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瘀同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防治探讨

2021-01-16黄剑波吴希泽常青肖何飞胡镜清李国信梁丽喆

世界中医药 2021年21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中医

黄剑波 吴希泽 常青肖 何飞 胡镜清 李国信 梁丽喆

摘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SO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最终可出现肢体溃疬、坏疽,具有发展缓慢、持续性下肢疼痛、高致残率等特点。现代医学治疗ASO,药物治疗具有局限性而外科及介入治疗又有严格禁忌证与不良反应,并无法根治。ASO属中医学“脱疽”范畴,其病机关键为“虚”,不仅为ASO的重要病因,也体现在ASO的各阶段,故从“虚瘀同治”的角度探讨ASO防治,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ASO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中医;病因病机;虚瘀同治;痰瘀互结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n.1673-7202.2021.21.00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 Osisobliterans of Lower Exxtremity ASO)已成为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发病率也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患病人數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面对肢体疼痛、破溃,甚至坏疽等问题,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2010年全球有约2亿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5%,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现从“虚瘀同治”的角度论治ASO。

1病因病机

1.1内因ASO属中医的“脱疽”病范畴。关于脱

疽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谓:“发于足指,名日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证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症状特点已非常了解,甚至提出了“急斩之”的手术治疗方法。虽然说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不足和外邪侵犯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但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本病的发生,内因为主要因素,外邪为次要因素。《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年老气虚,气虚则推动无力,推动无力则血易阻塞于脉道。《医林改错·下卷》中也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灵枢》日:“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也说明人到了中老年,脏腑功能开始减退,气血也逐渐衰退。这刚好与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气血虚弱之人相印证。蔡炳勤教授认为本病的特点为“因虚致瘀”,其体虚为本,血瘀为标4。喻文球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经脉瘀阻,是以气血亏虚为本,经脉瘀阻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的。陈淑长教授认为本病是全身和局部气血亏虚的综合体现,主要病机为久病正虚,气血瘀滯,营卫不畅,肌肤失养。侯玉芬教授认为本病机制多与气虚、血瘀、痰凝有关”。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的“病机兼化”理论可用来解释疑难杂病在发展、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病变过程。于本病而言,即初期“寒化”“湿化”,中期“痰瘀兼化”,中后期“热化”,后期“虚化”。另外,情志不和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密切,人体情志活动的正常和体内气血的运行正常是相互依赖的。“喜伤心”“怒伤肝”,而“心主血,肝藏血长期的情志不调必然导致人体内的气血逆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涩,气血涩滞难达四末,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隋代医家巢元方也把情志失常、饮食不节、阴阳失调认为是引起五脏不和的重要病因,并强调脱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外因中医认为寒邪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的特点,故血遇寒则凝。《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就是说寒邪容易使气血的运行变得缓慢,甚至形成瘀血阻于脉道,不通则痛,故而会产生疼痛。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因为冬季时间较长,气候较其他地区寒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易致气血凝滞,甚则瘀血阻络。又有《素问生气通天论》谓:“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可见本病的发生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2“虚”与“瘀”在ASO各阶段中的体现

2.1ASO与虚、瘀ASO的西医分级方法是按照跛行的严重程度、静息痛以及有无组织损害等来划分。中医对本病发展的认识则体现在辨证分型上,然而学术界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参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简称《指南》)可将本病分为寒凝血瘀证、血脉瘀阻证、气血亏虚证3个证型。高校教材《中医外科学》将本病分为寒湿阻络、血脉瘀阻、湿热毒盛、热毒伤阴、气阴两虚5证。尚德俊教授将本病分为痰瘀证和血瘀证两大证型,又细分为湿热下注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脉络瘀阻证"。以上证型中,虚与瘀在不同证型中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又不外乎虚、瘀。

2.2ASO与痰瘀互结痰瘀互结,中医证名,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滑或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리。有关于痰、瘀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积饮”“津液涩滲”以及“留血”“菀陈”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痰瘀理论来论治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中医脱疽中虽然没有痰瘀互结证,但从痰瘀互结与脱疽的病因病机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杜松等3认为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为气虚气滞(郁)、阳虚、阴虚及脏腑功能失调等。而在ASO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虚与瘀,气虚、阳虚、阴虚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虚与痰瘀随着ASO的发展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故有学者认为本病可从痰瘀理论论治。我们认为,痰瘀的出现,究其根本,主要还是责之于虚。尤其体现在ASO上,因为ASO的发病大多为老年人,因老年人正气虚弱,气虚痰瘀则生,且随着年龄增大,病情亦可加重。且以痰瘀互结的临床症状来看,主要体现在ASO的初期及中期。从遣方用药来看,治疗ASO初期与中期的阳和汤与桃红四物汤的主要作用为补“虚”与化“瘀”,兼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2.3寒湿阻络/脉络寒凝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复感寒湿之邪,寒湿为阴邪,阻滞气机,致使脉道收引凝滞,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成瘀,亦可损伤阳气。由此可见正虚可致寒湿瘀阻。症见下肢酸麻胀痛、足趾发凉、轻度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2.4血脉瘀阻痰或瘀阻于脉道之中,阻塞经络,气血凝滞,肢体失养。症见肢体发凉怕冷、步履沉重乏力、持续疼痛、趺阳脉减弱或消失,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等。

