碳。如欧盟就发布《政府绿色采购手册》,制定“绿色公共采购共同标准”,指导各成员国在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在我国,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即发布《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规定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参照标准,并在实施与控制中提出“收集本企业及供应商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信息”。工信部已制定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要求和指标体系,细化了机械、汽车、电子电器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探索实现其他行业的评价标准、第三方机构认定等细节。也有观点提醒,在该领域还需增加政策的可预测性和透明性,同时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指出了供应链脱碳的两种模式,“一是供应链强脱碳模式;即核心企业明确提出自身碳达峰碳中和规划,通过绿色采购、合作研发、建立激励监督机制等方式,推动供应链整体减排脱碳。二是供应链弱脱碳模式;即核心企业未明确提出供应链脱碳,但通过自身示范,引导上下游企业脱碳;或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加大环保材料使用,实现降耗减排;推进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他进而指出我国供应链脱碳的待解难题,“核心企业推动供应链脱碳内生动力不够强,对上下游企业减排约束不足;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减排自主性不强、能力不足;财税金融等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脱碳赛跑与绿色变革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近期公布了《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该名单旨在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具体来说,“双碳”目标促使企业重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模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现实要求与必然选择。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提出企业的绿色转型包括从短期到长期的三方面行动,“首先,企业有短期的行动以确保快速取胜,比如测量和计算碳足迹、定义双碳目标等等;其次,持续性脱碳转型,这涉及供应链各个部分,还包括新技术的采纳;再次,推动价值链各个环节协同脱碳。”在此过程中数字化工具似乎大有可为,“在碳中和压力下,使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节能减排逐渐成为企业首选之一,而端到端的全供应链是企业减碳的发力重点。”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张开鹏指出,“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数字化可以将各企业独立的能源消耗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条全新的‘降碳’价值链,使全供应链脱碳成为可能。”
业界普遍认同企业减排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制定减排路线;二是在产品实际制造过程中如何制定减排措施。”但并不是所有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施行减碳之举,在一些行业和地区,企业面临分散的供应商网络、有限的数据可视性、相互冲突的采购优先级等障碍,从而由脱碳、减碳导致的成本上涨让企业心怀疑虑,也不知该如何正确的推进或应对。好在有数据对此释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多个主要行业里,供应链脱碳传导给终端消费者的价格涨幅介于1%到4%的区间,因为“高碳的原材料(成本)通常只占最终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一小部分。”
可喜的是,大多数企业已经将“双碳”目标纳入公司核心战略,积极运用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推动供应链上下游脱碳。而身处不同行业领域,优先采取的方式并不相同。如快消品企业可专注于可循环的包装或重新设计产品,使用对环境影响更低的原料;建筑类企业可以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物料,并投资碳捕捉技术;受资源禀赋、生产布局、技术工艺、运输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产量高、物流量大,碳排放量巨大的钢铁行业可实施钢铁生产工艺改造,减少生产环节碳排放、钢铁物流向绿色转型,减少钢铁供应链碳排放。在碳排放量占全球近3%比例的航运业,化石燃料将被逐步弃用,一些大货主已经宣布,到2040年,他们将仅使用“零排放船舶”运送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