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1-01-16张艺虾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传统国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了解、认识与感悟传统国学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文章主要从吟咏诵读、情境创设、知行合一、活动激趣等方面探究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文化;融入策略
国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与我国当前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推广国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国学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小学生接触认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当前我们局限于语文教材范围内学习国学,而且国学教育大多变成了死记硬背。很多学校几乎都采取单一的诵读方式来学习国学,使大部分学生对国学失去了学习兴趣。更有一些校外机构,打着弘扬国学的幌子,谋取私利。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更应该承担起传承国学经典的重任,让学生真正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要让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吟咏诵读、情景创设、知行合一、活动激趣等方面来实践。
一、 吟咏诵读,内化于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国学文化内容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国学文化的学习,逐渐感受、理解,并学会初步欣赏和评价传统国学文化,将国学文化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一课《窃读记》时,采用“朗读—讲解—感受—理解—吟咏—诵读—欣赏”的方式,将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国学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将《三字经》中有关“学习”的部分内容呈现出来,由学生自读几遍。而后,我进行范读,最后,我再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字经》有中关“学习”的内容。接下来,我开始《窃读记》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我”的精神品质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学生对于文中的“我”“窃读”的行为非常赞同,认为阅读有益书籍,获取知识对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内容之后,我便将《三字经》中有关“学习”的内容进行讲授。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对于《三字经》中所讲到的“学礼知仪”能有所感受与理解;然后,让学生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到“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进行配乐吟咏、诵读。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对“学礼知仪”形成认同感,并在接下来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也更加认真、更专注于课上知识的获取,懂得在课下主动阅读其他的课外有益书籍,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感受—理解—吟咏—诵读—欣赏”的方式将语文教学与传统国学文化有效融合,使学生既能够感受、理解传统国学文化内容,将国学文化内化于心,明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的欣赏、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的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由于国学经典的语言形式对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若只依靠单一的反复诵读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时候,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多媒体的运用、故事的串讲和角色扮演等方面来落实。
比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在导入《司马光》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小段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视频,视频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生怕漏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内容。部分学生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入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猜测关键字词“戏、登瓮、没、皆、持”等的意思,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着逐字翻译全文大意,大部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了。最后环节的角色扮演,学生积极参与,一生扮演“司马光”,三四生扮演“群儿”,一生扮演“落水儿童”,我重点指导“落水儿童”要表现出由刚开始的使劲挣扎到无力呐喊的样子,突出当时情况的紧急;“群儿”要表现出慌张逃离的神态,而“司马光”要保持镇定自若的神态,拿起石头使劲向大缸砸去。如此直观化的对比,学生便能深深体会到司马光是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孩子。临近这堂课的尾声,我再次播放Flash动画,要求孩子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尝试背诵全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这么一节有良好情境创设的课堂,一定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激发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因此,情境的创设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经典文化注入了活力,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圣贤所表述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三、 内化经典,知行合一
叶圣陶先生道出了语文“教什么”的真谛: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将语文教学与传统国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为使学生能够将国学的道德内涵贯彻于言行之中,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方方面面感知国学经典,方能内化于心,进而运用后天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辨是非,指导自身的言行举止。
如何能让国学经典如杜甫笔下的春雨,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灵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课内与课外两个平台有机结合。课外,学校可以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利用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让学生随处欣赏到古诗文佳句。此外,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早读诵读国学经典,午读书写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凡出言,信为先”对学生孝敬父母、诚信做人起了指导作用。硬性规定用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视,还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课内,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时刻不忘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对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做了深入的解读,让学生体会思念家乡的感觉。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本地的,很难体会到远离家乡时深切思念家乡之情。我就让我们班的留守儿童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外出打工,每逢节假日时他们心里有何感想?这样一来,给了我们班留守儿童极大的心理安慰。他们懂得了背井离乡的父母心中有无限的牵挂与思念。其中有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会用功读书的决心,不让远方的父母操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笔者也在课堂上普及了重阳节是敬老节的知识,告诉学生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笔者让学生把学到的国学文化落实到行动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长们反映,孩子的言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够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也很少会顶撞父母。可见,将国学文化贯彻于学生的言行之中,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学生礼仪规范、道德修养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
四、 活动激趣,主动参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使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永久地植入学生心灵深处,活动激趣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有关传统国学文化知识时,可以结合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学习有关知识。笔者认为,激趣可以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故事分享会”“国学社团”等活动来实现。
比如,我曾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为学生组织过一个与传统国学文化相关的活动——“国学故事知多少”。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所积累的国学故事讲述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经典的国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国学故事,能够掌握更多的生活、学习的哲理。有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有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有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了“元觉劝父”的故事……学生在此活动中,不仅收获了许多新的国学经典故事内容,也对这些故事中反映出来的文化进行了理解与感悟,逐渐意识到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多么璀璨,认同并学习其中的文化精神。此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来临之际,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挖掘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成立国学社团来实现对经典国学文化比较全面深入地系统学习。国学社团可以搜集传统文化资料,还可以排练话剧,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在全校学生面前演出,必定会培养出一群国学文化粉丝。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活动的方式将传统国学文化与语文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活动的趣味,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主动学习。
綜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上述几种策略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与传统国学文化的学习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国学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从行为上将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付诸实践,由此,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艺虾,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