2.5湿热毒盛/热毒伤阴热毒可伤津耗气,灼津为痰,灼血为瘀。症见患肢红肿剧痛,夜不能寐,皮肤紫暗,甚则溃烂流脓,臭秽异常,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6气血亏虚/气阴两虚病程日久,久病必虚,气血消耗殆尽,痰瘀而生,互结互化,阻滞气血化生,致此虚变得极为严重。症见坏疽创面久不愈合,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少苔,脉细无力等。

综上所述,ASO在各个阶段均存在虚与瘀的因素,其各个因素之间互相依存,又互为因果。从虚致瘀或瘀致虚体现了二者在ASO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系。纵观本病的发展,从虚中挟实到以实为主再到以虚为主,虚和瘀始终贯穿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离不开虚与瘀二字,故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始終牢记补虚与祛瘀的原则。

3“虚瘀同治”法治疗ASO研究进展

3.1初期本病的初期治疗,不管是辨寒凝血瘀证或是寒湿阻络证,《指南》与教材中均用阳和汤加味治疗,治法为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本病的初期以虚为主,兼挟痰瘀。故阳和汤可治疗本病辨证属于阳虚瘀阻者的。方中重用鹿角胶、熟地黄以温阳养血,又加大辛大热之肉桂以治其“虚”;炮姜通利血脉,配合白芥子祛痰以除其“瘀”,可见阳和汤用“虚瘀同治”之法以治疗ASO初期。临床上多位学者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ASO初期的患者,观察组在中医疗效、踝肱指数的提高及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有研究表明,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的ASO患者,与西医观察组比较,中医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提高更为明显。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阳和汤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有研究证实其方中的鹿角胶具有活血补血的补虚作用。

当然,在ASO初期,患者因人而异,症状也不尽相同。故也有学者用其他方药或自拟方药治疗,也取得不错疗效。闫京宁和张磊采用自拟的阳和通脉汤(炮附子、桂枝、麻黄、甘草、当归、丹参、鸡血藤、川牛膝、红花、地龙、赤芍、炮甲珠)治疗ASO脉络寒凝证患者;王雅娟和朱其恩2自拟温阳通里方(黄芪、炙甘草、苍术、白术、地龙、水蛭、红花、当归王不留行、籽桃仁、大黄、制附子、千姜、金银花、蒲公英、黄芩)治疗ASO寒湿痹阻瘀而化热证患者,均具有显著的疗效。朱忠才等4采用温阳益气通脉方(制附子、淫羊藿、黄芪、桂枝、鸡血藤、赤芍、当归、川芎、川牛膝、生水蛭、细辛、通草、生姜、大枣、甘草)治疗ASO(I期)患者共90例,总有效率为98.89%。

由此可见,在ASO初期治疗中,无论是采用指南及教材中的阳和汤,亦或采用自拟方剂治疗,从其组方中不难看出均采用了补虚药(鹿角胶、熟地黄、丹参、当归、黄芪等)与祛瘀药(炮姜、红花、地龙、赤芍、水蛭等)相用。且均重用了其中的补虚药,这也跟本病初期以虚为主,挟痰挟瘀的病机相呼应。所以治疗上也应该是以补虚为主配活血化瘀之法。

3.2中期本病到了中期则以瘀为主,伴有虚证。针对血脉瘀阻这一病机,指南与教材中均用到了桃红四物汤,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活血。方中重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又加四物汤以补其血“虚”。临床上有多位学者运用此方治疗ASO中期属血脉瘀阻证的患者,发现中药观察组相较于西医对照组,在中医证候、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和跛行距离等指标上提高更为明显323。有学者从信号通路的调控角度研究发现,桃红四物汤可能通过调控P53/SLC7A11和Nox4/NF-xB/HIF-la信号通路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李润生等研究发现,桃红四物汤能改善ASO大鼠模型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达到治疗ASO的目的。桃红四物汤的特点为:补血、行血,多用于血虚而又血行不畅的疾病。方中川芎、当归所含的阿魏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药理作用到2。熟地黄具有抗衰老、抗氧化、促进造血功能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33到。

