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需之变
2021-01-16程实
程实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形势瞬息万变,优势变劣势、机会变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值得警惕的是,此前表现强势的中国外需,正在经历双重结构性的变化:
一是从供给侧来看,全球供应链持续恢复使主要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对中国的进口依赖有所下降;二是从需求侧来看,高通胀压力下美国消费增长弱化,从而可能将对中国出口产生边际上的抑制性影响。直面外需之变,政策、机构、企业各个层面都需要审慎应对。
对于大多数出口日常消费品的中小企业来说,缓解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除了央行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银行可以为企业办理锁定汇率操作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对于中间品和资本品为主要出口类别的公司来说,汇率升贬带来价格变动其实影响不大,真正影响企业经营压力的是原材料价格、海运运费以及海外市场内需变化。
因此,通过结构性政策持续稳定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供应,对减轻出口贸易类企业的经营压力是必要的。
全球供应链恢复与美国私人消费增速的下滑对中国的影响有两个层面。
一是短期内,中国出口增长存在下滑风险。具体来说,中国11月出口同比增速从10月的27.1%下滑至22%。其中,中国对美国、欧元区以及其他主要全球经济体的出口均有所下滑。从制造业PMI分项指标来看,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财新公布的最新PMI数据,中国制造业的新出口订单均持续下滑。尤其对美国出口订单下降幅度最显著,这反映了美国国内需求已经出现疲弱迹象。
如果未来美国私人消费因高通胀压力出现回落,那么中国的出口增速或将加快下滑。另外,当前全球价值链上的贸易商品扩张与金融信贷扩张高度正相关,一旦美联储加快流动性紧缩的节奏,那么全球及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贸易活动势必会因为全球金融信贷扩张的收缩而受到影响。
二是中长期内,中国需警惕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影响。尽管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订单在下降,但美国的制造业贸易库存却在加速提升。这说明,美国正在加快其自身供应链的恢复。短期来看,全球价值链上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进出口依赖依然较大。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及主要经济体势必会借疫情恢复加快全球制造业的本土回流,从而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举例来说,受到此次疫情影响,全球汽车行业持续面临“缺芯”风险。随著三星及台积电到美国设厂,疫情后美国或将对全球芯片制造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
面对外需变化对中国经济短期可能造成的挑战,首先,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降低出口型企业贸易成本是必要的。比如近日央行通过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境内美元流动性以降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此外,市场也有观点认为可通过央行购汇来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
实际上,降准后若短期进一步通过央行向商业银行进行购汇,可能会抑制降准的作用。这是因为近期人民币汇率已经创下三年来新高,若央行向银行间进行购汇,商业银行或将承担更多购汇后的利润损失,这或将促使商业银行将利润损失转嫁到对实体经济的授信意愿上,从而降低降准政策执行后的实际作用。(摘编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