在本病中期,宋欣伟的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鸡血藤、丹参、牛膝)治疗ASO中期血脉瘀阻证患者,中药观察组有效率94.4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有效率66.67%。方中除补阳怀五汤外还加以活血化瘀之品(鸡血藤、丹参、牛膝),重在治其“瘀”。胡许林应用芪归通脉汤(黄芪、丹参、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党参、桑枝、鸡血藤、牛膝、浙贝母、牡蛎、郁金、甘草)治疗ASO中期患者,发现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踝肱比均优于对照组。肖奕应用通络活血散(水蛭、穿山甲、蜈蚣、全蝎、三七、丹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瘀血阻络)患者69例,其中中医观察组有效率94.43%,优于西医对照组的64.71%。无论是桃红四物汤还是其他自拟方剂都用到多种活血化瘀药甚至破血逐瘀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虫类药等),重在化其“瘀”;与补虚药(熟地黄、当归、黄芪、党参等)同用以治疗血脉瘀阻证。由此可见,ASO中期的主要病机以“瘀”为主,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补虚。

《中医外科学》在本病“湿热毒盛/热毒伤阴”期的用方为四妙勇安汤,在抓住证候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也体现了补虚的原则。即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益气养血滋阴之意。有学者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或合并治疗ASO肢体溃烂期患者也取得不错疗效研究证实,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物能对血管内壁无菌性炎症起到治疗作用,并且促进其消退,对于ASO坏疽期继发感染者有不错疗效。如黄连、虎杖中的有效成分可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降低总胆固醇,进而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水平。有学者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中可能发挥了抗炎、抗氧化、调控脂代谢的作用。临床治疗ASO时,湿热毒盛期可见肢体产生坏疽,可并发感染,皮肤红肿胀痛,应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并用;而热毒伤阴期可见干性坏疽,表现为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及口干欲饮,此时应清热解毒与滋阴并用;常用清热利湿,解毒养阴的药物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连、黄柏、知母等。

3.3后期后期的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方用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或黄芪警甲汤加减治疗,在补虚的同时又活血通络。体现了本病后期的病机为以“虚”为主。临床上用上述方剂治疗ASO后期的研究较少有报道,可能是因为患者在下肢破溃之后更倾向于西医治疗。于文慧等“采用化瘀涤痰汤(黄芪、人参、甘草、归尾、陈皮、丹参、地龙、僵蚕、半夏、胆南星、石菖蒲、桃仁、红花、川芎)治疗ASO后期肢体溃疡患者30例,治疗8周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得到有效缓解,血液流变学、经皮氧分压以及足背皮肤温度均明显提高,且降低了患者的截肢率。

上述组方重用补虚药,辅以祛瘀药治疗ASO后期,治疗时应以补虚固本为主配以化瘀。

3.4中医外治法除了内服汤药外,还可配合中医外治法进行辅助治疗。付岚岚等采用中药洗剂(桂枝、生艾叶、花椒、丝瓜络、苏木、伸筋草、透骨草、红花、鸡血藤)治疗ASO阳虚寒凝证患者,发现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愈显率,并改善临床症状。刘显锋等的采用温和灸法(取穴双侧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涌泉)治疗ASO阳虚寒凝证患者120例,结果发现配合温和灸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愈率。上述中药洗剂及温和灸也均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之功。

4“虚瘀同治”法防治ASO介入术后再狭窄

《指南》中提到,患者在行血运重建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肢的缺血症状,但是外科手术具有两面性,方面可以直接去除病灶部位的瘀血,效果明显;但是另一方面也会耗伤气血、损伤脾胃,加重病情。这就导致了术后患者再狭窄的概率大大增加,约有半数的ASO患者介入术后出现再狭窄,且长度超过10cm的病变行介人术后1年的再狭窄率更是高于70%,这就严重制约了介入手术在ASO患者中的广泛应用。西医在手术祛邪方面效果要优于中医,但对于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方面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而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注重扶助人体正气,对于术后再发狭窄的防治更有优势。《指南》推荐术后体虚之人可用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以预防介入后再狭窄,当中地黄丸以滋补肝肾之“虚”,四物汤活血补血以祛“瘀”。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介入治疗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或阳和汤加减可提高介入的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通畅率及踝肱指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5小结

从中医辨证论治和审证查因角度来看,本病的关键病机为因虛致瘀、虛与瘀相互交织,本病病程漫长,其治疗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也不同,如益气活血、祛瘀化痰、清热解毒及气血阴阳同补等,但无论何种治法,都应将“虚瘀同治”贯彻于方药之中。另外,在遣方用药中,也要注意“三因制宜”,即因时、因人、因地来用药,以求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5。我国拥有几千年治疗此类疾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我们可以从“虚瘀同治”的角度,深入挖掘其防治ASO的内在含义与联系,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天宇,谷涌泉,郭连瑞,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比较及预后:单中心十年经验[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4):305-309.

[2]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0-271

[3]Fowkes FG,Rudan D,Rudan I,et al.Comparison of global estimates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2000 and2010: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J].Lancet,2013,382(9901)1329-1340

[4]陈志强,谭志健.蔡炳勤外科学术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9-81

[5]严张仁,王万春.喻文球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8,39(8):27-28

[6]徐旭英.陈淑长教授诊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5

[7]于四海.名老中医侯玉芬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证经验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8]李亿,李国信,梁茂新.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244-2247

[9]胡镜清.病机兼化理论框架下的冠心病病机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4-7,11

[10]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0(1):1-18.

[11]陈柏楠,秦红松,刘政.尚德俊诊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77-79

[12]李经纬,余瀛鳌,区永欣,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66.

[13]杜松,胡鏡清,卢红蓉.痰瘀互结证现代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77-482

[14]柴政,吕延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从痰瘀论治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386387

[15]王莉,汪悦,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6,36(6):613616

[16]龙念,梁子聪,阳和汤联合中医护理治疗早期糖尿病足(阳虚寒凝证)的疗效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9,32(1):63-65

[17]高慧锋.阳和汤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J].河南中医,2012,32(3):365-366

[18]任志翔.阳和汤配合蒸熨法治疗未溃期脱疽4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4041.

[19]侯俊杰,李大勇,李世征,等.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ET-1、NO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9):2093-2097

[20]鲍悦,高久堂,孙佳明,等·中药鹿角胶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6(2):173-175,204.

[21]王龙,张晓华,吴祖道,等.六种补胶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48-50,65

[22]闫京宁,张磊.阳和通脉汤治疗脉络寒凝型脱疽3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6):33-34.

[23]王雅娟,朱其恩,温阳通里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865-1866

[24]朱忠才,于鑫鑫,李响,等.温阳益气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期)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5):638-641

[25]张耀泽.桃红四物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9,36(5):97-101

[26]王崇宝,呼兴华,李玲.桃红四物汤联合西洛他唑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0,48(11):6367

[27]何信用,王俊岩,宋圆,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损伤及铁死亡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344-2348

[28]王俊岩,曲宁宁,贾连群,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26(10):987-992

[29]李润生,李大勇,陈文娜,等.桃红四物汤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2):191-196

[30]张正升,彭代银,桃红四物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9):1162-1165

[31]靖会,姚凌云,李教社,等.国内阿魏酸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2,17(5):216-218

[32]孙蓉,孙玲,刘持年,川芎抗氧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中国新医药,2003,2(9):47-49.

[33]李乃谦.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1):14-15

[34]申文玲,彭相君,于丽萍.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6(85):194.

[35]陈思琦,李佳欣,吴鑫宇,王博,葛鹏玲.熟地黄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11):46-50

[36]宋欣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64,2272

[37]胡许林.芪归通脉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7):6466

[38]肖奕,活血通络散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瘀血阻络)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32(4):40

[39]蒋志斌,郭建波.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脱疽11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6):37

[40]李智,李国信,赵婷婷.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联合拔腐祛療方与生肌散分期外敷治疗湿热内蕴型糖尿病足(脱疽)7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31-33.

[41]蔺爽,李辉,于森,等.四妙勇安汤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84-86

[42]陈嫚,刘洪涛,杨化冰,等.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的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62-64.

[43]客蕊,王卓溪,张彩风,等.黄连解毒汤介导的FGF21脂代谢调控机制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5):1215-1218.

[44]于文慧,徐恒,赵钢.化瘀涤痰汤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869-4870

[45]付岚岚,郭娴,韩爽,等.中药外洗治疗阳虛寒凝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0例[J].河南中医,2018,38(2):272276

[46]刘显峰,郭娴,关擘,等.温和灸治疗阳虚寒凝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0)1176-1177

[47]黄学阳,刘大晟,林鸿国,等.从“因虚致療”论ASO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防治[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9):1307-1308

[48]牛苏,李国均,吴海江,等,补阳还五汤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效果[J].中医药学报,2016,44(1):94-96

[49]闫如虎,张万高,陈大庆,等.阳和汤配合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5):449451,454.

[50]吕勃川,赵钢.“三因制宜”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284-1286

(2021-09-20收稿責任编辑:吴珊,王明)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YFC1708501);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中医药领域先行先试科技攻关专项(2020001005585)

作者简介:黄剑波(1993.07-),男,硕土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外科,E-mail:815865251@qg.com

通信作者:李国信(1963.02-),男,博土,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外科与中药临床药理,E-mail:syyljdlgx024@126.com;

胡镜清(1965.12-)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病机病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E-mail:gp3060126.com;

梁丽喆(1983.03-),女,博土士,副主任医师,硕土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临床药理,E-mail:53093701@qcom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中医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